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平凡却不平淡的一生。永泉同志出生在一个清寒的农家,幼年丧母;结婚后,又一门两开,一人负起供养两个家庭的重担,他心地善良,善待两边的老人。清苦、艰难的生活阅历,铸成了永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朴实、淳厚的品德。工作后历经坎坷,但他自强不息,从不气馁,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是他的座右铭。他善待同志,乐于助人。生活、工作在文化圈子里,他看到一些老艺人生活困苦,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对一些已经去世的民间艺人,他著文彰显他们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以说,对待家庭,永泉同志尽心尽力,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对待工作,他尽职尽责,是一位好同志、好干部。整部作品,情节真实,感情真挚,这是全书的动人之处,精华所在。正是这种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经历,平凡而美好的心灵,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读者。人生三立,立德为先。王永泉一生最大的官是做了个县图书馆的馆长。可见官不在大,有德即是贤;地位不在高,奉献多才为荣。
《似水人生》使我们了解到王永泉如何成长为一位难得的艺术创作人才。王永泉的故乡,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却有着丰蕴的乡土文化,流传着不少民谣。这儿的老人们,爱讲故事,爱说顺口溜。这一带曾出现过快板能手霍全福,曾经担任过村里小剧团团长、王永泉的大爸王连壁。奶奶经常教他说民谣、唱小曲,舅舅总是领他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姥姥村里唱大戏、闹红火他更是一次不误。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竹马、扭秧歌、演小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王永泉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撒播了民间艺术的种子,在家乡这片民间艺术的沃土上,发芽、生根;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永泉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探索实践,终于成长为我县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创作人才。
《似水人生》向我们显示了作者过硬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创作实力。整部作品语言朴素、简洁,不作辞藻堆砌,没有旁征博引,明快、流畅,又不乏幽默、风趣,如行云流水,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叙述朴实、自然;不卖关子,不故弄玄虚,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过去,人们看多了王永泉的戏曲作品,以为他是一位写戏曲、表演唱方面的高手;读过《似水人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永泉是一名文艺创作的多面手,在创作上极具潜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并且期待,永泉同志写出更高水准、更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来。
2006年4月15日
读《古槐一叶》感言
郭长荣君古稀之年,撰写《古槐一叶》,要义有三:
一、对自己是人之一生经验总结。我等均为凡人,自然不必追求什么丰功伟业,只要能够做到:人到晚年,回首往事,不致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致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可以心地坦荡、毫无愧色地说,我已经为社会尽了最大努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足够矣!
二、对朋友是最好的馈赠。酒肉朋友,酒尽樽空,即成路人;以道义相守,天长日久。这种馈赠,正是朋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互敬互勉,使友谊日增的最好礼物。
三、对子女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在于为子女留下多少钱财,而在于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父母、子女虽然相处最紧密,但子女既是晚生后辈,对父母一生所走道路并不了解。能够以文字相传,将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工作)、对同志、对家庭、对妻女的体验、感悟和认知,挖掘得越深,对子女后人就越有教益和启迪。这才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007年2月22日
拳拳爱民心深深赤子情
——读郑文礼的《心声》
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曾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的郑文礼同志,休息后五六年间,竟然创作了近6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毅力和功力,实在令人敬佩。
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心声》,收录了作者所写的小说、随想、杂感、缅怀和回忆等多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极其广泛,看似庞杂,但其内在联系、思想脉络还是有迹可寻、清晰可辨的。
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作者用杂文、随笔这一形式,作为轻捷、锐利的武器,予以揭露痛击。作品所涉猎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城乡差别、贫富不均、环境污染、造假打假、奢侈浪费、乱占土地、农村养老、药价和看病难、教育及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人命赔偿不公,公务员办事效率,超载和旧车报废,非法开采,资源破坏和矿难,以至文艺和电影创作……几乎所有群众关切的问题都涉及了,这和作者长期担任县级领导的经历密切有关,正如作者所说,“由于几十年从政所养成的习惯,思考和关注问题的角度”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焦点问题。这些随想和杂感占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所反映的既是作者的心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时,笔锋犹如犀利的解剖刀,剔骨刮肉,剖析透彻,给人以淋漓痛快之感。这些文章的显著特色,一是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分明: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赋予了深深的爱护和同情;对一些丑陋现象,作者深恶痛绝,表现了疾恶如仇、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高贵品质;二是逻辑性、思辨力强,作者占有大量资料,正面的,负面的,对比强烈,有理有据,令读者信服;三是对有些问题,作者不仅指出其对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开出了“疗救的药方”;四是作者对自身的解剖也敢于刺刀见红,毫不留情,如《忏悔》、《让我后悔一生的一句问话》和《丢人,老家的人》等篇,均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灵魂拷问,显示了作者坦荡无私的赤子之心和宽广胸怀。实践证明,作者所揭示的问题,不仅十分中肯,还表现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有些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幸被作者所言中,如超载对道路的破坏和造成的交通事故。如今国家不正是在狠抓“治超”吗?报载:全国交通事故每天死亡人数竟达三千人!又如私挖乱采造成的矿难,更是令人发指!甚至连作者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所表现和预言的:赵本山再琢磨上十年八年,说不定还会拍出来个“金凤凰”也灵验了——今年大年初中央一台上映的《农村爱情》,不就是只“金凤凰”吗?据报载,《农村爱情》,尤其是第二部,其收视率竟然超过了《新闻联播》。
