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懂得自己的渺小,才能涤荡自己的灵魂。心怀善意看待这个世界,得到的将是满满的善意和异常宁静的心理状态。
1.体味人的伟大与渺小
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能够取得成功的尺度。一个人身处高位之时,一定要有一种旷达的心胸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人自身的渺小。
将个人置于整个人类,在亿万人群之中我们是渺小的;而将人类置于地球,在地球母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将地球置于浩渺宇宙,地球母亲也无非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人类更是其中一分子中的一分子。
一个真正懂得生命内涵的人,一定是对自己始终有着清醒认识、敬畏生命、敬畏天地的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胡作非为,其实是一种愚昧和可怜。
一位摄影师说过,想让一个人看起来高大些,就要用仰拍的角度。这似乎说明,人站得越高,看起来越高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高与低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站得高,看上去就高大些,可有时候,却是人站得越高越渺小。因为人站得高,离别人远了,看到的人会变小,可换个角度,别人看到的他也会很小。
许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人职位提升了、工作有成绩了、事业有点小成就了,却在突如其来的荣誉和掌声中迷失,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很了不起,从而骄傲、自满,甚至不可一世、不思进取。
但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更广的范围里,比自己更强大、更优秀的大有人在。可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因此,身处某个高度,一定要时刻记得,人站得越高越渺小,也就是“高处不胜寒”。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低调一些,人才能成长与进步,才能取得成就。
2.心放平,一切都会风平浪静
包容别人一直都是人生的美德,宽容别人的不完美,其实就是为自己铺路,否则只能把自己逼向一个死胡同。
完美是很多人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想争取获得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又有谁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呢?对于生活中的不完美,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知道,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人们才会有不断改进的动力,才有继续奋斗的源泉。
一个生活的智者,绝不会因为不完美而停滞不前;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也绝不会因为不完美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渴望。对于他人的不完美,最佳的方式就是选择包容。在面对不完美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而这种心胸和态度决定着我们今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功。
有一个老人,在他活到70岁的时候仍然是孤身一人。造成这种现象并不是他不想结婚,也不是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是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在他看来十分完美的女人。
于是周围有人就问这位老人:“你活了几十年了,也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也不断地用心寻找,难道你就没有找到一个在你眼里看起来是完美的女人吗?”提到这里,老人异常悲伤地说:“是的,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
于是发问的人就非常好奇,连忙问道:“那么为什么你们不结婚呢?”
老人伤心地说:“没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老人的境遇其实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则寓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很容易理解的真理:一个只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的人,即使有他人难以遇到的良机,如果不懂得包容,那也会成为孤家寡人。相反,一个能够宽容他人的不完美、胸无芥蒂的人,即便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处于弱势,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得到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同一片树林高低不同,同样的手指长短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年龄、阅历、认识问题的角度都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当别人出现不完美的状况时,要学会宽容,为他人的不完美找点恰当的理由,也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在宽容别人不完美的时候,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深远,也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滋润,甚至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局。
在战国的时候,有一次楚王打了胜仗以后大宴群臣,他最宠爱的姬妾许姬也参加了这次酒宴。宴会进行得很顺利,歌舞声中,君臣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由于还没有完全尽兴,楚王就命令人点上蜡烛继续,他还特别让许姬给在座的大臣们敬酒。
许姬开始逐一给大臣们敬酒,这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灭了,宫中立刻漆黑一片。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拉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连忙反抗,拉扯当中许姬扯下了那人官帽上的缨带。
许姬挣脱了那个人,赶快回到楚王的面前,她在楚王耳边小声地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幸亏我机灵,扯下了那个人的帽缨,请大王查找那个没有帽缨的人,肯定就是刚才对我无礼之人。大王一定要杀了他为臣妾出气。”
楚王听完许姬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寡人今日设宴,诸位务必尽欢,大家不要太顾念君臣之礼,可以把帽缨统统摘掉,这样才能尽兴啊。”
群臣按照楚王的要求,都把自己的帽缨取下,楚王这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君臣尽欢而散。
酒宴过后,许姬怪楚庄王不给自己出气,庄王却说:“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如果这等小错都要取人性命的话,以后谁还愿意为孤王效力呢?”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楚庄王一直没有追究那个调戏许姬的人。后来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在两军交战当中,楚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战将,每次上阵总是奋不顾身,所到之处均拼力死战。甚至在楚庄王遇到危险的时候,还是这个战将临危救驾。这次战役,楚军大胜回朝。
楚庄王依旧论功行赏,当问到这个战将想要什么赏赐时,他却说:“大王已经赏赐过了。我就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那次事情过后,大王没有加以追究,我就对大王一直抱有感恩之心,准备等待机会报答大王。这次上战场,也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自当以死为报。”
所以说,有“容”得下的量才能成其“大”,这种宽广的心胸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而且能够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别让自大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一个自大的人往往很急功近利,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人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受到的只能是浅薄。
在令人生厌的几种品格中,自大肯定是排名靠前的。“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抱朴子·斥骄》)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谦逊待人,愿意和他亲近交往的人自然就多;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原来和他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
在生活中,人们也会发现一种现象,越是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人越是活跃,而那些学富五车的优秀学者往往最为低调。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的学识不能从内到外地吸引到其他人时,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声音来赚取人的眼球。
在北大,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季羡林在任北大副校长时,适逢开学,季羡林就在校园里溜达。赶巧在校园操场碰到一名男生,他背着沉重的行李来校办理入学手续。这名学生向季羡林求援:“大爷,帮我看会儿行李,我去办手续!”季羡林应允。那小青年说完就跑走了。季羡林站在太阳底下恪尽职守地等了一个多小时,那个新生终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对季老说:“谢谢您,大爷!”说完,背起行李就走了。
第二天召集新生举行开学典礼。当季校长出现在演讲台上时,那个让季羡林看行李的愣新生眼前一亮:“我竟然让大名鼎鼎的季老给我看了一个小时的行李!”他感到万分吃惊,没有想到一名学贯中西的副校长能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学子照看行李。
这个小故事有点像电视小品,然而其情其景是生动而真实的。一位记者曾向季羡林问及此事,他幽默地回答:“有这么档子事!但关于其中的称谓得更正一下。那个学生当时不是称我‘大爷’,而是‘老师傅’!”
