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内战爆发,本来规模就很小的联邦军队分崩离析,交战双方紧急组建部队,各州在民兵的基础上建军,其核心就是西点毕业生。已经是俄亥俄密西西比铁路地区总裁的麦克莱伦奉命出掌俄亥俄军事部。也许是由于同样来自伊利诺斯的林肯对家乡州的偏好,尽管麦克莱伦是民主党人,这位退役的上尉很快升为少将,成为联邦军中除斯考特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在西维吉尼亚战役中,他击败了李将军,为联邦拿下西维吉尼亚。年轻的麦克莱伦此时压倒号称美国最优秀的军人的李将军,小拿破仑的称号应运而生。
南北双方在奔牛河进行头一场大战。麦克道尔将军率领北军西进,尽管战役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漏洞百出,可是面对同样漏洞百出的南军,麦克道尔将军离胜利近在咫尺,只要冲过哈瑞高地,击垮那一旅远道而来依然晕车的维吉尼亚人就可以取得胜利。这一旅维吉尼亚人和高地前溃败的乔治亚人一样没有经验,但他们有一位最冷静的指挥官。“看,维吉尼亚人,站在那里像石墙一样”。麦克道尔成了“石墙”杰克森手下的头一位败将。林肯在满城风声鹤唳中,任命麦克莱伦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此时麦麦克莱伦年仅34岁。
不是每一个军人都有参加大战的运气,在大战开始之际,以最高军衔独挡一面,1861年的麦克莱伦是十分幸运的。
军权在手并没有给麦克莱伦多少喜悦。第一次孟纳萨斯战役以后,北方大规模征兵,华府聚集了十万人马,可是有经验的军官寥寥无几,麦克莱伦面临的挑战是把这一大群热血沸腾的老百姓组织训练成一支军队。
论组织才能,不仅当时的南北双方,就是美军历史上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短短几个月,麦克莱伦把这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后来林肯依为干城的军队:波托马克军团。麦克莱伦还要继续练兵,可是林肯已经等不及了,他不停的催促麦克莱伦进军里士满。
麦克莱伦在林肯的催促下终于行动了,按照他制定的半岛战役计划,将十万大军海运到维吉尼亚半岛,然后向里士满推进。稍受抵抗以后,小心翼翼的麦克莱伦步步为营,不断要求增援,等到终于听得到里士满教堂钟声的时候,李已经消除了西部的威胁,集中兵力反攻,七日血战,麦克莱伦且守且退,从里士满城下退到海边,靠海军的掩护才站稳了脚。
虽然实力还在,可是林肯再也不肯依赖麦克莱伦,于是从西部调来了盛气凌人的波普取代了麦克莱伦。在等待波托马克军团从海路返回华盛顿的时刻,波普组建了另外一支大军:美国军团。失意的麦克莱伦慢吞吞地把部队一船一船地往回运。
在马里兰战役中,麦克莱伦动作迟缓,导致哈伯渡口1.2万名美军向“石墙”杰克森投降。
正当麦克莱伦等待全军上岸,然后交出指挥权的时候,波普狼狈不堪地从孟纳萨斯回来,在波托马克军团的嘲笑声中,美国军团烟消云散。和其他联邦将领相比,波普算不上愚蠢,可惜他同时遭遇了美军历史上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名将——李和杰克森将军。在第二次孟纳萨斯战役中两位将军密切配合,指挥艺术发挥得痛快淋漓。惊慌得从椅子上摔下来的林肯只好请麦克莱伦重新挂帅,得知这一消息的波托马克军团几万人齐声欢呼。
刚刚重掌帅印的麦克莱伦还没有来得及对连续吃了两次败仗的军队进行重组,便不得不重上战场。李将军在第二次孟纳萨斯战役结束后不到一周,便率领缺少装备但士气高昂的北维吉尼亚军团入侵马里兰。以他对麦克莱伦的了解,李将军认定这位昔日的下属起码要花20天才能赶到,这段期间李和他那支寡不敌众的部队可以补充给养,然后在有利地形进行决战。可是这一次麦克莱伦一反常态,行动迅速,在李将军决定转战宾州的四天以后,就赶到了被李遗弃的营地。
赶到佛雷特里克的麦克莱伦对下一步的行动并没有计划好,直到手下在街上把一张纸交到他手里——李将军的详细行动计划被遗失在营地里,现在在麦克莱伦手中,他马上知道该怎么办了。对抗敌人入侵的麦克莱伦面前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马上出发,翻过南山,李将军那支本来就弱小而且兵分两路的部队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年轻的“拿破仑”将成为内战的终结者。
在先锋部队已在山口之时,麦克莱伦居然16小时按兵不动,给了李将军调兵抢先占领南山山口的时间。等麦克莱伦击败守军,越过南山,再度犹豫不决时,杰克森已经在渡口完胜,连夜会师安特提姆,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那天,麦克莱伦依旧有好几次机会粉碎李将军和他的北维吉尼亚军团,可惜这位优秀的组织专家在指挥战斗上是庸才。麦克莱伦直到临死,一直以这一天作为他生命最值得骄傲的日子,不管怎么说,他最终将敌人赶回维吉尼亚。不仅使主战的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获胜,而且给了林肯一个盼望已久的理由,签署了对内战结局至关重要的废奴宣言。
安特提姆战役之后,林肯和麦克莱伦之间也有分歧,除了偏向蓄奴制的麦克莱伦在林肯签署废奴宣言几周以后,才出于军人服从命令的本分,发表了简短的支持声明以外,两人的分歧主要在下一步的行动上。林肯亲临前线要求麦克莱伦立即渡河进攻,而麦克莱伦则百般拖延。
“将军,如果你不想用部队的话,我要借用一下。”1862年11月,林肯免除了麦克莱伦的职务。
麦克莱伦被解职后,自己放弃了申诉的机会。低调的麦克莱伦在政界有许多支持者。从政见上,包括当时的副总统在内的许多高官都和麦克莱伦一样,对林肯废奴持不同观点,北方要求和平的势力一直很大。如果他返回华盛顿活动一下,是很有可能让林肯收回成命的,何况他还有好几个州的支持。
此外,麦克莱伦的年代,美军刚刚开始从各州民兵向联邦军队转化。在内战中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统帅个人的部队。如同北维吉尼亚军团后来纯粹是为李个人而战一样,波托马克军团可以说是麦克莱伦的部队。在美军历史上,包括华盛顿在内,没有一个统帅像麦克莱伦那样受士兵的拥戴,只有他开口,十万大军的呼喊必定在华府引起地震。他手下的将军们,无论是继任的伯恩赛德,其后的胡克和梅德,只要麦克莱伦在,绝对没有领军的胆量。如果麦克莱伦有二心,美国历史上就会出现军人威胁政治的局面甚至兵变。
尽管麦克莱伦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能够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党派利益之上,至少在这个时候。麦克莱伦把军权交给不知所措的伯恩赛德,在上万名士兵的欢送中策马而去,没有进华府,而是径直返回新泽西的家中,平静地等待国家的下一次征召。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与统帅的矛盾就这样以军人无条件的服从结束,尽管麦克莱伦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将军,但是从人格上,他在1862年11月7日表现的伟大的服从,给后来的美国军人,包括傲慢自负的麦克阿瑟作出了表率,树立起军人必须遵守的信条。从那一天起,美国联邦军队不再是任何人的军队,而是国家的军队。
