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篮对东道主这场是打顺了,但出线后个个都是强敌,不会再有这样大比分取胜的比赛了。果然,半决赛和江苏的比赛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江苏是另一组的第一名,内线有身高2米04的中锋李长山,外围有国家队核心后卫孙凤武,整体实力一点都不亚于北京队。果然比赛一开始就进入胶着状态,从2平、4平、6平……一直到21平,差距从未超过2分。直到上半时结束前几分钟,北京队用联防破坏了对方几次攻篮,拿下篮板后快速反击,才以35∶30领先结束了上半时的鏖战。
中场休息时,教练强调要注意对方上来就猛扑。果然,下半时北京队在对方严防下几投不中,而江苏队却打出了一波高潮,连续攻入四球,反以39∶35超出。形势险恶,北京队及时叫了暂停,稳定住队员的情绪,随后抓住战机打了两次快攻,才又将比分贴住。战至五分多钟时,双方再次成平手。此后,场上又形成了艰苦的拉锯战。胜负是在最后一分多钟内决定的。在此之前,双方仅有一分之差。北京队先以61∶60领先。江苏队突然发动快攻,11号孙凤武飞身上篮投中,又以62∶61反压北京队一分。此时,还剩下一分半钟了,双方都是命悬一线,球场上气氛灼热,替补席上双方都在喊叫提醒本队队员。
关键之时,北京队显示出一支老牌强队的自信,他们不急不躁,不断跑动传球寻机拉出空当。久经沙场的袁超右侧得球,危急时刻手不软,他斜线跳投,球空心入网,63∶62。江苏队落后急于进球,哪知紧张的气氛让他们忙中出错,被北京队抢断,北京队断球后立即反击到前场,把球交给心理素质较强的老将袁超,他得球后晃过扑过来的队员果断出手,球再度进筐。
袁超这两次关键时刻的远投让北京队距离胜利已经很近了。江苏队则抓紧每一秒反扑,不过他们再次失误,北京队中锋冯维弯身把球抢断到手,这次北京队选择了拖延时间的战术,当时可以控球30秒,于是他们坚决打30秒战术,在控球到28秒即将违例时,投手徐元生出手再添两分。北京队胜利已成定局,虽然江苏队又扳回一球,但终场的锣声已响。北京队以67∶64的微弱优势过关进入决赛。
此时,无论在场的媒体还是全国各地的球迷,都认为北京队的胜利就要戛然而止了,亚军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面对几年来在国内没有球队可以战胜的解放军队,实力相差悬殊的北京队只能为荣誉而战,至于冠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2.最出乎意料的一场球赛
1983年9月27日晚,北京队与解放军队争夺冠军。人们认为北京队少负为赢,几天前的小组赛,解放军队轻松地以20多分的巨大优势轻松取胜,仅仅几天怎能发生巨变?而那时的解放军队就是国家队,不仅主力是国家队主力,连板凳上的替补也大多是国家队的。神投手郭永林、匡鲁彬,中国最佳大前锋张斌,核心后卫马连保,每个人都很难防,尤其穆铁柱更是各队“谈柱色变”的无敌中锋,连穆铁柱的替补马占福都比北京队中锋冯维高出十几公分,所以解放军队进场时一脸轻松,而北京队则面色严峻。北京球迷还能指望什么呢?
