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
——唐·洞山良价
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中忙碌,忙着赚钱,忙着追名、追利,忙得错过了饭点,忙得忘了睡觉,忙得忘了自己的身体也需要在休息中获得补给。停一停,哪怕被名利落下,也不能变成名利的跟屁虫。身体忙碌可以,但不能让心在紧张中失去弹性。
·利他经营,在生意场结缘
本焕长老百岁之后,仍然每日接待香客,为人指点迷津。一日,一位居士问他:“本焕师父,像我们在深圳终日忙碌,又在生意场上打拼,如何修行呢?”
长老回答:“这也是可以修的。”接着,长老引用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开示:“今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放生也。”
“放生”之举虽源于“戒杀生”这一佛家教义,但诚如本焕长老对居士所言:生意场上也可以修行。长老之所以在弘法寺举办“放生”法会,并非为了劝告众人“不杀生”,而是想以“放生”这一举动引出人心中“善”的种子。这种“善”意,不仅能用来对待生灵,更能运用于生活乃至生意场上:用“善”来对待与我们相遇或未曾相遇的每一个人。
法会上接受放生的是几只重达百斤的海龟,长老指着海龟讲道:“我们大家都是众生,它们也是众生,为什么它们这个众生要变成乌龟呢?”长老认为,它们今天能够在这里,能够听闻佛法,将来都会成佛。一切事情都是会变的,关键是看结了什么样的缘。接着,长老讲了一则公案:
过去有个住在山里的出家人,他用功修行时常将身上的衣服脱光,于是就有很多蚊子来吸他的血。这些蚊子吃了修行人的血,经过轮回,就变作鸡。出家人来世当了皇帝,每天都会吃很多鸡,而这些鸡就是前世吸他血的蚊子。
本焕长老意味深长地说:“我讲这个故事,是希望你们不要见到一些小虫子,哎呀,打死了,那个小虫子,它很小一点,你这么大一个块头,它能吃你多少血呢,你就给它结个缘也好。”
“结缘”二字,道出了“放生”的真义。无论延寿、愈病、免难,自然不可能因为一次放生的行为而实现。弘一法师也好,本焕长老也罢,都是以微言大义来指导众生,告诉人们用“善”意与人、与生灵结缘的道理。
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抱持“善”的心怀,以结缘为重,不以利益为尊;以利他为本,不以利己为生——如此方能将金钱看得通透,不为物质所缚,不被永无休止的欲望夺去健康和幸福。
获取财富须认清财富本质,金钱只是获得福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能靠智慧赚钱,又能将钱财看淡,既不为钱的多少所苦,也懂得合理分配财富,能将散财当成聚集金钱的最终目的,这才是正确的对待财富的态度。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过:“利他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企业赢利的行为不仅不能侵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应给别人带来好处。在他眼中,利润只是暂时托管物,应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如此经营,方能长久。
做生意虽以赚钱谋利为目的,但对商人而言,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一位法师在为道场添置用具时,店老板对他说:“我常在报上看到你们的消息,你们做那么多好事,不像我整天只是计算着能赚多少钱。”
法师和善地告诉店老板:“开门做生意当然要赚钱,只是你可以想,除了赚钱之外,赚欢喜也是赚,赚信用,赚道义,赚结缘,赚友谊,通通都是赚。”法师希望人们在求取数字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开发内心的财富,这样无论生意如何,也能天天“发财”。
生意买卖其实是一种人际互动,要建立良好的买卖关系,就需要做到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皆大欢喜。在一场买卖中,双方都能够满意,而且能相互感谢,进而成就一段友谊、一段缘分,这便是成功的、皆大欢喜的交易。
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曾有位法师讲过一个藏钱的故事。故事中的守财奴,拥有很多金砖,但却从不用其中的一毫一厘。为了能长久地拥有他们,这个守财奴将这些金砖藏了三十年之久。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金砖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脱盗贼的觊觎,被洗劫一空了。守财奴哭得昏天暗地、痛不欲生,这时一位僧人安慰道:“既然你的金砖是用来藏得,不如找几个转头来,把它们包上金纸,你还可以继续藏。”
