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说:“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出售一部分业务可以改善我们的战略地位,我们会考虑这一步骤。除了考虑获取合理的利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取得利润之后,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我们的投资更上一层楼。”对于李嘉诚“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他的儿子李泽钜深有感触,他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划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
现在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总想着怎样才能把钱快速地赚到口袋里,不去理会长远的利益。这种只顾眼前小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
这样的投资者永远只是热衷于短线投资,比如他们买了股票,不会长期将股票拿在手里等着它们升值,而是只要觉得价格好,哪怕上午才买进,下午就会卖出。对他们来说,只要赚了钱就行了,不用考虑那么长远。
其实,很多成功的投资大师,他们投资大多是长线持有,看得很长远的。例如股神巴菲特,他不在乎那点蝇头小利,总是将一支股票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其间冷静地分析市场的动态,把握机会。这样放长线钓大鱼,往往是成功的,马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9年,靠着和团队凑起来的五十万元,马云正式创建了阿里巴巴,然而,这五十万元相对于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互联网行业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尽管马云处处节省,但是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发展,在支撑了几个月之后,公司还是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当时马云甚至困窘到需要借钱来给团队成员发工资的地步。
与马云的困窘相比,当时整个互联网行业却在飞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受国际资本的青睐,而此时的中国互联网也正在享受着来自风险投资的盛宴。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软银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阿里巴巴同一时期的三大门户网站和一些电子商务、娱乐网站全都获得了大量的风险资金,而处在起步阶段的阿里巴巴,自然也受到了无数投资商的关注。
但是,尽管当时资金匮乏,马云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3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意向,只因为这些投资者全部来自国内。在马云的心中,有着他的小算盘,他深知这些国内投资者无一例外地是想要通过注入资金,获得阿里巴巴的股份,然后在短时间内实现套现获利,而这必然会给阿里巴巴带来巨大的隐患。马云希望能找到海外的策略投资者,在获得投资的同时,还能得到比资金更重要的附加价值,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
最终,马云等来了自己想要的投资者。1999年10月,在高盛的牵头下,富达投资、InvestAB等多家一流的基金公司参与,联合向阿里巴巴注入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至此,阿里巴巴获得了其历史上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有一位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计算机博士,由于学历高,还是海归,因此对于在国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可是随后的几次应聘他接连碰壁,不是因为有的公司因为他的学历过高,害怕请不起而婉拒他,就是有些公司虽然可以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但是他觉得工资水平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而婉拒了公司。
经过几次失败之后,这位博士开始放低姿态,他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证书收起来,带着自己的本科证书出去找工作。刚好有一家公司需要一名技术人员,于是就把他招了进去,虽然这份工作非常简单,工资也不高,但是博士还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
没过多久,老板就发现这个新招来的年轻人与众不同,因为他总能指点出程序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询问他,这时候这名博士拿出了自己的硕士证书,老板看了之后,二话没说就提拔他当了部门的主管。
又过了几个月,老板看他不仅能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能协助其他团队按时完成任务,就又和他谈了一次,这时博士把自己的海外博士证书拿了出来,这次老板直接把他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就这样,这名当初四处碰壁的海归博士终于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下取得了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名博士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在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一个生意人如果能够像那名博士一样,把目标放长远一点儿,而不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明白投资是一种过程,长线投资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结果这个道理,那么他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那些热衷于短线投资的人永远只能做个朝不保夕的投机者,而着眼于未来的人才是胜利的投资者。
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
儒家精神简单地来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是非常有用的。“过犹不及”,你过度地扩张,容易出毛病;你过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怎样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个学问。
—李嘉诚
每个人都有证明自己的欲望,而对于商人来说,证明自己的方式往往是把生意做大。生意做大不仅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利润,还会让人欲望膨胀。对于这一点,李嘉诚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警惕。他说:在企业扩张的时候,一定不能过分贪心。做人要知足,做生意也要知足。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你连续三次都获得了利润,那么第四次就不要贪心想着要赚更多,而是应该增加警惕,确保第四次不赔就是科学的做法。如若不然,反而加大投入,以期更大的收入,这样往往会给经验埋下危机。
在生意中,李嘉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做事必须有欲望才会成功,但是,欲望应该成为一种适度的动力而不能膨胀过度。从塑料花到地产,再到多元化经营,李嘉诚的公司一步步扩大,每一步扩大李嘉诚在欢喜的同时更多的是警惕。他警惕自己不可贪心,要在稳中求胜而不可在冒进中翻船。
李嘉诚经常提醒手下: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钱那是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可是,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今年不赚钱,大家也要坦然待之,想一想,就算是赚了两年的钱,这样心里就踏实了。切不可贪心过大。李嘉诚的话语虽然朴实,但寓意却很深刻,包含了深刻的经济学规律。按照经济学规律,无论哪一个行业的经济曲线都会出现波动。所以,李嘉诚这样教导员工是有大道理的。
有心的人会发现,在各大企业排行榜上,每年都有10%左右的公司被淘汰,而涌现出一批新的企业。商场如战场,在形势巨变的情况下,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总结规律发现,那些被淘汰的企业,很多是由于盲目扩张造成的。在企业发展正兴的时候,领导人的欲望也膨胀起来,自信心和实力都被夸大,于是失去理智,见到利益就要,见到钱就想赚,甚至不惜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向规模要效益,最后往往资金链出现问题,铸成大错。
对于这一点,李嘉诚指出:“做生意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投资时要审慎,一定要学会自制。”他还举出贪心不自制的具体危害:贪心首先会导致诚信丧失,失去合作伙伴。一个商人过于贪心时往往希望一口吃成胖子,在现实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会不惜采用欺诈手段以牟取暴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都是目光短浅所致的,短暂的盈利,却失去了原本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真是得不偿失。
做生意最怕自满,《荀子?宥坐》中有这样的记述: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一只倾斜的器皿,便问庙里的人这个器皿是做什么用的,那个人告诉孔子,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醒自己的器皿。孔子告诉弟子们,这个器皿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
弟子们不相信,孔子就让他们往那个器皿里倒水。果然如孔子所言,在水灌满的时候,器皿就翻倒了,弟子不明白这是何道理,孔子告诉他们:“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