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越王的招待宴席上,唐蒙吃到了一种名为“枸酱”的小吃,让他感到颇为好奇。据说,枸酱就是今天茅台酒的起源。
唐蒙对于蜀地的物产能够跨越重重山水运到南越之地感到不解,便特地向南越王询问货物运输的路线,南越王告诉唐蒙:“道西北戕牁,戕牁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和南越王的一番“家常话”在唐蒙脑海里激发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唐蒙回到长安以后就急忙向汉武帝报告了他的“新发现”,同时建议汉武帝发兵攻打南越,唐蒙设计的行军路线就是由巴蜀进入夜郎,然后沿戕牁江南下,打南越一个措手不及。
唐蒙的建议很合汉武帝的胃口,因为在汉武帝的蓝图里,无论是南越还是西南夷,最终都将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分。汉武帝之所以举棋不定,是因为他还没有考虑好究竟如何行动。
唐蒙的这个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会收到一石二鸟之效,汉武帝自然乐见其成,于是马上擢升唐蒙为中郎将,派他出使夜郎。
再次离开长安,唐蒙显得踌躇满志。他的设想是首先修建通往夜郎的道路,这样等到他说服夜郎接受朝廷的统治之后,大军就可以直接进发夜郎,攻下南越只在迟早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条路唐蒙修了两年也没取得什么进展,还弄得民怨沸腾,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修路,转而取道南方进入夜郎。
夜郎侯多同是个识时务的人,当带着厚礼的唐蒙提出要在夜郎设置郡县时,这位长期以来割地自雄的一方霸主竟然爽快地同意了,这样的结果恐怕连唐蒙自己也没有想到。
于是,就在唐蒙出使夜郎的当年,汉朝就在夜郎境内设置了犍为县、南夷县、夜郎县等地方政权。
唐蒙虽然只完成了他的两大目标之一,但这已经足够坚定汉武帝攻打南越的雄心壮志了。
三
为了确保无虞,汉武帝还做足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要求再次修通从四川去往夜郎的道路,另一方面派司马相如进入蜀地设法收服蜀地的大小部族。
然而,汉武帝还是低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程度。他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也比唐蒙花了更长的时间,最后依然劳而无功。大批修路的士兵和百姓因为劳累和疾病而死,看来唐蒙的锦囊妙计是行不通了。
好在经过司马相如的一番努力,蜀地各部纷纷归附朝廷,撤掉了关塞路障,让汉朝在西夷的统治变得更为稳固,让朝廷经由蜀地直接攻打南越成为可能。
然而就在征讨南越终于有了可行性的时候,汉朝却陷入了南北夹击的境地。北方的匈奴频频南侵,西南地区的且兰国也以武力与朝廷抗衡。
为了避免出现顾头顾不了尾的局面,汉武帝决定采纳大臣的建议,首先集中精力对付匈奴。
解除匈奴的威胁用了10年,在此期间,汉武帝对西南地区始终未能忘怀;北方边事稍有缓和之后,他就把解决西南夷的问题重新提上了日程。
没等汉武帝祭起讨伐的大旗,南越王就按捺不住了。
公元前112年,南越举兵造反,汉武帝决定从夜郎地区调兵发往南越;没想到且兰国等部非但没有支持汉武帝的计划,还先后起兵与朝廷抗衡。
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大臣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但汉武帝也没有给这些小国任何挣扎的机会,他以快刀斩乱麻的姿态迅速平定了这些乘机起事的部族,然后直捣南越。
在南越起兵作乱的次年冬天,汉朝大军进入了南越腹地,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南越国至此寿终正寝。
平定南越后,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郡县。之后的两年,又把当年庄硚建立的滇国变成了汉朝版图内的益州郡。
出人意料的是,汉武帝在消灭了滇国后,非但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夜郎,还保留了夜郎的王号,不知是不是因为夜郎王出兵相助的缘故。
在汉武帝经营西南的过程中,夜郎不仅因为偶然的因素成为汉武帝最初发动战争的诱因之一,还能在大战中免于刀兵之祸,甚至在战争落幕时依然能够以方国的身份存在,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夜郎王智慧的作用。
诸葛亮的民族智慧
一
诸葛亮是中国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后世视其为人臣楷模、智慧化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圣杜甫的一首《八阵图》,追远怀古,写出了诸葛亮辉煌却又留下缺憾的一生。
