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模式是观光旅游业者、房地产开发商、当地居民,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等各利益方之间化解冲突的模式。解决促进旅游业发展,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政府官方和观光旅游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其核心内容是与遗产相关的利益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其主要步骤如下。
(1)为所有利益方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场合(Structural Venue),让他们提出讨论各自的处境及相关计划,并接受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计划方面的教育与信息。
(2)鼓励共同参与个案研究、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方案,以及文化旅游活动。
9.5案例分析:以旅游业与商业协同发展为主导的大栅栏规划
9.5.1大栅栏概况
大栅栏历史城镇是北京旧城最古老的地段,是国粹艺术瑰宝京剧和宣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士人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有机交融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凝重的历史氛围。该地区属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规定的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建于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初年以来,大栅栏地区一直是京师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清末民初成为北京综合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金融中心。至今仍然保留着众多名人故居、会馆、寺庙、商号、戏院等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遗存,以瑞蚨祥、同仁堂、六必居、内联升、亨得利等京城30余家百年老字号为代表,成为构成古都风貌的重要要素和最主要的传统商业中心,体现了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商业文化。而大栅栏西街—铁树斜街、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等整个城镇的框架体系,反映了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几代北京城变迁的历史痕迹,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鉴赏价值。从1980年以来,该地区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但传统建筑、城市肌理、商业老字号、民俗文化等传统的城市元素得以基本保留,并以其风貌的独特性、完整性、观赏性在北京中心城区绝无仅有,是构成北京都城历史记忆和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大栅栏街道的辖区,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至前门大街与崇文区交界,北至前门西大街与西城区接壤,西至南新华大街与椿树街道相连,南至珠市口大街与天桥街邻接。地域近似正方形,区域内有114条街巷,面积为1.3平方公里。
9.5.2历史城镇及重要遗存的分布肌理及旅游资源评价
历史城镇的肌理是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元素,也是作为旅游吸引物的重要吸引要素。该区的道路肌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整齐的传统胡同,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这些胡同多数宽度介于3~4米,最窄处仅为0.8米;另一个是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不规则的斜街,这些斜街在北京棋盘式路网格局中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区内各重要的历史遗存街巷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其中,前门大街是重要的城市道路;大栅栏和琉璃厂是两条重要的商业城镇;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樱桃斜街、大栅栏西街等5条斜街分别承担着区内各自的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而延寿街东侧和煤市街南段东侧则是两片较完整的胡同区。
区内历史遗存建筑众多,现存重要的历史建筑类型主要包括质量较好的四合院民居、会馆、名人故居、寺庙、茶馆、商铺、银号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审美价值。历史上区内建筑功能分布比较鲜明,中部、北部以居住功能为主,其间穿插了众多会馆、寺庙等建筑。东部以商业功能为主,大多数为老字号店铺、前店后厂商号,以及众多的银号;南部是以茶室为主的“八大胡同”地区。本地区历史建筑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单层清式传统北京民居风格,四合院格局,院落尺度较小,样式朴素,清砖灰瓦;另一类为结合西洋古典形式的“清末民初”风格,二层为主,独栋或中庭格局,外观多为砖、石材质的中西合璧形式,这类建筑多为商业金融设施。按照建筑质量分析,现存可利用的建筑中,质量优良类历史建筑占4.7%,质量一般类历史建筑占26.3%,质量较差类历史建筑占55.2%,而非历史遗存建筑占13.8%。由此可见,该区域基本保持了古典风格的历史风貌。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大栅栏历史城镇作为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地域资源价值和风貌观赏价值3个部分,每个价值都存在作为吸引物吸引游客的不同细分特性。其中,历史文化价值为历史城镇向旅游业更新和改造提供了文化背景与发展内涵等载体。事实上,大栅栏历史城镇具有完整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京”味景观,保证了游客对城镇的认同性和忠诚度,为实现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风貌欣赏价值是旅游开发资源向产品转化的物质基础和外在实体,大栅栏地区风格多样的建筑、丰富的景观画面和紧凑的建筑格局为游客提供了完美的审美体验;城市中心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商业环境氛围等地域资源价值为旅游开发融资提供了保障。
9.5.3基于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城镇设计
1.土地利用方案
在遵循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考虑到本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市场的灵活性,在现阶段土地功能规划侧重于特色功能的区域性划分结合现状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土地利用按照下列特色分区:传统风貌居住区——北京传统民居形式的居住建筑,占11.9%;传统风貌商业区——清末民初传统建筑形式的商业、传统手工业、商务办公服务业设施,占11.7%;传统风貌商住区——传统形式的商业建筑、居住建筑混合布置或底层商业、上层居住的混合功能建筑,占19.6%;综合商贸区——与传统风貌相互协调的、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办公综合设施,占14%;传统文化旅游区——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传统风貌建筑,包括旅游商品经营、特色餐饮经营、旅馆、京剧文化展示等,占17.4%;区内干道占地17.3%;学校、市政和其他用地,占8.1%。
