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自清末后逐渐衰落,僧人为谋生将庙产大半出租。从1922年开始开山门举办庙会,庙内几进院落遂成为民众闲逛游乐之地。每逢四、五日庙会,白塔寺内外都遍布棚帐摊位。天王殿前有切糕、盆糕、枣卷果、蜜麻花、油茶、面茶、豆汁等小吃摊点。天王殿东侧是卖锅碗瓢盆、菜墩案板、藤椅竹床、扫帚擦笆的山货摊。这里卖的小木碗很有特色,《旧都文物略》一书曾提道:“白塔寺的木碗花草皆属特有。”天王殿西路和塔院前,场地宽敞,是杂耍演出的场所。说相声、演双簧、唱什不闲、拉洋片的,各拢着一圈人说唱。一旁还有拉大弓卖药的,表演钻圈、打弹子、唱小戏的各显身手。庙外山门前两侧,有远郊农民来此售卖家禽畜肉和农产品。塔院北墙外是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的市场。鸟笼子品种极多,笼内的瓷制食罐也很有讲究,青花、粉彩、斗彩等异彩纷呈,还有以珐琅制成的。竹制的鸟笼,底座、笼门周围雕刻各种精美花纹,被视为工艺品。白塔寺庙会在20世纪50年代末停办。
在阜成门吊桥迤西路南处,清代嘉庆年间建起一座老戏园子,名阜成园,亦称阜成茶园。可容纳观众500余人。咸丰十年(1861年),由管理精忠庙(梨园公会)事务衙门将戏园收购,重新修建,筑起方形戏台。台下有新制的长桌和条凳。这座戏园自此成为内务府和升平署官员遴选艺人之场所,亦即选拔内廷供奉的考场。艺人在此被选中方有资格进宫当差。当年位列同光十三绝的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和谭鑫培等,及以后的杨小楼、余玉琴等,均系从此处戏园挑选,然后进宫成为内廷供奉。阜成园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戏园当年有众多名角出入,附近居民受其影响,也多喜爱京剧艺术,形成大批票友。
在阜成园旁边不远处,一位名马西园的回民开了一家茶馆,因茶馆靠近阜成门门脸儿,周围的人称其为门马茶馆。得阜成园戏园过往名角入茶馆品茗之利,马西园在茶馆办起票房,购置了一些文武场面,供票友清唱消遣,自娱娱人。此举大受欢迎,也增加了茶馆的人气和收益。马西园的三子乳名三赏,头脑聪明,在茶馆看票友表演,受戏曲熏陶,也跟着学唱。凡唱腔身段,对他一点即透,颇有灵气。票友都认为三赏是唱戏的可造之才。马西园遂送三赏进了喜连成科班学戏,他是第二科,名“连”字,取名马连良。马连良经刻苦学艺,终成一代京剧大师。综观马连良的成长历程,和他家开的门马茶馆密不可分,而门马茶馆亦是马连良的童年故居。
故宫西墙外地势开阔。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的小朝廷仍据于故宫中。宫廷内太监放的风筝常飞到民房之上,老百姓放的风筝也会飘在宫廷上方。为“保卫领空”,双方就大捕对方的风筝。引来人们观“战”,成为坊间一乐。这种风筝之斗,所用的武器是“镖陀子”。此物以铅锡铸成,六分长,笔管粗细,有一鼻钩,一般以坚韧子弦为线。甩出镖陀子,搭住风筝线,即可把对方风筝“俘获”。放风筝一方,就选用上好的丝煮过,敷腊,用作风筝线,在“空战”中有时不但丢不了风筝,反能缴获镖陀子。常常是宫内钩下一棵“白菜”,却又丢了一条“蜈蚣”。而墙外劫得一个“寿桃”,继而损失一只“沙燕”。时间长了,各自清点“战利品”,都是琳琅满目。于是有好事者里外撮合,找了一家大煤铺后宅,将被擒风筝交换,如同两军交换“俘虏”。如果说这也算得一种竞技运动和表演,随着溥仪被逐出故宫,太监离去,宫墙内外的“斗风筝”也就此收手了。
九、街巷的故事传说
阜景文化街上古老的胡同和知名景观连成一线。几百年来,萌生于此地的俚语、歌谣、故事、逸事广为流传。
涉及阜景街景物、在京城流传的歇后语除“大高玄殿的牌楼——无依无靠”、“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还有不少,如“四牌楼的警察——各管一段”,是说在西四牌楼执勤的警察分属内城东、西、南、北四个巡警分厅。寓意不多担责。“三座门的陀子——耗上啦!”是说府右街三座门上空斗风筝,镖陀子与风筝线钩在一起,你拉我拽,想捕获对方而难分胜负。寓意僵持不下。“平则门下关——没(煤)事(市)儿。”是说阜成门瓮城东南角处的下关是闻名京城的大煤市。寓意没关系,不成问题等。
在昔日京城还流传着一首记载地名的歌谣,称《地理图》。歌谣以阜成门起句曰:“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绕葫芦,隔壁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打个火儿,抽袋烟儿,过去就是毛家湾儿……”这首歌谣运用了“顶真”和“反复”的修辞方法,有递相依地将众多地名贯串起来。以募形手法道出阜成门内弓匠营的位置,挂红袍则指的是教徒为妙应寺白塔敬献红色哈达。歌谣一路唱到西四牌楼,再向北而去。词句通俗有趣,朗朗上口,且起到了指路、识路的作用。另有一首《绕白塔》的儿歌唱道:“秋风起,八月八,我跟奶奶绕白塔。白塔高,白塔大,绕来绕去够不着它。奶奶给我买个喇叭,嘀嘀嗒嗒吹回家。”老北京人传说,妙应寺白塔能祛邪除祟,故有八月初八绕白塔以祈求吉祥。这首儿歌表达的即是此种习俗。