今天,诸葛亮留下的宝贵智慧仍然在启迪、激励着人们。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常被人们选作修身冶性的座右铭,前后《出师表》不断地被征引传诵,隆中对、火烧赤壁、白帝城托孤、挥泪斩马谡等故事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今贵州在三国时期属于蜀汉的南中地区,在这里,诸葛亮也留下了一
段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当年,刘备靠着求贤若渴的赤诚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投桃报李,在动荡的时局中为刘备献上了三分天下、徐图中原的良策,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隆中对”究竟对的什么已无从知晓,但陈寿所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一段记述,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可资印证之处。
三顾茅庐后终于得见诸葛亮的刘备顾不上寒暄,迫不及待地屏退旁人,和诸葛亮密议起来,刘备开门见山:“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见此,诸葛亮也省去了一应俗套,直抒胸臆:“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诸葛亮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二人彼此倾心,君臣自此“情好日密”。
隆中对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注意到了南中地区对蜀汉的战略意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打造稳定大后方的战略设想。
二
在蜀汉之前,包括今贵州在内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实际控制者为地方的豪族。
蜀汉政权创建之初实力有限,自然无暇顾及南中地区,只是象征性地任命地方官并遣将到此屯兵,实际上根本无法与地方势力抗衡。
刘备去世后,这些羽翼日渐丰满的大姓连名义上的臣服也不愿意遵守了,他们开始公然起兵对抗蜀汉政权,益州郡雍闿、永昌郡孟获等先后叛乱。
由于一直以来就有把西南地区作为稳定后方的战略考虑,加之与曹魏、孙吴政权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所以最初诸葛亮并不想直接用兵,而是采取了安抚为主的策略。
然而地方豪强对蜀汉政权的种种安抚措施并不买账,诸葛亮才下定决心率军前往南中地区平叛。为确保平叛成功,诸葛亮还特意与东吴政权修好,切断了雍闿与东吴的联系。
诸事准备妥当之后,225年,诸葛亮亲率三路大军前往平定南中。
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主的策略,经过半年左右时间,蜀军大获全胜,平定了南中地区,在此期间发生的“七擒孟获”的故事至今流传不衰。
三
诸葛亮出兵时并没有取道贵州,得胜班师时则经过了黔西北的威宁和赫章。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贵州境内的中原政治家,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让南中地区百姓受益不浅。
诸葛亮以“不留兵、不运粮”“夷汉分治”“以夷制夷”为主导思想,大胆重用当地少数民族,给予当地少数民族足够的自治空间,稳定了人心。
大战一过,人心思定。诸葛亮抓住机会促进南中地区社会发展,将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输送到这里,推动商贸往来,既繁荣了南中地区的经济,又传播了内地文化,巩固并发展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
南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充裕的物资,“南中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高超的治理智慧让蜀汉政权实现了和南中地区的双赢。
诸葛亮“夷汉分治”“以夷制夷”的策略赢得了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拥戴,在今天的贵州还有很多以“诸葛”命名的地方或建筑物。
就连至今尚未破解的安顺“红崖天书”也被认为与诸葛亮有关系,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也有人认为这是爨族首领因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用古爨文书写的“记功碑”。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中华各民族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在世界上唯一的共同徽号和旗帜。
海龙囤的诉说
一
