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看到,元素有着清楚的系统性,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诞生了!在这张表中,各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大致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他并为尚未发现的元素,按比重留下了空位。
1869年,门捷列夫正式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他有幸看到自己的预想在实践中被证实。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博德朗发现了镓,公布了实验结果。门捷列夫从千里之外给他去信,指出镓就是他曾预言的“类铝”,它的比重应该在5.9~6.0之间,而不是他测定的4.7,建议他重测一次。布阿博德朗非常惊奇,于是他提纯了他所得到的镓,重新测定了它的比重,果然是5.941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化学界,这简直是未卜先知啊!
周期律的初露头角,使得许多科学家开始改变了态度。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一印再印,仍供不应求。一些反对过他的人也向他道贺:“俄国科学界随着您闻名世界了。”
荣誉和赞扬纷至沓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和学术团体授予他荣誉称号,一些著名的国家科学院选举他为本院的院士,他还荣获了戴维金质奖章。门捷列夫成了举世闻名的杰出化学家。
卡文迪许和地球的质量
◎文/王新龙
爱因斯坦说:“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我们要注意研究自己日常思维的规律,努力保持开阔的思路,摆脱习惯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准确地知道了地球的质量。然而,在二三百年前,人类还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球质量有多大。
17世纪的权威人士断言: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地球的质量。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知道地球的质量必须用体积和密度相乘计算出来,而地球的构成相当复杂,各部的密度差异很大,无法求出它的平均密度,所以无法得出地球的质量。
到17世纪末,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想用测定引力的办法来计算地球的质量,但最终没能成功。
1731年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知名科学家约翰·米歇尔用石英丝横吊磁铁的扭转,来观察磁引力,但靠肉眼看不到石英丝的变化。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拿着小镜子,用来反射太阳光玩。小镜子微微一动,远处的光点会发生很大的移动。这个游戏给卡文迪许以极大的启发,他在石英丝上固定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线去照射它,结果,石英丝极小的扭转被放大了,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卡文迪许用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到1798年,才通过测量计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算出了地球的质量。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称出地球的人”。
画蛇添足
◎文/佚名
多此一举的行为,于事无益。
楚国有个贵族,把一壶酒赏给门客们喝。可是门客们觉得,这一壶酒只够一个人喝,于是,他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
他们一人拿起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他正要喝酒,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画完,便又拿起小棍,端着酒壶,给画好的蛇添上脚。
不料,这个人还没把蛇脚画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他的蛇已经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满地说:“我早就画完了,酒应归我喝!我只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是给它添上了几只脚,那它就不是蛇了。”说完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眼巴巴地站在那里,后悔不已。
刻舟求剑
◎文/佚名
固执而不思变化的人,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使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咕咚”一下,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提醒他赶快下水捞回,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看到了吧!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懒得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捞取掉落的宝剑。可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呢?”
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文/李华伟
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团糟的实质。
刘基是明初年的大臣。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外表还非常漂亮,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
回家后,刘基才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他拿着柑子,回去问小贩。
不料,小贩从容地笑了笑,说:“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装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他们就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如金如玉,内里却像是破旧的棉絮。人们对这些现实都视而不见,为什么你非要挑剔我的柑子呢?”
刘基听了,哑口无言。
叶公好龙
◎文/赵德斌
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
春秋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没有人比我更喜欢龙了!”叶公得意地说。
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龙知道了。真龙说:“果真有这么喜欢我的人。我得去会他一会!”真龙从天上飞到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大喊道:“叶公,我来看你啦!”
不料,叶公看到后,吓得大叫:“啊!怪物呀!”
真龙觉得很奇怪,问:“你看我是谁啊!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得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来人,救命呀!”
叶公话没说完,吓得连忙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世间怎么有这种人啊,不喜欢真龙,只喜欢假龙?”
