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纷纷追求幸福,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因素是有一个带头者,后起者蜂拥而起。必然因素是中国城市发展到今天,当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果,GDP的光环逐渐褪色,追求幸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长期繁荣,持续景气,蓬勃发展,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超级都市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级城市:上海的摩天大楼超过东京,北京500强企业总部超过纽约,深圳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超级城市,城市人口三十年间膨胀了几百倍。
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步走向成熟,展望未来的岁月,很难保持过去动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现实的压力之下,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纷纷调低了GDP的增长目标,从以前的两位数调低到8%,甚至7%。
那么,既然GDP的光环已经褪尽,城市发展总需要一个可以衡量的指标,来评价城市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于是,幸福城市逐渐受到主政者的重视。
幸福城市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城市居民对于幸福的呼唤。持续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必然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有更体面的工作、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希望物价稳定、收入增加,希望公交车能够畅通无阻,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希望城市成为安全的堡垒,希望主政者更加关注民生,希望能够过上更为美好幸福的生活。
当主政者的目标和居民的期望契合在一起的时候,幸福城市自然应运而生。
三、幸福城市的五大准则
幸福城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城市主政者致力于实现的奋斗目标,而对于城市的幸福指数和幸福程度,各种各样的幸福城市排行榜铺天盖地而来。在观看了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幸福城市排行榜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各界对于幸福城市的评判,带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即使是那些号称客观公正的各种评价委员会选出的名单,也是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2012年8月,央视携手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历时4个多月,发布了2012年度的国内幸福城市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拉萨、太原、合肥、天津、长沙、呼和浩特、石家庄、济南、银川、重庆。
而不久之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前10强的具体城市为:青岛、杭州、惠州、成都、长春、南京、哈尔滨、烟台、苏州、重庆。在这份榜单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幸福感均排在90位之后。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也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的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幸福城市排名。进入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太原、广州、厦门、北京、上海、济南、沈阳、银川、南京。
在这份排名中,合肥出人意料地排名榜首,而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一线城市,也以较好的名次进入前十。
在中国幸福城市大排名中,不但国内各大机构踊跃参加跃跃欲试,很多国外机构也争相参与进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也联合发布了《中国服务型政府指数及2012年中国城市服务型政府调查》。根据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为:厦门、杭州、青岛、重庆、宁波、成都、大连、深圳、长春、银川/济南(并列)。在这份排名中,研究者没有使用幸福这个词汇,而代之以“服务”。
还有的幸福城市排名中,将石家庄列为中国最幸福的城市,也有的榜单将厦门列为中国最幸福的城市。总之,看过了这些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榜单,我们不但没有搞清楚幸福城市的标准,反而更糊涂了。
虽然这些研究机构对于幸福城市的理解基本雷同,但是给出的答案却是千差万别,于是国内众多城市在这些榜单中忽上忽下,飞来飞去,有的城市在这个榜单中名列榜首,在另一个榜单可能名落孙山;有的城市在这个榜单可能籍籍无名,在下一个榜单可能名列前茅。让局外人也搞不清楚,到底这些城市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在各个榜单中起伏跌宕、进退自如,更有着戏剧般的效果。在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推出的中国幸福城市排名中,北京表现突出,不但进入前十,而且仅次于合肥、太原、广州、厦门而排名第五,上海紧随北京之后排名第六,另一个特大城市广州则干脆排名第三。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推出的榜单中,北京和上海别说前十,连前五十都没进,在一百个城市中排名倒数,全部都是90名以后。这两个研究会的研究大方向,在我们看来,好像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以居民的幸福感受为评价标准。
在公共经济研究会的指标中,课题组对三种人群对应的三种需求——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分别设置了系列观察指标,经过模型计算,比较分析城市发展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状况。而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指标中,同样设置了包括满足感指数、生活品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在内的幸福观察指标。
两家研究机构的分析指标,虽然名称有所差异,但是内涵并无太大区别,至于为什么最后得出的结果如此大相径庭,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以为,这么多的排行榜,都是以幸福为标准,评价标准和指标差异不大,但是得出的结果却如此不同,很可能是在搞平衡,不同的排名榜各有取舍,让每个城市都有入选幸福城市的机会。
对这样的观点,很多专家也表示认可,首先中国的幸福城市本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来就缺乏一个标准,只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再说幸福指数不像GDP一样是纯粹理性的数字,只要GDP数字出来,排名就确定了,无论哪一家去排都不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但是幸福是一个相对感性的事物,很难用一个数字去衡量,这样也就给了各种各样自相矛盾的排名榜们生存的机会。
稳定的收入和均衡的物价
物质是幸福的根本和基石,如果没有必需的物质作为生存的基础,如果我们天天为了生存问题而劳苦奔波,那么我们只能感受生活的疲惫和城市的冷酷,而难以察觉城市赋予我们的幸福,所以幸福的第一要素是基本的物质满足,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保证我们不会挨饿受冻。
这份稳定的收入即使不能让我们大富大贵,但是至少也要保证我们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让我们的膳食结构富有营养,让我们能够购买得体的衣服,让我们买得起这个城市一栋普通的房子,让我们能够支付月底的各种账单,还要让我们养得起我们的孩子,也能够赡养我们的父母。
这份收入应该是稳定而长久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意外应该不会失去,即使失去,也应该让我们获得再次拥有相似收入的机会,否则,我们将无法在城市生存。
我们还希望城市的物价是稳定的,至少收入的增幅应该能赶得上物价的增幅。以北京为例,最近几年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北京很多饭馆每年提高一次菜价。虽然价格贵了,但可以选择少吃一些,所以还能勉强接受。可是,面对暴涨的房价,有几个人能够因为嫌房价贵房租贵而露宿街头呢?对于那些拿着普通收入的人们,面对每年都要上涨的房价,实在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恐惧之一。幸福的生活,不应该有这样的恐惧。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的同时,物价不要上涨得那么快,如果非要上涨,那么上涨的幅度最好不要超过我们的收入。
安全感不可少在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大需求中,安全需求仅次于基本的生理需求而高居第二。
而现在,相当多的人缺乏安全感,大街上到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流,办公室里晚上十点还在亮着灯,人们拿到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存银行。不少人害怕生病,害怕失业,害怕和人发生冲突,害怕列车晚点,害怕半路上会堵车,害怕任何意外的发生。但是他们往往又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和人发生争执,比如为了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为了快步走路,而丝毫不顾及可能撞到街边的老弱妇孺。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如此浮躁,人们的步履如此匆忙,为什么书店里很多优美的诗集无人问津,而一本本成功法则、人脉宝典的图书往往却很畅销?
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国家和城市,在他们内心深处,不知道未来等待的是什么,只知道身边的人都在拼命奔跑,如果自己不跑,就会掉队,而如果我们掉队,我们不会得到任何保障和保护,只能被抛却和遗忘,被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淘汰。
所以一个幸福的城市,应该给予我们安全感,而不是催逼着我们不停地奔跑,好像一停下来就会大难临头。
生活在幸福城市的居民普遍都有着强大的安全感。丹麦的垃圾清运工的安全感尤其强大,他不必担心没有工作,不必担心发不出工资,不必担心有人会欺负他,不必担心自己养不起孩子,不必担心老了没有退休金,不必担心失业了会没有饭吃,不必担心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不必担心吃饭的时候吃到地沟油,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管理得非常成功的城市,他们的安全需求轻易就能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