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就是实际应用的题目。在课堂上,孩子学的大都是理论知识;而在社会中,却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如此看来,熟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上小学以来,琳琳的数学一直都很好,她做题很少出错,多么复杂的运算她也能很快就算出来,而且答案准确。琳琳优秀的数学成绩,让老师夸奖,也让同学羡慕,许多同学有了不会做的题都来向她讨教。琳琳因此非常得意。
但上5年级后,琳琳却再也得意不起来了。因为从5年级起,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琳琳对列方程感觉格外头疼,尽管她也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无外乎是审题、设未知数、找到等量、列方程、解题、检验,但她却从来都没有列对过方程,列不对方程,自然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作业、考试,琳琳的数学成绩再也不像之前那么好了。她着急得快要哭了……
应用题的确是一种神奇的题目,几个未知数,几个方程式,就能得出最终想要的答案。但说起来简单,却有许多孩子和琳琳一样,并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应用题。而不能熟练做对应用题,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是一种打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会降低。
所以,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指导,让犯懵的孩子能够逐渐学会答题,并熟练掌握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先要让孩子理解题目意思
这个题目说了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意图?要想做应用题,首先要能弄明白题目在说什么,否则连题意都没看懂,更别提去解答了。
在应用题中会出现一些概念性的语句,比如“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每天写30个大字,写了7天,一共写了多少”、“24盏日光灯,每个教室安装6盏,可以安装几个教室”,等等。有的孩子对于包含“比”、“每”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种混乱感,他也许会说苹果树不是已经知道数目了吗?为什么还问多少棵?都说“每天写30个”了,为什么还写了7天?
这就需要父母为他讲明白,比是比较,一个多一个少,前面那个“多”的意思就是“再有多少梨树,梨树的数目才会和苹果树一样多”;而“每”也当“一个”讲,就是说“1天写30个”,那么7天写多少个呢?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些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让他灵活理解题目含义。
▲帮助孩子理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来看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乙丙两地间距离的5倍,那么乙丙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其实,无论做什么样的应用题,都要认真去分析数量的关系,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但是,当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者孩子的分析能力欠佳时,仅从简单的语句结构中他并不能理清数量的关系。此时,父母就要想办法帮助他跨越这个难关。
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借助线段图。对于上面那道题,孩子可能不知道究竟是该用50去乘以5还是除以5,那么画一个线段图,搞清楚数量的大小关系,是乘是除就很明白了。上面那道题,答案应该是50÷5=10,乙丙两地间的距离是10千米。
▲指导孩子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
如果能很快找到应用题中的等量,那么方程就能很容易地被列出来,有了等量的方程,再解起题来就是看计算能力了。所以,列出等式,对于解应用题非常关键。而等式往往都体现在数量关系之中,父母要告诉孩子,仔细读题,理解每个数与每个数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快地列出等式。
比如,学校绘画班有40人,比书法班人数的2倍少6人,那么书法班有多少人?
根据“……比……少……”的结构来分析可看出,尽管绘画班人不少,但却比书法班人数的2倍少,于是根据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书法班×2-绘画班=6,或者绘画班+6=书法班×2,或者书法班×2-6=绘画班。通过这三个方程式都可以解出答案来。
▲帮助孩子巩固基础知识
要能顺利解出应用题,除了要训练孩子的思维之外,还要让他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因为解题过程中运用一些数据、规律、定理、公式等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解答面积类应用题,就需要用到面积公式。
所以,父母要督促孩子多看教材,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熟记概念、定理、公式,并弄清楚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便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式,并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亲子阅读 编题
有一次,数学老师让同学们根据当堂讲的知识编应用题。
小俊很用心地编好了,然后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点了他的名字。
小俊站起来大声念道:“小东骑自行车上学,每小时行驶50千米……”
听到这里,老师立刻打断了他的话,问他:“他骑的是什么牌子的自行车?这么快!快告诉我,我以后也不要我那电动车了……”
全班同学爆笑。
引导
数学课上,老师问道:“用10元钱去买圆珠笔,每支圆珠笔2元钱,可以买多少支?”
学生回答:“5支。”
老师点点头,为了引导学生列计算式,他接着启发道:“那么这5支圆珠笔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买来的。”
老师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