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文无纲不立”,没有提纲的作文不但容易跑题,也容易写成让人找不到重点的流水账。而孩子叙述事情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性强,想到什么写什么。先列提纲确实能大大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但是这件事却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做的。
4年级的刘露无论说话还是写作文都有一个特点——天马行空。为此,老师不知道教了他多少次,写作文前先列一个提纲,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些什么后再写。可是刘露从来不照做。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列提纲,他的说法是:“列了我就不会写了!”
而同是4年级的凡凡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老师总感觉她的作文中没有什么可说的,好像就是在用流水账凑字数。对此,老师也建议她先列提纲,搞明白自己想说什么后再写作文,不然作文特别空洞无味。凡凡按照老师的要求列了提纲,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还是流水账。
其实,不论是刘露还是凡凡,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会用提纲来辅助写作,刘露甚至将列提纲当做了一种障碍。那么,父母怎样教孩子学会列提纲呢?
▲教孩子明确文章的主题
主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这是列提纲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如果没有主题,文章就成了一盘散沙。
一次大扫除后,老师打算给4年级的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可是,一般涉及到活动的作文,孩子都很容易写成流水账。所以,老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对学生们说:“今天干了整整半天,很累吧?来,大家说一下感受。”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说同组的某个同学干活特别勤快,有人说发现了擦玻璃的妙招……
等到大家都说完了,老师才说道:“这样吧,大家以自己刚才说的感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吧!”果然,这次的作文各有各的特点,再没出现流水账了。
找到文章的主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感受。感受明确了,主题也就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按照文章的结构组织材料凸显主题了。
▲指导孩子把握文章的组成要素
不同题材的文章内容不一样,各自的组成要素也不相同。
如写环保作文,需要突出的是环保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一般需要包括:环境本来很美、环境被破坏、我们该做些什么、畅想美好未来;或者是由事件联想环保,比如,和爸爸妈妈去郊游,看到乱扔垃圾,然后写我们该怎么做。
而写人的作文就不一样了。这种作文一般需要凸显人物特点。可以将与这个特点相关的事例一件件写出来,最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下概括总结。
还有记事的作文。一般需要突出的是事件的意义和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叙事,可以是当时事件发生时的感受,也可以是回忆中的印象。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事件和感受。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文,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总之,如果不能将相关的组成要素都写进文章,那么文章读起来就会有“缺了一块”的感觉,十分不舒服。例如,记事文虽然是记事,但是其实是离不开感受的,甚至说记事就是为了说明某种感觉,若是只记事,而不写感受,那么,这文章毫无疑问就写砸了。
▲引导孩子筛选材料
主题、内容都确定了,接下来就是筛选材料的过程了。比如,孩子要写一个写人的作文,已经确定了人物要写老师,突出的特点是“严厉”,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挑选一些表现老师很严格的例子了。
这种例子很多,不可能全部写进一篇作文中,要教孩子如何筛选材料。在选择材料时,父母只要告诉孩子“选择你印象最深的那件事”就好了。孩子印象最深的例子写起来最有感觉,所以是非常好的素材。这样,按照印象的深浅选择一些例子后,再去安排这些例子的详略。
其实,描写的详略有很多用处。比如,详写老师的主要特征“严厉”,但是就可以略写一个“老师并不那么严厉”的例子,来表现老师“虽然严厉,却很通情理”。这就是用“详写、略写”的方式来展现一个人物的多个侧面,从而增强人物的真实感。
▲教孩子分层、分段
作文是有层次的,这也是作文的结构问题,是采用“总—分—总”还是“总—分”,层与层之间是并列、递进,还是转折;是先叙事后议论还是夹叙夹议……这些都要在写文章之间构想好,以免造成逻辑混乱。
广义的分层包括文章的结构划分,即分段;而狭义的分层则是指段内分层。父母可以给孩子几个作文题目做训练,让孩子将题目、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一标明,从而让孩子学会用合理的结构来组织材料和感想。
亲子阅读 提纲的由来
“作文提纲”、“提纲挈领”都有“提纲”这两个字,那么“提纲”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和打鱼有些关系。大家一定会想:“啊,我明白了,纲是渔网。”其实,“纲”不是渔网,而是指渔网上的“总绳”,一拽它,整张渔网就被拽起来了。“提纲”也就是“拽总绳”的意思。
如果我们去打鱼的现场观摩,就会发现,用“拽总绳”的方式收网比拉着网眼收网要简明利落得多,撒网也是如此。而“作文提纲”就是取了这两个字的象征义,“纲”指的是核心、要害。“提纲”就是将作文的核心、要点提炼出来,“提纲”由动词经过词性演变后成为名词。“提纲挈领”也是取得“纲”的“核心、要点”这个意思,不过这里的“提纲”的词性依旧是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