自相矛盾
◎文/李华伟
说话、做事最忌讳的一点,常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招徕了很多围观的人。
只见他首先举起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各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天下第一坚固的好盾啊!不信,你们摸摸看,质感多好啊!不管您用多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人们听了他这话,都凑向前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人又得意地拿起地上的矛,更加大声地说:“各位朋友,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用上好的材料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任何的盾都抵挡不住它的威力啊!”围观的人又来仔细看他的矛。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没有盾可以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涨红了脸,无言以对。围观的人“轰”的一声大笑起来,楚人狼狈不堪地溜走了。
朝三暮四
◎文/佚名
机智的养猴人,聪明的管理者。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老人,他特别喜欢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就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猕猴。
老人为了养这些猕猴,不得不节省家里的许多开支,可是猕猴越来越多,老人只好想办法减少猕猴的食物。但他又担心,减少了食物之后,它们会不高兴,不听他的话了。
于是有一天,他对猕猴们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橡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猕猴们一听到“早上三颗”,都觉得少了,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乱跳,好像非常不满意似的。
老人一看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猕猴们听到“早上四颗”,心里想:这可不少啊。于是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唇亡齿寒
◎文/佚名
唇齿相依,互为友邻,才能两厢安好无恙。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珠宝和美玉,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果然,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这些贵重的礼物,心花怒放,当即满口答应让晋国借虞国之道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大王绝对不能答应晋国借道啊!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即使虢国灭了,而晋国的贪心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下一个便是我们虞国了。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
虞公不听,宫之奇连声叹气。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狐假虎威
◎文/佚名
面对强势对手,多用脑子才有可能化险为夷。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凶猛的老虎,一天这只老虎的肚子饿了,到处找吃的,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于是,老虎一把将它擒过来,张开大嘴就要吃掉它。
这时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敢吃我?我是上天派来的,这片森林的所有动物归我管,包括你在内,你敢动我一根毫毛,保证你活不过明天。”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狐狸知道老虎对自己的话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挺了挺胸膛,装作不满地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在我后面走走,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跟着狐狸来到林中。树林中的动物看见它们,个个都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老虎目睹这情形,相信狐狸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便把狐狸放了。狐狸便赶紧钻进丛林中躲了起来。
望梅止渴
◎文/佚名
虚幻的希望,陷于困境者的自救良方。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打仗。天气非常炎热,部队在山道上艰难地行走。到了中午,士兵更是热得透不过气。更糟糕的是,士兵们所携带的水早已经喝光,附近根本没有水源。
曹操看着队伍缓慢地前进,心里很是着急。可是,几万人马一天都没喝水,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叫来向导,悄悄地问他:“还有多远才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这样的速度太慢了,会贻误战机的。”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到时候,你什么也别说,照我说的做就行了。”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于是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梅子,顿时精神大振,行军的速度也大大地加快了。他们不仅按时到达了目的地,而且还找到了水源。
鸦鸣和马嘶泄露的军事秘密
◎文/佚名
善于把握细节,从细微小事中发现别人忽视的“珠丝马迹”的人,就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为成功地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555年秋天,齐国发兵侵扰鲁国的边境,鲁国求救于晋国,晋侯召集宋、卫、郑、曹等十一路诸侯会盟于鲁济,出兵讨伐齐国。齐侯闻讯,便亲自率领大军进驻平阳城,准备与晋国决一雌雄。无奈初次交锋,晋侯率领的各路诸侯军神勇异常,给齐军以沉重的打击,使齐军遭受到很大的伤亡。继而,晋侯又略施小计,在平阳城外漫山遍野密布旌旗,用马尾巴拴着树枝在大路上来回奔跑,弄得尘埃滚滚。晋侯的虚张声势使齐侯吓得胆战心惊,以为晋侯重兵压城,平阳难守了。于是,下达了夜间秘密撤退的命令。
齐侯准备撤离平阳城的命令是秘密下达的,他手下的一些将领事先都不知道。在整个撤退过程中,齐侯也布置得十分周密,他要求人卸装,马勒口,一声不响地撤离平阳城。果真,在大队人马静悄悄行动的过程中,平阳城里的老百姓都在睡梦中未被惊醒!齐侯原以为自己这次行动做得人不知,鬼不觉,可以安然撤离平阳。但想不到齐军前脚撤离平阳,后面就传来了晋军的马蹄声、追杀声。自以为得计的齐侯尚来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后卫军已经成了晋军的战俘,要不是他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马屁股,也可能受缚于晋侯的马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