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元军,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黄万石这班人还诬告勤王军有姓连、姓吴、姓谢、姓唐、姓明和姓戴的六家义士,抢劫了乐安、宜黄,而且快要接近抚州了。
皇上听了以后,立刻责问文天祥。文天祥气愤极了,上奏说:“宁都六家义士,招募了几千人驻扎在吉州,等候陛下下令进京护卫,没有一个人离开,怎么会到抚州抢劫呢?这捕风捉影的事,想必是抚州守臣故意陷害,想阻挠勤王大计。”
皇帝下令调查时,留梦炎、黄万石等人便将此事完全推给抚州太守和宜黄县令。最后,抚州太守和宜黄县令被革职,文天祥获准进京。
四月间,文天祥便率领大队移往吉州,在那里又集结了由各地赶来参加的零星队伍,全部编制进去,总共约有两万多人。
文天祥正准备出发的时候,却忽然接到消息,原来老祖母病故了。
他不禁流下泪来:“自勤王起兵以来,只因朝廷的误会,群臣间的谣言,使得我们迟迟不得进展。如今有了点头绪,老祖母又等不及了。老祖母平日最疼爱我,一直希望能看到我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我是长孙,理应回家一道。”
于是他一面把军务委托给王辅佐代理,一面呈报朝廷请假回家料理丧事。刚回到富田村不久,朝廷对他请假的公文也批回了,上面说是国难当头,应以国事为重,请他速速来京。文天祥接到命令之后,便把祖母的丧事和家务,请他的大妹夫来照料,自己又卖掉一些家产,补充军用。
临行的时候,他向故乡的亲朋好友一一告别。文天祥说道:“只要国家不亡,我们终会再相聚。否则,今日一别,可能永不能再见了。”
大家一听他这么说,都掉下眼泪,老一辈的人依然想劝阻他:“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不是以卵击石,自找死路吗?”
文天祥十分感慨地说:“我的实力,我是知道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养育我们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诏天下兵官,竟没有一人应诏护卫,这情形实在令人痛心!我等虽人微力薄,只想以身殉国,或可以带动天下忠臣义士揭竿而起。如果人人都肯拼死效忠,我们的大宋江山还是可以保得住的。”
故乡的父老感动于他的忠诚,于是大家当场又凑了许多财物,为他填作军饷。
七月初七,部队开拔了。途中老将王辅佐病故,文天祥便把总帅诸军的责任交给粤军统制方兴,自己带领了张云、刘伯文、邹洬、刘沐、彭震龙、陈继周、萧焘夫、萧敬夫、张汴、金应、尹玉、萧资等一大伙人,连同两万多的军队,向衢州进发。
文天祥一路上和兵士们餐风宿露、同甘共苦,过了一个月才到达衢州。
文天祥这支兵马军纪严明,一路上秋毫无犯,颇得人民的好评。京城里连连接到沿途各县官的报告,都说文天祥的部队,不但装备不错而且纪律也相当好。这消息立刻传开了,朝臣听了以后颇为惊讶,他们一直以为文天祥的部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太皇太后非常高兴,立即授他“工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赞”的头衔,但是文天祥并没有接受。他说:“我这次应诏勤王,只是为了拯救国难。我现在还有重孝在身,按道理说,连现有的官职,都该解除的。”
九月初,他们进抵临安,屯兵在西湖边。城里的老百姓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字,如今看到文天祥率领大批军队开进,都十分高兴。
朝廷里依然是姑息奸恶,降将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孟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此外,朝廷里的投降派正在散布投降主义的论调,说什么抵抗一定灭亡,只有讲和才有生路,等等。
有一天,文天祥和几个朋友在谈论此事。文天祥说:“吕文焕出卖襄阳以后,带领着元兵,入侵江东,认贼作父。吕师孟是吕文焕的侄子,依照旧例,吕师孟也应该贬官降职才是。”
“还不是投降派那伙人想讨好吕文焕。这样一来,吕师孟更是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了。”
文天祥听他们这样一讲,便正色说道:“国家危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说有人在前方浴血抗战,后方的人还一味谈和,弄权误国,那真是不可收拾了!我们必须振奋士气,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挽回危局。”
于是,文天祥决定上疏乞斩吕师孟,借以激励士气。
于是有人又来劝他:“做官总要看风使舵,老兄既然踏上了这条船,便各走各的,何必跟人过不去呢?”
“如今国难当头,岂能姑息养奸?”文天祥回答说。
“但是,你专门和掌大权的人作对,岂不是以卵击石吗?”
“真正做官的人,对于自己的责任一定不能放松,否则政纲一坏,国家的地位就会不稳了!”
“难道你不怕遭他们陷害吗?”
“我早已以身许国,死有何惧!”
文天祥的脾气忠直刚耿,那些劝他的朋友听他这样讲了以后,就一句话也不说了。
文天祥再次上书皇上,坚决要求将抗元斗争进行到底,要求斩了投降派头子吕师孟,并且还提出了具体挽救危机的方案。而这个奏本送上去之后,朝廷根本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