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隐放下手中的笔,从书架上取下一幅画,在妻子面前打开,说道:“你看这上面的鸟画得怎么样?”
妻子说:“我不懂画,说不出门道,不过我觉得那鸟像活了似的,翅膀正在动。”
钟隐又取出另一幅画,打开放在妻子面前,问道:“你再看看这幅画怎么样?”
妻子摇摇头说:“这怎能跟那幅相比,那鸟画得呆头呆脑,像是贴上去的。”
钟隐把画轻轻卷起,笑着说:“谁说你不懂画?看得很准,只是那第一幅是别人画的,第二幅才是我画的。虽说在画山水画上我已经有了点功夫,可画花鸟还差得远呢。你说,我怎能不练习呢?”
妻子终于理解了丈夫的心思。
钟隐深知,自学一年,不如拜师一天。要想画好,必须有名师指点,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处打听哪里有擅画花鸟的名师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师学艺。可是打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钟隐心中十分烦恼。这一天,他与朋友侯良一起吃酒,酒到酣处,两个人的话也就多了。钟隐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问侯良是否能给引荐个擅画花鸟的名师。侯良说:“这你可找对人了。我的内兄郭乾晖就很擅长画花鸟画。我妻子说,有一次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给招来了。不过这个人性格古怪孤僻,别说收学生,就连自己画的画儿也轻易不给人看。更怪的是,他画画还总躲着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学去。”
钟隐倒觉得郭乾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如此保守,恐怕必有诀窍。可是怎么才能接近他呢?这倒得费费脑筋了。
钟隐是个倔脾气,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成。他四下打听,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我不妨扮个家奴。一来可以进郭府,二来可以看到郭乾晖画画。
于是,钟隐打扮成仆人的样子,就到郭府应聘去了。
郭乾晖见钟隐长得非常机灵,就留下了他。
在郭府,钟隐每天端茶递水,打扇侍候,什么杂活儿都干。他毕竟是富家子弟,一切生活起居从来都是由别人照顾,哪里干过这些粗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惟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晖画的画,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上乘之作。
钟隐想尽办法,坚持不离郭乾晖左右,希望能亲眼看见他作画。而每次作画,郭乾晖不是让他去干这,就是让他去干那,想方设法把他打发走。就这样,钟隐虽然卖身为奴,还是没有看到郭乾晖作画。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钟隐还是一无所获,几次他都产生了走的念头,但心中又总是还有一线希望使他留下来。
再说钟隐的家里,钟隐卖身为奴去学画的事情谁也没有告诉,连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是出远门,去会朋友。钟隐毕竟是个名人,每日高朋满座。可这些日子,朋友来找他,家人都说他出门了。问去哪儿了,又都说不知道。一次两次,搪塞过去,时间一长,人们就起了疑心。最后连家人也疑心重重,特别是钟夫人,非要把他找回来不可。
一天,郭乾晖外出游逛,听人家说名画家钟隐失踪了两个月了,连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儿。再听人家描述钟隐的岁数和相貌,郭乾晖觉得这个人好像在哪儿见过。细一想,想起来了,跟家里的那个年轻的人相像,他也正好来家里两个月。
“怪不得他总想看我作画呢”,郭乾晖恍然大悟,“不过他倒真是个好青年,能带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幸运。我也就后继有人了。”
郭乾晖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把钟隐叫到书房里,说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为了学画,你不惜屈身为奴,实在使老夫惭愧。我多年来不教学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这样虚心好学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将来你会前途无量的。”
钟隐终于以执着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郭乾晖,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学生,郭乾晖把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钟隐。
以退为进、迂回取胜的谋略
◎文/李光辉
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等待最适宜的时机。清朝一代明君康熙不仅善于忍耐,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出击,因此,最终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死,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位,这就是康熙皇帝。当时,康熙还不满8岁,幸亏先帝临终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
到康熙年满14岁的时候,按规矩可以亲政了。但是顾命大臣们特别是鳌拜却一点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康熙皇帝自小在宫廷长大,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十分熟悉,非常精通掌握权力的谋略。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因此,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在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
康熙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自己不上朝,可政事都由他在家里处理,朝廷反倒成了摆设,康熙却表现得毫不在乎,从来没有异议。鳌拜一家贪污索贿,结党营私,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鳌拜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他就当着皇帝的面大声呵斥其他大臣,康熙还是强忍着不开口。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了,还托人带口信给小皇帝,要康熙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不去可不行,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进了鳌拜的卧室,康熙立即觉得气氛不对,鳌拜躺在床上,神色却十分紧张。卫士们也觉察到这一点,立刻有人到鳌拜睡的床上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利刃。
面对皇帝,暗藏利刃,这可是一件涉及到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见自己在鳌拜府中,生怕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讨不了好,紧张得不得了。鳌拜也更加紧张起来,自己跟小皇帝这么对着干,弄不好吃亏的反倒是自己。
正在剑拔弩张的刹那间,康熙皇帝却镇定自若地发了活:“满族勇士本来就该刀不离身,你们紧张什么?”一句话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安稳了鳌拜的心。
其实,小皇帝这是在欲擒故纵。鳌拜却以为玄烨是个娃娃,什么都不懂,放松了对皇帝的监视。康熙便设下了妙计,要活捉专横跋扈的鳌拜。
在这以前,康熙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他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从满族权贵人家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跟这群孩子一样,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贪玩。
鳌拜装病试探皇帝的事发生之后,鳌拜按理该入宫谢罪,并且向皇帝汇报这几日发生的事。康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好捉拿鳌拜这件至关紧要的大事。
康熙对卫士们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实在是太过分了。那天的事,你们都看到了,他在被子下边居然藏着刀子,胆敢害到皇帝头上来了。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可做的?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你们虽然年轻,可都是我的亲信。要除掉鳌拜,只有靠你们!”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的计划告诉了卫士们。
鳌拜按时进了宫。他依然像往日一般,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皇帝的住处,只见平日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一个个蓄势待发,好像士兵即将出征一般。
“这些娃娃又在闹着玩儿啦。”鳌拜一肚子的不屑。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缠住了鳌拜。
一开始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所以也没有全力反抗。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这才觉得大事不妙。再要挣扎,已经来不及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就这样,16岁的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地拿下权臣鳌拜,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政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魄力。
明智的态度
◎文/李光辉
读史使人明智,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工作、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要认清自己的处境,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不要自以为是,忘乎所以。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丧失原则。因为丧失原则就是丧失自尊!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