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的保障体系包括自然基底、经济实力、科技、文化、社会稳定、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在诸多因子中,自然基底、经济实力、科技、文化和社会稳定等因素往往是既定的,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但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保障却可以相对比较快地提高和完善。综观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都极为重视这几项保障因子的建设,都有详细的分工实施体系、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角色定位的推进,以及实施机构和完善的法律条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等作为支撑条件。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国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极为重视,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已经为生态城市建立了一套绿色(或生态)法律保障体系。
(1)绿色秩序制度。这包括审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等。
(2)绿色社会制度。这包括绿色教育制度、绿色信息(宣传)制度、绿色行政制度、绿色采购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3)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例如,澳大利亚著名生态城市Halifax近10年的建设自始至终都是由著名的非营利机构——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委员会组织实施。该机构丰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组织能力,将来自政界、建筑、森林、采矿和能源组织,自然保护组织,以及如南澳大利亚燃气公司等企业和Kauma遗产保护委员会(Kauma Heritage Committee)等来自各方的力量都凝聚到生态城市的建设活动当中。又如,为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南非生态城市米德兰德(Midland)还专门创设了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米德兰德生态城市联合会(Midlandand Ecocity Trust),以保障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9)实现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丹麦的城市建设给了人们众多的思维和理念上的更新,对于每一个时代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都有时代的责任与使命,而城市则承载着先辈与人们所经历的一切。人类应该保留一份最沉重的审慎,学会去善待城市的历史,传承城市的文脉和记忆。而只有让当前在建和未来要建的建筑物也拥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建筑物才能发挥超出其仅仅作为一定硬件设施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标识和传递城市的价值与文明,让市民对城市更加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外来旅游者发出“这就是这座城市,而不是其他任何一座同规模、同等级的城市”的感叹,同时建筑物本身也才有了其将来被保存的意义,真正实现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8.3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丹麦生态城市建设
8.3.1丹麦城市概述
丹麦的每一座城市都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数百年历史的建筑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气势恢弘的市政厅、风格别具的教堂、清幽典雅的古老广场,还是坐落在淳朴小巷中淡然的名人故居,城市的文脉都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脚下和人们随手可及的地方,让游客无时无刻不被它所渗透出的古老文明所震撼。丹麦人不仅仅是在建设城市,而是抱以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雕琢一件艺术品,使城市里处处都让生活其中的人对其保有一份对待艺术品般的珍视。几百年来,那么多古老的教堂和建筑物不但保存完好,而且成为事实上的文物,成为先辈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8.3.2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内容
1.丹麦生态城市项目
丹麦生态城市项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主要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口密集的Indre Norrebro城区进行,项目采取基层组织和区议会之间的合作形式,增加了市民的参与性。该项目是丹麦第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一个生态城市的示范城区,为丹麦和欧盟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在其实施过程中,极具特色的生态城市项目是建立绿色账户、设立生态市场交易日和吸引学生参与等。
1)建立绿色账户
绿色账户记录了一个城市、一个学校或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提供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用绿色账户能够比较不同城区的资源消费结构,确定主要的资源消费量,并为有效削减资源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依据。
2)生态市场交易日
生态市场交易日是改善地方环境的又一创意活动。从1997年8月开始,每个星期六,商贩们携带生态产品(包括生态食品)在城区的中心广场进行交易。通过生态交易日,一方面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让公众了解生态城市项目的其他内容。
3)吸引学生参与
吸引学生参与是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的一部分。丹麦生态城市项目十分注重吸引学生参与,在学生课程中加入生态课,甚至一些学校的所有课程设计都围绕生态城市主题,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培训,还在一所学校建立了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对生态城市感兴趣,增加相关知识的生态游乐场。
