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男,汉族,1981年2月出生,甘肃通渭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9月到税务系统工作,现任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监察室副主任;注册税务师。到税务系统工作后长期在办公部门从事政务管理和文字写作工作,对财税理论长期进行研究并在全国媒体发表观点言论,得到《中国青年报》经济版、《经济日报》等编辑的长期关注并进行合作,撰写特约稿件。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财税研究》、《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及《甘肃国税》等系统内外媒体发表财税评论作品近30万字,多次参加省、市国税系统主题征文活动并获奖。现为中国经济网、凤凰网等网站财经专栏作者;凤凰网开通的个人财经类博客点击率超过1200万。
李宁
群言出版社2013年2月份出版了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从书本的名字来看,这是一本探讨中国人精神状态和生活现状的著作,但读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一本经济学著作,而且通俗易懂,除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中国人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当下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理论进行诠释和探讨,并给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答案。因此,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最好是精读。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全书连同“开篇”和“附录”共十章,每章都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篇”题目为“正视社会的不公”;第一章是“蜗居”在中国,对中国的住房问题深入肌理剖析,指出经济适用房的不合理性等;第二章解释了穷人为何受穷;第三章谈富人如何为富;第四章谈消除贫富分化的现实问题;第五章提出社会如何走向公正;第六章认真反思“人民利益”;第七章重申市场理念;第八章谈未来世界。附录部分为作者的“杂记”,类似于感触感想之类的小文章。
由于全书内容较多,笔者就从感触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也就是笔者题目所写的“认识市场、走向法治”,与阅读过此书或者将要阅读此书的读者商榷。
先说认识市场
笔者认为贯穿于《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的灵魂就是对市场经济的诠释和推崇,也是我们要精读的所在。那么什么是市场?总结全书观点:
一是人权。即自由交换的权利。茅于轼在《重申市场理念》中这样描述:什么是市场?我认为就是人的自由活动(经济方面)。人是理性的不会做愚蠢的事情,这是市场能有效的根本原因。玩味茅于轼的市场观点,的确还就是这么回事,不管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理论,如果人不是自由的,人没有自由选择和交换的权利,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自由的交换和交换的市场,也不可能体现公平的交易,比如一个人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卖掉自己的东西,那么成交的价格肯定不是交易者满意的价格,也就是没有实现公平自由交换。所以,市场是人权这个理论是最彻底的市场理论,也是认识最深刻的理论。那么什么是人权?茅于轼的观点是“人权”就是没有特权。人权不用去刻意追求,主要取消特权,人权便自然来到。因为人权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而不会彼此冲突的权利,特权只是少数人拥有,否则就会引起冲突。当然茅于轼就人权的产生、发展与经济关系、市场关系等都进行了深刻论述,并从外国人权进步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全面诠释中,得出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人权越是得到保障,同样,越是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国家,市场经济就越是发达。我国近些年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快,也是与人权逐渐得到保障有很大关系。
二是交换。市场的特征就是交换,在交换中提升了物品的用途,也增加了人民发挥才能的机会,交换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经常讲财富、讲GDP,那么财富或者国家而言的GDP又是如何创造的呢?国家为何要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呢?就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创造财富,增加GDP。市场经济又是如何创造财富或者GDP呢?就是通过交换,用茅于轼的话说就是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拿浪费来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浪费现象重拳制止,遏制公务接待中“舌尖上的浪费”,推行“光盘”行动。其实,这也是创造GDP,增加社会财富。因为,浪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交换,让资源使用到效率最优的地方,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三是产权。