守财奴本来有享受财富的机会,却因藏财而白白丢掉了。由此而观,爱财人倘若不会用财,不如无财可藏。相比于此,拥有了钱还会用钱不仅是好事,还是好功德。本焕长老曾经拍着自己胸脯对信众说:“每分钱的因果都是我来负,没滥用。”言语中流露出智慧用钱的自信。
他谈到佛教与慈善事业时笑成自己不过“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佛门中人四大皆空,靠十方信众供养,但本焕长老没有供养的财物“藏”起来,而是尽己所能,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在身、心两处回报十方,可谓是将拥有的钱用得淋漓尽致。
佛家经书里说钱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本焕长老的用才之道也不过是在这几个方面上下工夫。
曾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请教佛陀一般在家俗人怎样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
佛陀对他讲述了四种办法,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方便具足是指人要掌握各种谋生的技术,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等;守护具足是指要能妥善处理自己辛苦经营得来的财富,合理分配,不浪费、不挥霍;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要心存预设,不因现时的舒适,放任自己懒惰下去;对于未生之喜乐,要心存希望,常常给自己一个好的设想,让自己有力量坚持下去;正命具足就是指要保持金钱的收支平衡,出入多少要有一定的比例。
佛陀说的这四个方法,是在强调人们要自力更生,节用钱财收支平衡,保证自己的每一分钱都用到点上。在佛家看来,不能合理使用钱财的人是为愚痴。过于贪财和过分施舍,都不是佛家所提倡的用财之道;将全部的钱都存入银行,财富等于不曾为我们所拥有;将全部财富用在自身的享受上,总会遇到坐吃山空后的落败。
《六度集经》中讲,从前有个年轻人获得了父亲留下来的大笔遗产,却不知如何管理。生性好吃懒做的他又交了一帮坏朋友,挥霍家财、坐吃山空。
他父亲生前有位朋友是当地有名望的富翁,他为人善良,在听说这个年轻人的困难后便主动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劝导他辛勤劳动积累财富,还送给他金子作为开业的资本。
年轻人表面上听着但却一点也没有入心。表面上他照富人教的办法做买卖,实际上依旧不改吃喝嫖赌的恶行,很短地时间内,富人资助的那些钱就被他吃用一空了。富人前前后后向他提供了五次资助,但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但富人仍然没有死心,一直在想办法开导劝诫他。
有一天,富人看见一只刚死的鸡卧在了粪堆上,便借机开导年轻人说:“哪怕这是一只死鸡,只要你肯动脑筋也可以靠它来立业。我再给你一千两金子,你要努力。”当时,一个要饭的孩子在墙角处听到富人的话得到启发,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自己的烹饪思路,用死鸡做成了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还因此赚了点钱,然后又以这些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很快就改变了自己平穷的命运,乞丐成了有钱人。
后来,乞丐感恩于富人的开导,携重礼前去拜会。富人见他聪明勤劳,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过继给了他。而那个年轻人在此用光了所有的钱,死在了空空的大房子里。
曾经的乞丐后来的富人,曾经的富家公子后来的空腹亡魂,他们的命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关键的不同在用钱之道上:乞丐用钱创业,自力更生;年轻人用钱挥霍,坐享其成。
如果我们拥有财富而无理财之道,那么,十分的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们为其所害。有人认为钱花了就没了,所以吝啬成性;而有些人则认为花钱的多少标榜了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花得越多、越往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越显示了存款的丰厚,因此奢侈成风。
事实上,只有合理追求财富,合理运用财富,适度追求欲望,适度享用财富,才能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富用于播种善意,才能在内心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最终,使自己的人生因合理运用财富而充满福缘善报。
·金钱只是暂时拥有
