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21日,周恩来作为苏区中央局代表赶到前线。后方工作由中央局副书记任弼时和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主持。鉴于中央局提议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四人联名致电后方中央局:“我们认为,为前方作战指挥便利起见,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级,改设总政治委员为妥,即以毛任总政委。作战指挥权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与决定权属中革军委,关于行动方针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会议只限于军委会议。”但中央局仍坚持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再次写信向中央局进一步陈述:这将“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将无事可做”。“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而督促他改正错误”。信中坚持由******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强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
八月上旬,******在兴国出席****苏区中央局会议,主张设在后方的中央局“不要干涉前方的军事行动”。会议经过争论,同意******提出的外线作战要在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的建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在赣江以东的地区北上作战,先消灭乐安、宜黄的国民党军队,再打由赣江以西或由南城、南丰等地前来的援军,进而威逼和夺取吉安、抚州(临川),以配合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红军反“围剿”斗争。这次中央局会议决定,在前方组成由周恩来任主席,******、朱德、王稼祥为成员的最高军事会议,负责决定前方的行动方针和作战计划;******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会后,中革军委正式发布命令,任******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早在7月27日,红一方面军由信丰、南雄边境地区北进,8月上旬到达兴国、雩都(今于都)地区。红军的出击,使****驻南康、新城之第14、第52师亦沿赣江西岸北进,连同第28师,分别集结于遂川、沙地和万安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在兴国县的竹坝召开军事会议;接着,****苏区中央局也在兴国召开会议。这两个会议重新讨论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认为赣江以西有敌军重兵防守,红军如按预定计划由万安西渡赣江,必将陷于被动;而赣江以东的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特别是乐安、宜黄地区只有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驻守,容易攻克。基于这个分析,决定放弃西渡赣江的计划,改为北上直取乐安、宜黄。
中革军委根据兴国会议精神,在8月8日下达关于发起乐安、宜黄战役的军事训令:决定红一方面军第1、第3、第5军团为主作战军,第12、第21、第22军(是由江西军区独立第三、第六师和独立第四、第五师新组建的部队),及江西、闽西军区部队为支作战军,分路向预定作战地区隐蔽开进,于8月15日进抵东韶、招携一线,兵临乐安城下。
防守这一区域的正是刚刚被宁都兵暴严重削弱了实力的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二十六路军以其27师共2旅6团的兵力,分别驻扎在乐安、宜黄,由军长高树勋统一指挥。两座城池相隔80余里,这样便给了红军以可乘之机。
8月15日,红一方面军首长下达了进攻乐安的命令。以第一军团并指挥第三十一师,第二十二军之六十五师及总部特务营主攻乐安。第三军团进至宜黄以南牌鹿港地区监视阻击崇仁、宜黄可能出援的敌军,并策应攻城。第五军团为预备队位于乐安以南之望仙、南村一带,准备打击外围增援部队。
16日凌晨,红一军团红三军率先发起奇袭未能奏效,随即转为强攻。激战至17日,终于攻克该城,歼灭守敌27师79旅2个团、80旅的1个团3000余人。
8月19日,红军转攻宜黄。宜黄守军为第二十七师主力四个多团,大部守城,一部据守城外工事。这次红军以三军团为主攻,一军团及三十一师前出到宜黄西北地区,警戒崇仁、抚州方向,另以一部佯攻北门,牵制并分散敌军防御兵力。五军团位于城西南龙源一带,继续当预备队。
20日拂晓,红三军团率先对城南的峨眉山、北华山外围据点发起攻击。但是二十七师是西北军的老底子,战斗力很强,使三军团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于是红军调整部署,一军团的红三军加入主攻部队。经过两日激战,虽有十七军军长兼27师师高树勋亲自坐镇指挥,但是无奈红军攻势猛烈,又加弹尽援绝,最终城池失守,高树勋弃官潜逃。突围****在抚州以南的龙骨渡被红一军团追及,大部被歼。此役二十七师又损兵两千,基本没有主力了。与此同时,闽西独立第七师于19日占领宁化,23日,红十二军占领南丰。
红一、三、五军团乘胜前进,兵锋直指南城。
乐安、宜黄战役是成功的。这一仗,行动隐蔽,出敌不意,速战速决,各个击破,歼灭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俘虏五千多人,缴获长短枪四千余支以及一批军用物资,创造了在一周内连克三座县城的成绩,直接援助了鄂豫皖与湘鄂西两苏区和红军的反“围剿”作战。
乐安、宜黄战役胜利结束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立即指挥部队向东急进。八月二十四日进至南城近郊,准备乘胜攻取南城。经过实地侦察,发现南城防御工事相当坚固,地势险要,城内外有毛炳文、李云杰、许克祥的三个师共十七个团凭险固守。这时,周围形势也发生新的变化:陈诚指挥的国民党军主力第十一、十四、九十等师正在东进,已逼近乐安,企图增援南城,同红军主力作战;而红一方面军自北进以来,行军作战多日,没有得到休整,全军上下已很疲惫。
周恩来、******、朱德、王稼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按原计划硬攻南城不易得手,而同敌军在南城城下对峙则极不利。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果断地决定放弃攻占南城的计划,也没有按照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意图,北上夺取抚州、南昌,而是改令红一方面军在撤围南城后,南移至中央苏区北部的东韶、洛口地区休整待机。这一决策使红一方面军避免了可能受到的重大损失,保持了主动地位,对以后的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随后不久的九月份,红三军团发生了郭炳生事件。
郭炳生:湖南湘潭人,1908年生。郭炳生是彭德怀的救命恩人郭得云的儿子,郭得云是彭德怀在湘军当兵时的老班长,情同兄弟。1922年郭得云因病去世,14岁的郭炳生成了孤儿,彭德怀从此就把他一直带在身边,视若亲生的刻意培养。1928年在湘军彭德怀部任连长,参加了平江起义。曾任红五军第八大队大队长,第4纵队、第3纵队司令,红八军6师师长,红五军2师师长等职。宜黄、乐安战役后,红2师正在进行短暂休整。一天,国民党陈诚、罗卓英部突然向红2师发动袭击。由于部队分散,来不及集中,加之敌人炮火密集,其后续部队又源源赶到,来势凶猛,红2师部队被敌人冲散。危急关头,师政委彭雪枫指挥直属部队和7团边战边退,辗转于崇山峻岭之中,利用夜色掩护,踏着泥泞小路到达凤岗圩,在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安排下暂驻。6团后来已向主力靠拢,但5团和师特务连却不见踪影。彭雪枫得到报告,5团和师特务连被师长郭炳生带着向北进入了白区。
为了挽救5团,彭雪枫决定立即行动。他让师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带领6团、7团和师直属队到东韶地区休整,自己则挑选了15名年轻力壮的战士准备潜行北上,去追赶郭炳生和5团。一路上他们设法避开敌人,隐蔽潜行,边走边打探。一直追了5天才在抚州崇仁县境内发现了5团和郭炳生。郭炳生发现无望拉走部队,便在第二天南返途中趁深夜狂风骤起、大雨如注之机偷偷溜走,逃往抚州,当了叛徒。郭炳生后被蒋介石委以国民党军新编第37师师长之职,掉头参加围剿红军,于1933年3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时被红军击毙。(一说被国民党军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