我们从这位被总统解除军权的总司令麦克莱伦身上,能够体会到军人无私地为了国家服务的原则。从麦克莱伦到麦克阿瑟,一代又一代美国军人为国家而战,为国家而牺牲,为国家而无条件地服从,美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军人而逐渐强大起来的。
屈原投江殉国
◎文/王新龙
他的爱国情怀,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人们的楷模。
战国时期,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饱受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给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强大,只要离间了这两个国家,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张仪到了郢都,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猛烈反对,与子兰等人进行了激烈争论。屈原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等人,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不听,还让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从中午站到晚上,看见张仪、子兰等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走出宫门,才绝了望。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足长叹。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
这篇诗传到宫中,子兰、靳尚等人又得到了攻击的材料,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他同样刚愎自用,昏庸无道,又将屈原流放到边疆。
楚国的南疆,当时人迹稀少,很多地方都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屈原从郢都出发,顺长江东下,在洞庭湖和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衣衫褴褛,面色灰暗,身体日渐消瘦,可他还在等着楚王召他回去效力。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楚国要亡了!屈原决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联盟给小人破坏了,楚国受到了危险,百姓遭到了灾殃。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带着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菖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他们划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与国家休戚与共
◎文/李华伟
即使被排挤,身处异国,仍然心系祖国,为国家的兴败而喜悲,没有埋怨之心,没有丧失爱国之志,这样的爱国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春秋时代,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后成为晋悼公),年轻时受族人的排挤,不能留在本国,便客居在周国的洛阳。周国大夫单襄公将他请到自己家里,始终像对待贵宾那样厚待他。
周子年纪虽小,对晋国的时局却非常关心,每当听到晋国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就闷闷不乐,而发生了什么可喜的事,他就非常高兴,甚至喜极而泣。
除了关心晋国的时局,周子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非常老成持重。站立时,他总是稳稳当当,站姿规整;看书时,他总是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他是恭恭敬敬,礼貌有加;说话时,他是言语平和,忠孝仁爱;待人接物,他是友好体贴,温良恭俭。
周子恰当自如的言谈举止很受单襄公的赞赏,尤其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让单襄公深感敬佩,以至于单襄公在得了重病弥留之际,还把儿子单顷公叫到床前,再三地嘱咐说:“我走了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周子,他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定能有所作为。他身在异国,却时时不忘记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心忧虑,这种与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正因为如此,他将来很可能会回国继承王位。你都看见了,最近几代晋国国君的道德修养都很差,在位的晋厉公更是糟糕。公族中又很少有优秀的后代,惟一例外的继承人就是这位被排挤的周子。你要帮助他渡过难关,直到他有机会回去继任晋国的君主,这样,我死后就无遗憾了。”
单襄公死后,单顷公按照父亲的遗愿,精心地照顾和保护周子,各方面都给予他非同一般的礼遇。周子对此十分满意,也非常感激。
没有多久,晋国就发生了内乱。上卿栾书因不满晋厉公的暴政举兵发动政变,杀死了晋厉公,随后便派人到周国把周子接回了晋国,并拥立他为国君。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文/佚名
历史上,那些危害祖国,以求私利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在中国历史上,“儿皇帝”石敬瑭可以说是一位卖身求荣的无耻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