人们似乎认为佛教里不该谈如何发财,因为这难免有点俗气。其实不然,佛家也谈钱,谈财富,只不过常人眼中越多越好的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个终有尽头、不会永远为人所拥有的身外物。本焕长老常说:“对诚心向佛的人来讲,金钱只是世俗的身外物,而佛缘是无穷无尽的。”以一颗佛家的心,经营钱财,即是培养一种“暂时拥有”的金钱观。
这种金钱观包含三个层面:不为没有钱、少钱呼天抢地、心存负累;不为赚取更多的钱财而疲于奔命,忽视赏一抹夕阳的闲暇,获得一息安宁的修习;不为留住钱财而吝啬施与,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穷归穷,绝不愁。”这份安贫的情怀即是一种不为没钱、少钱犯愁的淡然。人活着,没钱有没钱的活法,有钱有有钱的活法,如果自己心念上不觉得自己钱少,还懂得节约是致富的道理,钱就永远够用。
其实,钱少不是总会造成生活的困顿,反倒是为钱少担忧,才会让人觉得贫穷。当“暂时拥有”的金钱观得以指导生活的时候,不论处境如何,都会身心富足。这就佛家所说的“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普陀山下曾有位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虽然偶有揭不开锅的时候,但生活也不失简约、自在。
后来,樵夫打柴时在一棵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个百万富翁。于是他和老婆开始买房置地,改善生活。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然后就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
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呢?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啊。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十八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其他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它们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呢?”说完便瘫软在床上。
这个樵夫整日愁眉不展,以致疾病缠身,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其实用好一个金罗汉兑来的钱财,便足以安度余生,可他受贪欲的诱惑,心心念念另外十七个金罗汉,忘却了曾经拥有过的简约、自在。遇到这种情况,“暂时拥有”的金钱观的第二层含义便显现了出来。
金钱来去的速度远比短跑冠军的速度迅速,人们会因为一个合同的签署而日进斗金,会因为几小时的洽谈达成百万的合同,同样的,人们会因为一次口误谈判失败,错失一次吞并,一笔生意,但是如果拥有一份正确看待的心,夕阳美景依旧可以安住一心淡然,得之不过喜,不再起更大的贪念,失之不过悲,不对生活的其他事情失去兴趣。
为钱苦、为钱忙,皆是因为对金钱过于执著,而比这种执著更固执的是吝啬。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对钱财很吝惜的富翁,因为整日疑神疑鬼,怀疑妻子偷藏私房钱,怀疑周围的人要骗他的钱,妻儿和亲戚朋友都受不了,逐渐离他而去。因此富翁常常一个人住在偌大的庄园里,孤独寂寞,一点都不快乐。没过多久,他就病倒了。
佛陀听说后去探望他。富翁在和佛陀交谈的过程中,心生感动,他忽然想起来,已经很久没人对他这么温柔亲切了。这么一想,他不免有些难过。他诚恳地对佛陀说:“佛陀,我一病不起,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佛陀叹道:“你的身体并没有得病,得病的是你的心。”
“那我的心究竟得了什么病?”
佛陀说:“要医治好心病,只能努力将你心底的爱激发出来。”
富翁听到这句话,若有所悟。他想:我一生爱财,然而,当我生病,命在旦夕之时,我最爱的财富能为我做些什么呢?
想通之后,他立刻派人接回妻儿,并对儿子说:“我终于想通了,吝啬的富翁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现在我给你三千贯钱,如果你能好好利用这些钱,我就把所有的产业都交给你。”
儿子拿到钱,一时不知该怎么用。他想:我从未有过自由支配金钱的权利,因此深深知晓缺少金钱的苦楚,不如将这些钱送给贫苦无依的人。于是,富翁的儿子将这笔钱全部布施给了穷人,替他们治病,给他们建造住所,为他们添置衣物。
全部用完之后,儿子回家向父亲讲述了这一切,富翁听了很高兴,他说:“从前我只知聚敛,却不知道将钱用出去,有利于他人是这么欢喜的一件事,对人的‘慈爱’之心如此美好,我觉得我的病已经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