极有可能,2015年贵州又会多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这处名为海龙囤的遗产和一个曾在今天遵义及其附近地区存在过的、名为播州的土司政权有关。这个地方政权跨越了唐、宋、元、明,以一个家族的世袭统治雄踞一方725年,实在堪称奇迹,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2014年5月中旬,我作为汇川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顾问应邀参加了“遵义·播州土司历史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海龙囤申遗系列工作的组成部分。会议期间我们得以参观了正在整饬之中的海龙囤。从当年城堡的正门方向上山以后,在走到飞虎关下之前要经过一段“天梯”,这是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的36级台阶,粗略估计一下每两级台阶之间的落差在七八十厘米左右,所以很多人只能攀爬上去,而且到了关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气喘吁吁了,足见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海龙囤里当年的建筑已经被损毁殆尽,但曾经载入历史的太平关、铜柱关、铁柱关、朝天关、飞龙关、飞虎关等9座关门还是留下了一些遗迹。
看着这些用石块在陡峭的山上垒砌而成的、高大坚固的残垣断壁,仍不难想象当年铜墙铁壁一般的模样。
从某个角度看上去,海龙囤遗址之中用碎石铺就的弯弯曲曲的甬道很像一个个巨大的反问号,而飞虎关残垣的一角从旁边看上去也很像一个人正在诉说着什么。
无论反问还是诉说,每一段历史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只要我们愿意,总能从其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唐末时期,山西太原人杨端因应皇帝招募,和他的舅舅谢氏率领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带兵出征,收复了播州(今贵州遵义)而被封为播州侯。从那时起,杨氏对播州的统治“以番治番”,到明代万历年间播州杨氏第29代传人杨应龙的时候,播州杨氏的历史正式终结。
在播州杨氏前10任统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整个中国局势并不安定,在中央政权有意无意的忽略下,播州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第11代传人杨选的时候,播州已经走出了初创时期,其治理重点也与此前历任有了很大的差异,开始重文修武、加强农事。杨选之子杨轼继任后也属意艺文,于是蜀地文士多有来归,久处蛮荒之地的百姓子弟开始读书求学,辖境风俗为之一新。
二
“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辩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这则《家训十条》,不知者一定会以为是古代哪位封疆大吏的手笔,明白易懂的30字箴言,为后人定下了立身、持家、事国的规矩。
事实上,它的作者是播州杨氏的第13代传人杨粲。
杨粲于宋宁宗嘉泰初年袭职,主政40余年,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文治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文治方面,杨粲崇尚儒士,大力兴办学堂、修建先庙,赢得了乐善而种德、喜儒而好礼的名声。
在武功方面,杨粲通过寓兵于农的方式建立了一支以民兵为主体的强大武装,并且多次参与安边平叛的讨伐,虽然不乏自保的意味,但客观上在朝廷积贫积弱的时期保持了地方的稳定。
1206年,四川宣抚使谋反,次年自立为“蜀王”,和石敬瑭一样做了儿皇帝。
1207年2月,杨粲决定率兵赴川支援平叛。但没想到他的兵马还没开拔,叛首被处死的消息就已经传来,于是杨粲改向朝廷进贡300匹战马以及黄金白银巨万。同时,杨粲还向朝廷建议乘机大举北伐以雪洗耻辱,但未被采纳。
1219年,杨粲又赠给四川统帅300匹战马,支持抗金战争。他还出兵讨伐趁国家危乱而大量侵占“公家田”的“南平夷”穆永忠、弑父自立的“南平闽酋伟桂”,派兵诛杀了毁约背义、为争权夺地而兴兵为乱、祸及百姓的族弟杨焕。
在杨粲执掌播州的几十年里,播州势力逐渐强大,疆域逐步扩展,外扰内乱均大为减少,形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
在朝廷的官职体系里,杨粲获得的最高职位是武翼大夫。
宋王朝鉴于杨粲报国有功,赠予了他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等系列头衔,身殁之后,他又获赠谥号“忠烈”,被封为威毅侯。
杨粲之后的历代传人杨价、杨文、杨邦宪等都能兴文教、展雄略,缔造了播州的全盛时期,他们也因此屡受朝廷嘉奖。
杨价在位时深感播州没有科举取士名额之弊,于是上奏朝廷,申明播州文教日兴的情况,请准予贡士,朝廷照准并给予每年贡士3人的名额,为播州士子开辟了进身之阶。整个南宋期间,播州共有8名进士荣登皇榜,在今贵州的全部管辖范围内,当时也只有这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