上半时,北京队开局还打得还不错,可能与位置摆得低,心态平和有关,比赛到六分多钟时曾战成12平。但之后强弱便开始分明,由于穆铁柱有绝对制空权,他只要得到球北京队就没辙,而且身材高于北京队的解放军队还控制了大部分篮板球,北京队只要进攻不成对方拿下篮板就是快攻,北京队完全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上半时以36∶51落后。看起来比赛已经提前结束了。
中场休息时,教练马家驿说:“落后15分,咱们就这样缴械了吗?咱们就这样不珍惜首都的荣誉吗?我们尽力了,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大家有没有信心?”小伙子们异口同声:“有!”他又问一句:“拼不拼?”回答:“拼!”上半时领队张启样与教练马家驿、陶传孝就一直在商讨对策,此时北京篮球队总教练白金申也把纸条送到休息室,上面写着:“一、不要泄气,还有机会;二、死防穆铁柱,哪怕别人多进球,也不能让他随心所欲……”
下半时一开始,北京队改变了策略——全力防守穆铁柱,冯维在他身后防止他转身后舒舒服服投球,而穆铁柱身前也有人不断骚扰不让他轻松接球,好几分钟穆铁柱颗粒无收。解放军队其他人虽然还能进球,但制空优势已经不大了。北京队则在防守成功后立即快攻,魏伟扑身抢断对方传球单刀上篮,于京波突然在对方篮下拔地而起来了个精彩的空中补篮。刘建立切入,在对方严防中侧身举手投篮命中……解放军队一打盹儿,不到七分钟,北京队已将比分追至52∶55,由落后15分变成3分。解放军队有些焦急了,郭永林等几个投手在紧张的气氛中也失去了神投的风采,几次偏出。
解放军队教练觉得穆铁柱被看死了,马上换上另一个高大中锋马占福,但手冷的马占福也几次进攻不成,又换上穆铁柱。然而从轻松一下进入紧张的解放军队还是未能再现无敌的风采,在超水平发挥的北京队面前,最多时曾落后7分。
解放军队毕竟技高一筹,他们重新组织起第一主力阵容,逐渐缩小了比分差距。最后三分钟时,双方打成72∶72。北京队场上五名队员处惊不乱,他们觉得战到此时,弱队的机会也来了。身体素质甚佳的刘建立得球后强攻篮下,他左虚晃突然从右方摆脱,接着跨步投篮,北京队74∶72领先。解放军队立即回攻,虽然一记中投未中,但高大的穆铁柱抢得篮板,北京队宁可犯规也没让他出手,结果被判为两次罚球。解放军队选择放弃罚球而要了边线发球,试图打平争取5分钟加时决胜期,因为再有了5分钟时间,强队的优势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可是投手匡鲁彬在紧急状态下动作走形,球没有入筐,终场的锣声同时响了。第五届全运会最大的冷门诞生了,北京男篮队员拥抱在一起,有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场被北京球迷记住几十年的比赛,这些北京男篮的队员是田怀新、徐元生、魏伟、刘建立、袁超、于京波、冯维、闵鹿蕾、管振刚、胡小刚、袁永生、董强、李劲松。
老北京男女篮30年长盛不衰有赖于“宝塔式”的梯队建设,球队拥有120名男女运动员,20余名教练员,储备了雄厚强大的后备力量,做到后继有人,保证了球队的持续发展和兴旺发达。在建队指导思想上明确指示:“要把专业体育队伍建成一个梯队式、宝塔形的大学校,不仅要训练出掌握高精技术的运动员,而且要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觉悟的体育干部。”在上述指导思想指导下,北京队不仅培养出很多技术尖、善于“作战”的优秀运动员,而且培养出许多工作能力很强的人才,部分男女篮队员退役后曾在市体委、国家体委等部门任职。例如,原北京女篮、国家女篮老队员刘裕民曾担任过中国篮协秘书长,原女篮老队员韩冬曾在团市委任职,原男篮老队员尹光环现任北京篮协秘书长等等。
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脱离体委,数年茫然
1.成绩下滑是大系统的问题
北京篮球队30年的历史是艰苦奋斗的历史。30年里北京男女篮球队在全国甲级联赛、锦标赛、全运会中共获得冠军19个,亚军13个,第三名6个,始终处在甲级之列。
1983年北京男篮在第五届全运会上夺得冠军,女篮取得第三名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之后北京篮球开始全面衰落。个中原因很多,比如失去了50年代中央对北京篮球的优惠政策,不再用行政手段把其他地域的优秀选手集中到北京。还有改革开放后,上大学成了学生最重要的选择,这导致北京篮球缺少了后备人才。更重要的是北京在商品经济大潮涌来时有点不知所措,在吸引人才的举措上落后于沿海城市。北京篮球人才枯竭显露出来。
1985年女篮取得全国甲级联赛的第八名和全国锦标赛第六名,这时女篮教练是王瑞卿、李树钊、孙瑞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地方运动队甚至国家队的资金吃紧,不仅无法提高运动员的待遇,有的生存都告急。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面向社会化发展的思路,北京市也想尝试。最早从体委分离到企业的就是篮球,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也有人担心球队给了企业后,多年来形成的几级训练体制不会被采纳,将来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成问题。
事后证明这些顾虑不是多余的,这也是改革的代价吧。