京城流传的与阜景街胡同、景物相关的传说故事很是不少,最为着名的是《锔大家伙》。相传,在600年前的明朝,有一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住在平则门附近的人听到一声巨响,震得耳朵发麻。第二天天亮后,人们发现妙应寺的白塔裂了一个大口子。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当朝皇帝得报,担心这破了风水。住在白塔周围的人家则害怕白塔倒下来,砸烂房屋。就在附近的人们忧心忡忡,时而指着白塔议论时,这天有个老头挑着锔锅锔碗的担子,吆喝“锔大家伙”。有个小伙子搬出一个有裂缝的水缸找他锔,老头摇头说他只锔大家伙。小伙子有些生气,一指不远处上方裂口的白塔说,这家伙大,你锔得了吗?老头端详了一下白塔,微微一笑走了。夜里住在塔周围的人家听到白塔上有动静。出家门只见云雾笼罩白塔,久久不散。早晨太阳出来,人们发现裂开的白塔上箍了七道铁箍,打了很多锔子。白塔裂开倒塌的担忧解除了,是谁把塔锔好的呢?人们纷纷说这不是一般人做得了的,肯定是神匠鲁班现身修好了白塔。而那说“锔大家伙”的老头就是鲁班的化身。人们回忆老头的模样,请人画像刻印,住在塔四周的人家把画像贴墙供奉,天天敬上高香。
白塔寺马路对面有一条民康北巷,胡同北口连通阜成门内大街。清代时这条胡同称追贼胡同,北口路西有座一间门脸儿的小土地庙,唤作金甲土地祠。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爷,一般都是头戴儒巾,身穿蓝袍,年纪老迈。但这座小土地庙的土地神却是金盔甲胄,金铜戎装,瞋目怒视,有着武将神威。这位土地神为何是如此的装束呢?相传,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所向披靡,城内大乱。恰在此时,阜成门内有个看街的更夫,名叫王四,喝醉了撒酒疯。他跑进一座关帝庙,扒下神像的衣袍穿在身上,又抄起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在街上扬言,谁敢在此捣乱,就砍下他的头!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是关老爷显圣了。李自成率兵入城后,听到阜成门里有人阻挡大军,忙派人打探,得知是更夫酒后闹事,便传令将王四拿获斩首。王四就这样丢了脑袋。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后,顺治皇帝听说了王四的事,认为他是为抵抗“贼兵”而死,是“忠君报国”的举动。遂下诏封王四为“金甲土地神”,在民康北巷北口建“金甲土地祠”,胡同改称“追贼胡同”。民国以后,胡同易名,金甲土地祠也拆除不存。
清朝末年,西四以北的红罗厂发生了一个“彭家珍刺杀良弼”的大事件。红罗厂位于西四北大街南部路东,原是明代内务府二十四衙门之一惜薪司储存木炭的所在地。清末时王朝要员良弼居住的府邸坐落在红罗厂南巷。两扇灰色大铁门显露出威严。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已有退位打算。而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却拼命阻挠,他们成立了宗社党,提出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气焰嚣张。年轻的革命党人、同盟会京津支部军事部长彭家珍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共和大业。他审时度势,决心涉险铲除良弼。他组织人员,侦察了良弼居住的红罗厂地形。1912年1月26日上午,彭家珍假冒良弼部下的军官崇恭,换上军官制服,乘马车来到红罗厂良弼府,问过看门人,得知良弼去了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未回,他转过一旁等待。不久,彭家珍看到有辆马车驶向良府大门,便尾随过去。这辆马车正为良弼所乘。良弼从车上走下,彭家珍从容上前,递上名片。良弼一看名片,端详来人,发现不对,感觉不妙,转身就向府门里跑。彭家珍向前追了两步,朝良弼掷出一颗炸弹。“轰”的一声巨响,良弼左腿骨肉分离,倒在血泊中。彭家珍也被一块飞起的弹片击中头部,当场身亡。牺牲时年仅24岁。两天后,良弼伤重死去。行刺事件发生的第17天,清廷发布了退位诏书。彭家珍行刺良弼的壮举,加快了清王朝的覆灭,也让红罗厂名扬一时。
早年间,西四北五条西口对面有个燕代胡同,是条死胡同,其胡同走向像个烟袋锅,又称烟袋锅胡同。抗日战争时期,有户姓曹的人家,夫妇带两个儿子租住了胡同3号院的房屋。曹家来自西山田庄乡淤泥坑(今门头沟田庄淤白村),与宛平县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魏国元是老乡,也沾点亲。魏国元进城找到曹家,了解曹家一家人有革命思想,愿为穷人和八路军办事,便把曹家建成一处与平西抗日根据地联系的秘密交通站。以后有北京的组织人员、进步人士和学生想进入平西根据地,就会先来到燕代胡同曹家,由曹家婶子护送,走到阳坊,再往西过一条河,就到根据地了。当曹家的儿子曹桂山长大,为护送人员出城便利,魏国元托人让曹桂山当了名伪警察。再送人时,曹桂山便把要送的人捆绑起来,由他押送出城,对看城门的说抓住了贼,去城外“起脏”。虽然每次都有惊有险,但凭着曹桂山机智应对,都顺利地把要送的人送到了安全地界。通过曹桂山,还多次给平西抗日根据地采购运送了急需的药物、油墨、电池、纸张,甚至子弹等物资。居住在燕代胡同的曹家一家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扩展马路,燕代胡同并入赵登禹路。这条小胡同虽然不存在了,但在中国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却记载着它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