要自由交换,潜在和必要的前提就是东西是自个儿的,如果擅自拿人家的东西去交换,这是侵犯人家的利益,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权要明确,有自己的产权。针对产权,茅于轼结合中国的房价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提出目前之所以房价越调越高,就是土地供给方面出了问题,土地国有阻碍了自由交换,导致房价被人为操纵。另外,针对社会上的仇富情结,茅于轼也进行了剖析,指出仇富的社会就是消灭富人,消灭富人,大家都成了穷人,一个都是穷人的社会有出路吗?没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就是让大家都成为穷人,结果举步维艰。显然,在当下,中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富人的财产,让他们的财产有法律保障(确立财产权利),让富人更加富裕,鼓励穷人羡慕富人,通过制度创新和辛勤劳动等方式让穷人加入到富人行列。
再谈走向法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为在社会中,交换是在一种“陌生人”之间高度非人格化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换,如果不以一套正式的规则进行规范,如产权规则、合同规则、信用规则等为基础并且由第三方(往往是国家司法机关)来监督执行,就会导致普遍的失范,一切都会乱套。所以,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必定也是法治得到充分保障。没有法律制度的保护,市场将寸步难行。举个简单的例子,网购大家非常熟悉,消费者与卖家相互之间不认识,没有见面,只是通过网络作为媒介进行交易,如果没有国家法律的规范,网上购买的东西或许是假的,或许将钱付给之后不发货等等,都会发生,这样就会阻碍网购交易的发展。现在,国家加强对网店的管理,通过法律保障网购货物质量,同时对网购投诉案件进行依法处理,维护了网购交易的发展和信誉。这就是市场经济为何是法治经济的典型例子。
茅于轼虽然在书中对法治建设论述笔墨较少。但其字里行间没有离开过对法治思想的贯穿。比如在开篇中谈到中国人的怨气从哪里来,就很好地体现了法治思想。中国人的怨气从哪儿来?是贫富差距造成怨气?不全是。是贪污腐化造成怨气?更不全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是不讲理。用作者的原话说:中国的民怨来自社会正义的缺失。正义缺失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不讲理。古语说“有理走遍天下”。可是现在,中国的特点是某些政府官员不讲理,不主持正义,所以不讲理变成了民怨。当然,作者也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规矩,使讲理能够解决问题,不会回到讲武力的状态。这需要双方都有彼此尊重的习惯,有让步的思想准备,有遵守法律的意识。
同时,茅于轼在谈到财富创造和市场机制作用时说,从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来看,自然的市场安排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它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一个有秩序的市场制度,需要基本的人权来保证。什么是有秩序的市场制度?就是法制健全的市场制度,任何人的行为都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经济难以统一的两个范畴,但是通过笔者学习茅于轼的市场观点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统一效率和公平的基本点,就是法治。因为追求效率就是提高生产率,换句话说竞争机制起作用,比如没有能力和技术的人始终竞争不过一个有能力懂技术的人。市场就是让有能力的人更加赚钱,没有能力的人赚不到钱。公平,就是通过建设各项制度,让大家都能生存,比如通过对财产权的让渡,让赚到钱的人分配一些财产给没有赚到钱的人。如果将赚到钱的财产无偿地分配给没有赚到钱的人,就会打击赚钱人的积极性,效率得不到保障,如果不对财富进行均贫富的分配,没有赚到钱的人就会面临饥饿等生存危机,会去抢富人的财产,对社会稳定又造成麻烦,富人也不能安心赚钱。因此,统一这两点的就是建立法律制度,贯穿法治精神,通过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将富人的财产有秩序地让渡给穷人,富人预期自己赚钱之后的多少(根据法律产生定数)必须给穷人,给穷人之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而且能够被法律保护,因此会更加积极努力赚钱,让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对于穷人来说,知道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不会被饿死,有国家保障,所以也不会去寻衅闹事,抢富人的财产,社会稳定也就有保障。所以,法治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推行法治。
对于茅于轼,大家应该熟悉,经常为富人说话而招致人骂。但是,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为穷人办事的人,所以得了一个雅号就是“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保护财富的体系,保护穷人和富人的财产。穷人的财产虽少,但对之性命攸关;而保护富人的财产,就是鼓励穷人争取成为富人。如果富人的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那就没人敢做富人了;只有富人队伍扩大了,社会才更稳定。这就是茅于轼“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逻辑。大家看是否公允,讲在理上?
作者单位:定西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