2.历史城镇保护功能分区
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包括大栅栏及东琉璃厂两处文化重点保护区,区内建筑风貌将严格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禁止一切与文物保护相违背的生产与建设,已经存在的或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并按期拆除或搬迁,以保护和恢复城镇及其遗存的历史风貌。
历史风貌控制区是指上述两处地区周边区域,其区内建筑风貌的控制原则与重点保护区一致,但允许有少量与原风貌一致的“仿古”式样建筑,但严禁进行与历史城镇及文物保护相抵触的建设项目。
历史风貌延续区是指在建设控制区与城市主干道一侧建设过渡地段,区内建筑风貌要求与邻近的重点保护区和控制区的风貌特征有明显的延续关系,禁止任何割裂历史城镇文脉及其固有肌理的行为。
历史风貌协调区即沿南新华街、珠市口、西大街及前门西大街一侧的建设地段,区内建筑风貌要求在体形、色调、式样等城市设计要素方面与风貌保护区、控制区相呼应,保护历史城镇的氛围和旅游开发的意境流空间。
3.景观带与旅游业态的分布与调整
区内道路系统主要以服务当地居民生活、商业和旅游业为主,不考虑过境交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的三维立体旅游网络,即形成3条开放型景观廊道、7个特色旅游区片和10个特色旅游景点。
3条景观廊道构成了区内的主要游览线路:前门西河沿大街沿线,以正乙祠戏院、关帝庙、月亮湾景区连成景观带;斜街沿线,以五道庙广场、观音寺、大栅栏街连成景观带,这里也是历史文化最丰富的旅游景观带;东琉璃厂经“一尺大街”至陕西巷沿线,以东琉璃厂广场、厂东门广场、民俗文化广场、万佛寺连成景观带。
7个特色旅游区片按其各自分工和承担的职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部分,用于展示当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和商业市井文化,吸引游客,打造为相应的旅游产品簇群,如琉璃厂文化旅游区、梨园文化旅游区、八大胡同民俗区、大栅栏传统商业旅游区、传统四合院胡同展示区;另一部分主要用于为区内旅游活动提供相应基础设施的服务等内容,如既方便本地区旅游者,又服务天安门地区游客的餐饮娱乐区和小型旅馆区。
根据旅游活动的需要,将10个特色旅游景点布置在不同区域内,从而形成完整的吸引物组团体系。
结合区内实际情况,按照历史城镇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协同的操作模式,对不同特色旅游区片内的设施及其分布进行必要调整,主要行动计划包括:将部分历史建筑改造为旅游设施,如展览馆、服务中心、特色餐饮点等;胡同游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活动的动态观光特性;旅游商品经营增加价格适中、有特色、高品位的艺术品;强调城镇的传统市井氛围,增加传统风貌的茶馆、酒肆等,营造休闲、舒适的气氛和意境流;增加晚间经营的商业、娱乐设施,恢复该地区日夜繁荣的场景,细分人群形成白天与夜晚不同的经营特色。
本章小结
历史城镇属于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其具有历史性、传统性、融合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在对历史城镇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原则:①适度开发,加强保护;②突出主题,强调特色;③区别对待,因地制宜;④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⑤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历史城镇既然具有值得人们珍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等多方面价值,又由于时间的推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其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整治、开发,使它的价值得以更完美地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遗产。
历史城镇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旅游规划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一般包括资源、经济、政策、市场4个部分;合理定位旅游城镇的功能,突出城镇的特色,旅游城镇规划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功能问题和特色问题;旅游交通的组织;旅游设施的配备。
历史城镇保护性利用的基本观念主要有保护观、发展观、市场观和法制观。近年来,过度开发、“拆旧建新”导致历史城镇的破坏严重,在历史城镇的开发与利用中树立科学的保护观,就是要明确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重要目标,保护利用的核心是提高人居生活质量,重点是保护传统风貌,维护历史城镇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保护性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历史城镇的保护原则与方法,积极配合和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了吸纳资金投入、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公众参与,引入了市场观的观念。在历史城镇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中,可以考虑采取引入企业、开发商等多元市场主体的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把握市场信息,调配资源,利用市场调查、定位、策划等多种市场分析方法来确定历史城镇保护性开发与利用的项目及产品,并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加以宣传。树立法制观的原因是为了规避风险和符合市场准入的要求。法制观的含义是完善历史城镇保护的法规,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法和引入法律监督机制。保护性利用的原则是可持续利用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对于实现可持续复兴的社会化、人性化方法,具体提出成功的7个要素:强有力的政治意志是实现改变的主要载体,居民成为复兴工程的中心,历史街区与城市、区域发展相结合,重视发展公共空间,长期保护文化自然资源,加强功能混合性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通过创新与文化多样性提高城市的身份价值,持久管控文化旅游业,同时保持多样性经济领域。
本章还列举了以丽江模式为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案例分析,丽江现有的保护模式包括4个方面: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财政管理模式、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和投资模式、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模式和遗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建立社区共识的模式。此外,还列举了以旅游业与商业协同发展为主导的大栅栏规划的案例,结合区内实际情况,按照历史城镇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协同的操作模式,对不同特色旅游区片内的设施及其分布进行必要的规划。
1.名词解释
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保护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2.思考题
(1)简述历史城镇的旅游资源特征。
(2)简述历史城镇规划设计原则。
(3)简述坚持保护观的原因。
(4)简述树立发展观的原因。
(5)简述发展观的含义。
(6)简述建立市场观的原因。
(7)试论述历史城镇规划设计要点。
(8)论述保护性利用的原则。
(9)论述实现可持续复兴的社会化、人性化方法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