在进行小说写作时,作者深谙文学创作的要旨,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三贴近”,高扬主旋律,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辉形象。如《赵淑萍的婚事》中,赵淑萍说关柳桥的心“比金子还亮”,愿意和他结婚,也正好反衬了赵淑萍通身都金子般透亮的美好品德;在《打猎奇遇》中巧妙的构思,描写了被人帮助、又帮助别人的王五奎,很好地表现了“人们需要关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个主题;《妻比我果断》虽然有着作者家庭的影子,但在反映“夫为干部妻为农妇”这一特殊类型家庭中,由于高度概括了妻在劳动技能、治家本领和生活智慧方面均比丈夫占有明显优势这一特点,作品就具有了典型意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杂文、随笔中,作者对一些贪腐、不理民事的官僚主义者,予以痛揭和狠批;但在小说《罢官》中,作者着力塑造了廉洁、正派、爱民的好县长王诚的光辉形象。同样,在杂文、随笔中,作者对一些老板为富不仁、骄奢淫逸、乱挖胡采、草菅人命的恶行深恶痛绝;在《小街上卖野菜的女孩》中,就有意塑造了一个富于同情心,热心帮助穷人的好老板的形象,明显地表露了作者对新时期、新人物、新的人际关系的美好诉求,寄托了作者对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理想和热切期盼。
随想、杂感和小说是全书的主体部分,透过这些力透纸背、感人肺腑的篇章,作者的一颗拳拳爱民之心、深深赤子之情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家庭,一个是社会。在“我的家庭和母亲”一组文章中,作者以无比的深情描绘了母亲干练果断、正直善良、严厉而又慈祥的高大形象;在“缅怀和回忆”中,老一代领导干部董启民平易近人、艰苦朴素、注重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融洽的高贵品质,感人至深。作者在董启民身旁工作多年,母亲的教诲,老一代领导的言传身教显而易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的母亲和领导董启民是对作者一生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影响最大的两位长者。
作者的第二部小说、散文集《心泉》,近日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依作者的勤奋、好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相信他在艺术成就上将会更上一层楼。
2008年4月24日
§§§后记
2008年,中共翼城县委老干部局编辑出版《退休之后》一书,任主编。下面是我为该书部分栏目写的导语和后记。
导语
伴侣相携
夫妻关系是人类一切关系中最特殊、最亲密的关系。俗语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真情无价。年轻时,他(她)们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历经坎坎坷坷,营造了家庭的美满,创造了事业的辉煌;进入老年,他(她)们更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真正体现了不嫌不弃、忠贞不渝的人间真情。读此组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受教育和启迪。
邻里之间
邻里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和共同利益之上的友谊。这种亲密融洽的邻里关系,需要用道义去构筑,用真诚去播种,用友情去灌溉;倘能如此,邻里之间就一定会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笔田耕耘
老干部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不少同志拿起笔来,勤奋耕耘,吟诗作歌,写散文故事,编戏曲小品,或写回忆文章,或编家谱方志,不求成名成家,只图感情放怀,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伟大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厚谊。
旅游天地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无限。我们这一代离退休老干部,在岗时整日忙于工作,同时受当时条件所限,很少出外观光。如今有了充裕的时间,又适逢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开放盛世,趁自己体壮腿健之时,何不去游历名山大川,既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时不我待,切莫贻误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延年益寿
人人关爱健康。人到老年,尤其要注意养生保健,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养生之道途径多多,方法多多,简而言之,一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饮食;三是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饮食如何搭配,选择什么样的锻炼项目与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
§§§后记
编写《退休之后》这本书,最早出于几位离退休老干部的设想,县委老干部局局长赵宝银同志得知后,极表赞成,认为这是反映全县离退休干部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乐观向上、积极可贵的精神风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立即从离退休干部中抽调了十余位同志组成了编辑委员会。《征文通知》发出后,获得了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热烈响应,在各乡镇老干部协理员和县直老干部各党支部书记的具体组织发动下,老干部们纷纷握笔写作,尤其是数十位耄耋之年的老同志,不顾年迈体弱,有的甚至带病写作;征文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从400多件来稿中,精选了260余篇,分成17个栏目,共约60余万字,经过编委多次校阅,编辑成书。
在编辑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县委书记原学义同志为此书写了序言,省老干部局局长李仁和、《山西老年》社社长崔喜功同志热情题词,著名书法家、省楹联学会会长赵望进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此书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或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2008年8月
留住记忆
——读《小码头北关》
刘如意君日前赠余新作《小码头北关》一书,匆匆浏览,颇有感触。
如意君作为北关世居老户,对其家乡故土有着如痴如醉般的眷恋。解放街改造工程启动的鞭炮声,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神经:他惊喜,解放街面貌将焕然一新;他留恋,这伴随他童年、成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街将永远成为过去。于是,他匆匆动笔,要用文字留住记忆,月余写成《解放街变迁》。书成之后,意犹未尽,觉得还远没有反映出故乡以往的辉煌。他以娇子对母亲般的恋情,以更大的热情和毅力,走访亲历、亲见、亲闻的老人,对一切尚存的老宅、店铺、碑文抓紧拍照,心情之急切,工作之紧迫,简直就是在进行抢救啊!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经过认真地考证,细致地记述,经年成书。《小码头北关》,是如意君对母亲般故土捧出的一颗滚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