2.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交通政策
哥本哈根是著名的古城和旅游胜地。在哥本哈根,每天约有12.4万人骑自行车进入市中心,它拥有300多公里与机动车道一样宽的自行车专用道,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市内还分布着许多“车园”,每个里面放置2000多辆自行车向旅游者免费提供使用。只要付20丹麦克朗的押金,就能把自行车骑走,还车时押金即刻返还。
哥本哈根自行车道路规划是城市道路规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今自行车道路网遍布市中心地区,被看作是独立的交通系统。2002年,哥本哈根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为6000万丹麦克朗,其中1/3被用于改善自行车交通环境。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政策(2002—2012年)的目标是提高自行车通勤比例,改善骑车人交通安全,提高骑行速度和骑车的舒适性。
公共自行车计划使城市中的古老历史建筑和卵石小街,以及那些露天咖啡座和步行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使城市的空气和街道变得更加清洁安静,同时也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诞生在哥本哈根的公共自行车已经开始在欧美其他国家的大小城市出现。尽管其推广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从文明的趋势出发,它为人们提出了一个现代文明的新概念、新方法。
3.哥本哈根的步行街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城市结构、高密度的城镇人口和居住环境、工业污染等问题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变得异常突出。城市中心商业区颓废萧条,一蹶不振,原有的历史遗存、文化蕴涵和商机潜质统统弃落、衰败为一堆废墟。
城市的更新与市中心区的复苏,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结合城市改造,重新对城市进行再评价、再认识。步行区的设立推动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市中心的历史保护,同时也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感,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哥本哈根市中心从1962年设立世界第一条步行街开始,之后几十年中通过渐变的方式,由步行街、广场、人车共享的步行优先街等共同构成网络式步行区,增进了城市活力,也改善了城市人文品质。哥本哈根步行街是哥本哈根最热闹的Ostergade大街,1962年旧城中心改造的第一条步行街,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步行街。哥本哈根步行街是一个把商品与文化合二为一的成功样板,文化特色已成为哥本哈根步行街最强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生命源泉。
4.哥本哈根的“手掌规划”
哥本哈根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富有远见的长期规划——“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明确要求城市沿着几条狭窄走廊发展,走廊间由限制开发的绿楔隔开,同时维持原有中心城区的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系统采用了放射形的发展模式,所支撑的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分别指向区域的5个方向,城市的发展大都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并最终形成若干“手指”的城市,指间保留大片绿地与农田。在该规划指导下,哥本哈根不仅实现了区域联动发展和保护旧城格局的目标,创造出技术与人文协调、人工与自然共存的优美人居环境,而且成为了城市建设“有机疏散”理论的典型形态和重要案例。时至今日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5.卡伦堡工业生态园——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
丹麦卡伦堡是目前全球生态工业园运行的最典型代表。卡伦堡共生体系中主要有5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包括石膏灰泥板厂、发电站、炼油厂、卡伦堡市政府水与能源供应部、胰岛素及工业酶生产厂。
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是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为150万千瓦,雇用600名职工。斯塔朵尔炼油厂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有职工250人。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是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和胰岛素生产厂家之一。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是一家瑞典公司,卡伦堡的工厂年产1400万平方米石膏建筑板材,有175名员工。卡伦堡市政府使用热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远距离供暖。
液态或蒸汽态的水是可以系统地重复利用的“废料”。水源或者来自相距15公里的梯索湖,或者取自卡伦堡市政供水系统。斯塔朵尔炼油厂排出的水冷却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机组;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又回供给炼油厂,同时也供给挪伏挪尔迪斯克工厂的(发酵池);热电厂也把蒸汽出售给吉普洛克工厂和市政府(用于市政的分区供暖系统),甚至还给一家养殖大菱鲆鱼的养殖场提供热水。
6.保护动物的家园
在哥本哈根市政广场、丹麦女皇皇宫大广场,用方形石块铺成的地面上,成群的鸽子在戏耍,数以万计的节日灯在圣诞树上闪着金色的光,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迎接圣诞来临的喜庆景象。
在丹麦,没有人养鸟,鸟儿只是循着生态规律繁衍生长。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可以欣赏到鸟的种种乐趣。喂鸟在丹麦形成了风尚,无论是夏日还是寒冬,在鸟儿集中的广场、公园,每天都能见到喂鸟的人,尤以老人和儿童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