邻家廖叔叔嗜读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文革”初,学校停课,廖叔叔每次来我家借书,由我接待,读到《宋书》时,我父亲去住“牛棚”。平日他都是一次借一本书,这次他借了两本:《宋琐语》和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一周还书时,他还了后一本,又借走两本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上、下)。父亲出“牛棚”后,廖叔叔仍经常来我家借书,但《宋琐语》一直未还。我告诉父亲时,他正在躺椅上闭目养神,眼皮也不抬,只说:“知道了。”
廖叔叔喜欢对对子,偶有佳句,便写成一联,用图钉摁在壁上,昼夜吟诵,欣然自得。他来我家,时常送我父亲几副,不免有骄矜之态。某日,父亲正宴请客人,他来还书,我父亲便留他吃饭。酒过三巡,父亲和客人划拳斗趣,觥筹交错,廖叔叔坐在一旁不甘寂寞,少顷,他见我父亲赢多输少,便要和我父亲划两拳。廖叔叔连输三拳,脸红气促,我父亲不知他有多大酒量,一口喝下杯中酒,不和他划了。廖叔叔不服,他为我父亲斟满酒说:“小弟想和先生行个酒令,先生可肯赏脸?”父亲笑道:“好哇,不知你想耍什么花样。”廖叔叔说:“咱俩对对子,我出上联,您对下联。您若对出下联,我喝三杯; 您若对不出,罚您三杯。然后您再出上联,我对下联。”父亲坦然应允:“既然你有此雅兴,我就奉陪了。”
廖叔叔得意洋洋地说:“年轻时读《水浒》,心血来潮,作过半副联语,十几年来也未对出满意的下联,先生今天定能遂我心愿。这上联是:‘及时雨送江,任尔地暖天寒,千滴万点,哪管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父亲斟满三杯,摆在廖叔叔面前,笑道:“看不出你的学问随着酒长,酒喝多了,学问也大了。我若是对出下联,你须将这三杯饮下。”廖叔叔神态悠闲地点点头:“当然,当然。”父亲吩咐在一旁看热闹的我:“取笔墨来。”我取来笔墨纸砚,父亲挥毫写道:“智多星无用,指点天罡地煞,万马千军,遑论子丑寅卯,春夏秋冬。”廖叔叔赧颜无语,一气饮下三杯。
我父亲给廖叔叔斟满三杯说:“请看我的上联。”他提笔写道:“《诗》是诗史,《诗》是史诗诗是史。”廖叔叔瞅了一会儿,口里一遍遍默念着,急得额头冒汗,父亲不看他,径自和客人闲谝。又过了一会儿,廖叔叔难为情地说:“我还是喝酒吧,回家好好想想下联。”
廖叔叔再来我家,也没提对联的事。父亲问他:“《宋琐语》读完了吗?”廖叔叔说:“已读了三遍半,爱不释手。读完这一遍,下周一定带来。”父亲笑道:“不简单,不简单,这本书我也只是随手翻翻而已,半遍也没读够,你竟读了三遍。我念几句诗,你若能续上,这本书就送给你了。‘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请——”廖叔叔起初有些紧张,听我父亲说完“请”字,神情顿时松快下来,他扶扶眼镜,吟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对吗,先生?”父亲爽朗一笑:“好,《宋琐语》送你了。将来你若能编一本《齐琐语》《梁琐语》或《陈琐语》,别忘了送我一本。”
(原载于2004年6月3日《南方周末》阅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