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旅游学作为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必须研究自己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的矛盾。实际上,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最基本的硬核———旅游者、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旅游者为硬核,就形成了以物为中心的旅游学特有的矛盾;以旅游业为硬核,就形成了以组织为中心的旅游学特有的矛盾。对这三个硬核所决定的特有矛盾进行研究,就形成了旅游学特定的研究领域。简而言之,可以把这种思想称为“三个硬核说”,主要是区别于“三体说”、“六要素说”、“旅游产业说”等习惯说法。相对于“三个硬核说”,现行的各种说法都存在以偏赅全的问题,对其中任何一种习惯说法的研究都不能完整地建立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
与其他学科一样,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要认识和探讨理论体系,首先应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因为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建立起来的,在研究旅游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旅游学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影响,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旅游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
首先,虽然旅游活动的实现必须以经济上的支付能力为后盾和基础,但仅仅有经济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文化传统、人的心理爱好和性格、旅游社会管理政策等非经济因素,甚至某些政治的、社会的、自然的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业产生影响。
其次,旅游活动对东道社会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除此之外,政治上、文化上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治、文化上的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影响,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政治、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成为某些地区和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主旨。政治、文化上的影响又是双向的,既包括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又包括东道社会对旅游者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
第三,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不单纯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并且文化参与的因素越来越多,单纯的经济运作已经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
第四,旅游障碍的克服并非单纯的经济手段所能实现,必须借助政治的、文化的政策和影响。上述问题的发生和提出,使人们逐步走出了单纯经济研究的狭窄领域,而转向了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现象来研究,并且对旅游的认识也提高到了认为它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的高度。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使人们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了准确的定位,即: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活动、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二、旅游学研究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旅游学研究对象对于旅游学科发展和旅游教育而言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研究首先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描述旅游现象,确定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由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先后经历了“六要素”说、“三体”说、系统蜕论和矛盾说等观点,然而这些观点没有深入到旅游现象的内部,没有真正把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从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旅游学自身的特点,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定位。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旅游学的基础理论方向和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从而也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回答,可以导致旅游学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旅游学理论应该研究哪些问题莫衷一是,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不清晰。通过“元问题”、“总问题”和“分问题”三个层面对旅游学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有效地促进旅游学理论的研究。
(二)有助于明确旅游学在社会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促进旅游学科的发展
旅游学研究对象直接制约着旅游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各个分支学科的建立和成熟速度。比如,只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清,就无从谈起如何研究旅游;只要对旅游的特征把握不准,就难以据此确定旅游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实际上,当今中国旅游各分支学科(比如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经济学)发展迟滞,都在一定程度上缘于这一问题。同时旅游学之所以能够统领旅游的各门分支学科,成为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基本线索,亦是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使然。
笔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元问题”、“总问题”和“分问题”三个层次来说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总问题来定义,而分支学科是研究“分问题”的;而“分问题”是从“总问题”派生出来的,在这个程度上,旅游学起到了统领各分支学科的作用。
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学大家庭中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本文首次运用社会学学科层次理论对其进行了定位:①从旅游学在社会科学的层次来看,旅游学属于单门性社会科学层次;②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来看,旅游学属于应用性社会科学。这一研究成果对明确旅游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促进旅游学学科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有助于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得以区别开来。旅游学研究的问题与旅游各分支学科研究问题其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旅游学是从旅游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揭示这些问题的,而其他的分支学科是按照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目前的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中可以看到,旅游学和其他分支学科在涉及共同研究的问题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造成了大量的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各自的研究角度。通过确立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学与各门分支学科内容重复和体系混乱的弊病,这对于推动旅游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3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自现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出现以来,西方社会就开始了有关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研究。1899年,意大利商业部部长博迪奥(L畅Bodio)发表的枟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与花费枠一文,被公认为是把旅游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开始。我国关于旅游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而言,旅游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申葆嘉教授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在全面考察了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后,他明确指出:“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对象,国外对它的研究通常分别在学术性和业务性两个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比较多地通过理论途径,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上对旅游现象的性质、形态、结构、特征、运行机理及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影响上做宏观或微观两个方面的探讨,以阐明其意义、判明其演变、分析其态势,提出相应的见解。”我们可以从申葆嘉教授的分析中概括出国外旅游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把旅游学作为社会科学范畴来研究。社会科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需要对变革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起因、形态和性质等做出科学的解释,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社会科学。现代旅游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是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循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旅游学就被纳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
二是旅游学比较多地通过理论途径来研究。在任何一个社会科学门类的学术性理论研究中,各个理论层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应用理论,各种理论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在它们之间的主导和制约作用上。专业理论的发展要受到基础理论的主导和规范,在专业发展方面要受到它的制约;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在微观范围内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理论需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三者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但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独立运行的特性。旅游学比较多地采用了在这三个层次上的学术性研究,注重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映了旅游学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学科特征。
三是把旅游现象作为旅游学的主要对象来研究。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要素都有十分复杂而密切的关系。现代旅游不只是人们跨越空间界限的简单运动,而是复杂而敏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旅游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对旅游现象的解释和预言,这种对旅游现象的解释和预言就是旅游学理论。理论的基本组成是概念和变量,它们相互联系而形成的陈述就是命题。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公理、一个假设、一个定理、一种经验的概括,或者一个假说。旅游学作为解释和预言旅游现象的理论,理所当然是由专业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变量所组成的。以“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这一命题为例,就会形成一个公理(旅游是一种经济学现象)、一个假设(旅游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一个定理(旅游供给或者说旅游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一种经验(旅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相互联系的假说体系。实际上,旅游业受不同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自然因素、政策因素、法律法规、文化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变量比较多而且关系复杂,这导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这一命题并不能经受现时和历史的验证。再以“旅游可以开阔眼界”这一命题为例,这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观察和阅读,人们推测到旅游与眼界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从而得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不过,这种陈述太模糊,难以检验。因此,需要使用旅游与眼界都能够测定的方法,比如用一种量化方法对旅游进行测定,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眼界进行等级划分,上述命题便可以用更确切的方法表达:“旅游越多,眼界越开阔。”这样表达的命题就可以用实验或者调查的数据来检验,所得出的关于旅游与眼界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结论才可以成为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旅游学的研究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旅游学研究的起步阶段。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引起了欧洲社会的根本变革,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市场经济体系,旅游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和提高,旅游者的数量、旅游消费的规模和旅游活动的内容持续不断地增长和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旅游学的历史。博迪奥1899年发表的枟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与花费枠一文,不仅成为旅游学研究开始的标志,而且为人们认识旅游现象的内涵提供了范式基础。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英国的学者们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了旅游学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一些旅游学的著作。
二是旅游学研究的功利性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在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各个国家来说,战后发展经济的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旅游学研究出现了功利性的思想:旅游的经济属性成为了普遍性的认识。1927年,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畅Mariotti)在枟旅游经济讲义枠一书中将旅游现象界定为一种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种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对旅游现象性质的认识,几乎成为人们审视旅游现象的一种思维定式。随后,柏林大学葛留克斯曼(R畅Glucksmann)出版了枟旅游总论枠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旅游学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去研究而不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的观点,招致了许多旅游学研究者的批评,因此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形成较大影响。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W畅Hunziker)与克拉普夫(K畅Krapf)在枟旅游总论概要枠一书中提出了与葛留克斯曼比较接近的学术观点。他们认为,旅游现象不具备经济性质,而更接近于社会学的范畴。因为这种观点与功利性的思想相差甚远,所以在西方学术界也未能形成应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