季羡林一辈子不接受“国学大师”的称号,而是称自己为教书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反观现在的一些学者和教授,生怕自己的头衔不够多,职位不够高。人们之所以怀念季羡林,除了季老在学术上无可比拟的贡献之外,我想还有相当大程度是因为季老的人格魅力。
待人遇事要做到心平气和,这是尊重自己也是认识自己的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有谦虚的心,有地位的时候不要以地位骄人,有财富的时候不要用财富来傲人,有才学的时候更应该不要用才学凌驾于他人之上。
小李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设计专业。通过几年系统地学习,小李对自己的能力相当的自信。在求职的时候,他到一家设计公司应聘设计师一职。通过简历筛选后的第一轮面试中,他向面试官出示了在大学设计的作品。面试官看到小李拿出的作品,觉得还不错,让他通过了第一轮的面试。
在第二轮的复试过程中,小李觉得自己应聘成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面试的过程中,小李侃侃而谈,从设计的原则到自己曾经做过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位。到了最后,他甚至偏离了当初应聘职位的初衷,甚至还说自己同样擅长做策划,有领导才能,整个谈话呈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仿佛是说如果公司不录用他,那将是公司的一大损失。
在复试的最后,他又点评起了整个行业,把这个行业的运营方式说得一无是处。
最终小李没能如愿进入这家公司成为一名设计师,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心态不正。
人有锋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而言,而很多公司的高管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最多的评价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或许有的人看重的就是这股子冲劲,但是绝大多数的公司想要招聘的还是那些了解自己实力、低调谦逊的员工。
4.时间是澄清误会的明镜
生活中产生一些误会是难免的,因为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其实对误会不需太多的解释,也不必着急,相信时间会澄清真相。
很多时候,自己一不小心便会被他人误会,不是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就是不够聪明,而时间会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免不了要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往,而交往的过程中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这就是误会产生的根源。
生活中的误会有很多种,产生误会以后,人们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拼命地去解释,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中的缘由很简单,人们现在已经越来越习惯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对方解释的言语。事实上,想要消除误会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就有一种武器叫作时间。
消除误会的最好方式就是让真相大白,但是发现真相的历程往往不那么顺利,或者说当时并没有办法让对方去了解事实的真相,这就需要时间的力量。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发现当初费力解释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当初的误会已经不能算作误会了。
在一座山上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远方而来的旅行者途经这个地方的时候,在这座山上看见了一只老虎。当他将这件事情告诉周围的人时,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因为在这座山上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老虎,甚至在周围的山上也没有发现。
这位旅行者坚持说自己看到了老虎,并且是一只高大威猛的老虎。可是无论他描述得多么形象,还是没有人相信他看到的是一只真正的老虎。到最后,无奈的他只好说:“我带你们上山吧,如果能够看到真老虎,你们总该相信我吧。”于是,真的有人跟随这个旅行者上了山,可是漫山遍野找遍以后,依然没有任何老虎的踪迹,甚至看不到老虎活动的迹象。跟着他一起去的人对旅行者说:“你一定是看花了眼。你最好还是不要说自己确实看到了老虎,否则人们会说你是从远处来的最会撒谎的骗子。”
旅行者十分地气愤,他觉得自己明明看到了一只老虎,怎么会没有人相信自己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甚至取消了自己的旅行计划,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他逢人便说自己遇到了老虎。可是到了最后,人们不仅没有相信他的话,而且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私底下的人们还纷纷议论,说这个旅行者已经疯了。
旅行者怎么也想不通,他发誓一定要让人们消除对自己的误解,证明自己的诚实。在不久以后,他买了一支猎枪。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且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来,目的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他没有说谎。
可是他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几天之后,人们发现了早已经被猛兽撕碎的衣服和一支猎枪。经过当地医官的验证,这位旅行者确确实实是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旅行者没有说谎,等人们消除对他的误解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了。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这种着急的心态,其实就是在寻找一只把自己吃掉的老虎。山上有老虎的事实总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接受,如果能够不那么着急寻找解释的理由,任凭时间裁决最后的争议,那旅行者当然能够获得胜算。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过错,但是,如果过度重视则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因为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不会像一个平面镜那样直白和客观,反而像一面多棱镜,总会有照不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