首钢是大型国企,领导层酷爱篮球,也自己试办过专业队,但顶多也只是业余中的高水平。首钢一直想拥有一支真正高水平的专业篮球队,这对提高企业形象是大有裨益的。1988年11月21日,市体委和首钢在首钢红楼共同签署了双方共同办队的协议书。从这一天起,北京篮球队正式划归首钢,更名为北京首钢队,男女篮和青年男女篮的教练、运动员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钢人,北京篮球走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这种办队模式在当时是全国首家。北京首钢依然代表北京而不仅仅是首钢,仍继续代表北京市参加全运会等重大比赛任务。北京男女篮从北京市体委到首钢是趋势所然。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成立专业运动队,这对于迅速提高中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功不可没。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尤其三大球。
北京队几线队伍要有几百人的开支,加上训练和去各地比赛的费用,体育部门越来越不堪重负。而体育社会化的前景也在吸引着体育战线顺应时代潮流。尤其篮球和足球一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完全可以通过其影响力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经营体系。职业体育要以职业俱乐部为实体,职业俱乐部则依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最终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北京男女篮到首钢是一种双赢的举措:首钢养活和经营了球队,球队则为首钢扩大了影响力。
当时大多数教练球员对体委恋恋不舍,对于去企业心中没底。大多数人虽然心存顾虑也不得不去,而北京篮坛元老白金申和前国家队队长黄频捷则选择了不去。白金申在北京市体委有重要职务,去不去也无伤大雅。市体委安排黄频捷进了体育辅导团,实际上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在北京球队执教的资格。多年后,黄频捷回忆自己的抉择时说:“这也是很可惜的。这一步棋,导致我失去了为篮球事业做出更多奉献的机会,那一年我刚刚41岁,是当教练的最佳年龄,如果能与时俱进就好了。”
北京篮球去首钢要重新付学费,因为篮球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体育项目,无论是管理、培养人才、组织比赛绝非一接手就能摸清规律。
1989年第一次以“北京首钢队”名义参加全国联赛,男篮获第七名,女篮仅获第十三名,下降幅度之大让北京球迷不解,其他地方球队也不解。北京历来是篮球重镇,怎么跌落得如此迅速?
北京篮球被首钢接手后成绩确实下降了。对此,有圈内人认为北京篮球的衰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八九十年代担任北京市体委办公室主任的田常波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篮球不划归首钢,北京的篮球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这是个大系统问题,即北京篮球的生态问题,不只是首钢一家的事。北京有多少孩子打篮球?有多少校篮球队?业余体校有多少篮球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什么?北京的篮球赛制体系是什么?这些问题谁来解决?”
2.起伏不定的北京男女篮
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举行,这是一次检验全国篮球后备力量的比赛。北京男篮未能进入决赛阶段。以刘少奎为领队,赵文群、贾素萍和卢红为教练的女队获第四名。
1990年男篮取得甲级联赛第七名,但整体水平下滑。年轻队员较多的女篮竟然降入乙级联赛,领队何诗荪,主教练姜忠俭,教练员李东兴、孙瑞云都为此感到十分痛心,降级固然有他们的责任,但人才的枯竭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个北京篮球史上的最差战绩再次震动了全国和北京市篮球界。稍有亮点的是,同年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北京男篮的单涛、女篮的何军入选国家队。
1991年男篮成绩依然不理想,获甲级联赛第八名。调整了教练队伍的女篮(主教练孙瑞云,教练员李东兴)因参加未列入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全国大企业篮球赛”,受到国家体委竞体司篮球处停赛一年的处罚。值得理解的是,当时打企业联赛的球队基本是真正的企业球队,让一个老牌强队参加这类比赛对提高竞技水平反而有副作用,没料到这个决定竟招来出乎意料的罚单。
1992年男篮成绩还是不佳,获甲级联赛第七名;女篮虽获第一名,但却是在乙级联赛里取得的。主教练王利发以及教练刘绍兰都是篮坛宿将,教练生涯有过不错的业绩,但在缺乏人才的状态下也无能为力。这一年北京女篮的何军入选国家女篮,获得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亚军,这个成绩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上,以东道主身份直接参加决赛的北京男篮获第五名(领队马家驿,教练员袁超、张锡山),稍有提高;女篮经过顽强拼搏取得第四名,标志着女篮暂时走出了低谷,时任领队刘少奎,教练员于京波、刘绍兰。
1994年男篮获甲级联赛第七名。女篮因甲级队伍调整为十二支,已打回甲级的女队又重回乙级联赛,获得第三名,主教练为于京波,教练为孙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