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世界上最盛产诗歌的国家,越文是从汉文派生的,有六个声部,所以越南人说话就像吟诗,非常优美。越南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诗人,尤其是官员,聚会时互赠诗或当面背诵对方的诗是最好的赞美。
越南的艺术门类较多,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越南独有的水上木偶戏、古朴的磨漆画、动听的民歌更是吸引着广大的越南人民,令外国人也为之着迷。
第一节这个民族充满诗意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人们爱写诗、吟诗,历代文人着作颇丰。《金云翘传》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日常生活中,越南人广泛引用《金云翘传》中的诗句,许多人能成段地背诵。
1.回眸文学发展
一千多年前,越南是中国的属国,那时,越南没有成文的文学,只有大量的口头文学流传,如《貉龙君传》、《山精水精》、《雍圣》等。
到10世纪中期,越南建立起了第一个独立王朝后直到“勤王运动”时期(约1885-1900),越南文学的突出特点是与中国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李朝曾于1010年迁都升龙(今河内),这次迁都的诏书是越南至今尚存的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越南文学的源头。李朝把汉文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陈朝(1226-1400年)时,民族意识快速发展。相传朝臣韩诠首创越南国音字“字喃”,与汉字结合使用。字喃的构成基础仍是汉字,但有些比汉字还要复杂,不易在百姓中普及推广,在文人中间却广泛传播并逐渐被用于进行创作。
胡春香的诗、阮廷炤的《蓼云仙传》、阮攸的《金云翘传》等都是字喃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在越南南方,许多农民都能背诵和说唱《蓼云仙传》,孩子们常常听奶奶或妈妈讲月娥和云仙的故事。《蓼云仙传》歌颂了正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揭露社会道德沦丧衰败的丑恶现象。这本书写成于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以前。法国殖民者侵入越南以后,作品原来歌颂“大义”的主题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反抗法国侵略者的大义,因而作品更加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字喃产生之后,越南诗歌形式也有了很大发展。作家们以中国诗歌的音韵格律为依据,结合越南民歌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六八诗体;后来人们又把汉文的七言诗与六八诗体结合,成为双七六八诗体。这两种诗体在越南民间被广为流传。与此同时,“赋”作为文体也开始被越南文人所采用,19世纪后,文人开始用字喃写赋。
20世纪初民主思想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越南文学,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抗法的爱国文学,但是许多作者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新文人。
潘佩珠、潘周桢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潘佩珠(公元1867-1940年)是越南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也是一位着名的诗人、文学家,出身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倡导成立了越南维新会、越南光复会,在越南青年中发起了留学日本的“东游运动”。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越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在越南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潘佩珠的文学创作同他的政治活动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越南亡国史》、《海外血书》、《越南国史考》等重要着作,揭露法国殖民者的罪行,唤醒民众。潘佩珠创作了大量的诗作,仅《潘巢南先生国文诗集》一书就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越文诗。与潘佩珠同时代的另一名着名的革命家、诗人潘周桢(公元1872-1926年)致力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主张“启民智,长民权”,但是不主张反对法国,而是幻想依靠法国求进步。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文,大部分是用汉文写的。他的诗内容丰富,文笔雄健,具有感染力。
1935年后,越南的民主运动声势日益浩大,越南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诗人,如素友、春水、裴公澄等。
在实现民族解放、南北统一过程中,越南的许多文艺工作者走上前线,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活饱满的英雄人物形象,歌颂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战争罪行。素友、制兰园、春妙、辉近、阮庭诗、刘仲庐、保定江、青海、江南等着名诗人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还涌现了阮科恬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新诗人。这一时期也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南方来信》、《像他那样生活》等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越南文艺工作者还挖掘整理民间文学宝库,取得了显着成果,出版了《越南民间故事宝库》(共五集,1975-1982年),《越南民歌民谣俗语》(1965年)等。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解放,国家统一,越南人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完全胜利,越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越南开始推行革新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文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诗歌的高峰——《金云翘传》
越南的古典文学名着《金云翘传》是作者阮攸以中国明末清初的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为蓝本改写的,被称为“了解越南人的心灵和情感的窗口”。《金云翘传》成书以后被广为流传,受到越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坛上的瑰宝,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之深、流传之广,超过了越南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引用《金云翘传》中的诗句,许多人能成段地背诵。
阮攸(1765-1820年)字素如,号清轩,别号鸿山猎户、南海钓徒,河静省宜春县仙田乡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就有为官的志向,但是由于身处黎朝末年,兵荒马乱,政权更替,西山起义推翻了黎朝,所以他未能如愿。1789年,他曾打算跟随黎朝皇帝黎昭统逃走,未成功。此后,他又曾3次与妻兄图谋反抗西山王朝,最后还是失败了,他只好逃到越北,漂泊十多年,饱尝生活的艰辛。然而就在这一段时期内,他较多地了解到了穷苦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802年,阮朝建立以后,阮攸被征召到朝廷为官,后来被提升为勤政殿学士。1812年,他作为岁贡正使到中国,次年回国以后,他被升为礼部右参知。1820年,他再次奉召出使,但未及起程,便与世长辞。
阮攸的《金云翘传》又名《断肠新声》,是一部长达3254行的长篇叙事诗。作者从金重、王翠云、王翠翘,三个人物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了书名。它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善良、聪慧、美丽、多才的少女王翠翘的遭遇为主线,叙述了一个情节曲折、饱含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长诗无声地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人民的残害,歌颂了自由和爱情,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从来世事都是一样: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人们在传说,
有着天赋和美丽容颜的人,
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多么残酷,
经年累月没有好的时光。
“红颜薄命”似乎,
意味着霉运和悲伤的眼泪;
我知道这些稀奇古怪,
但是我发誓事实就是如此,
因为天堂无处不在,
似乎是嫉妒她的美丽容颜。
青心才人所着的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虽然在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有一些影响,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未能占有重要地位。而阮攸改写之后,《金云翘传》被广为流传。
阮攸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金云翘传》中融入了越南19世纪的社会生活元素,使其具有浓厚的越南情调与时代特色。诗中描述的是中国明朝的事情,但是越南读者读来却并不感到陌生,人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越南黎末阮初社会生活的影子,看到封建统治者专横跋扈、贪官污吏干尽坏事。阮攸巧妙地借用中国故事题材来影射和鞭挞当时越南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封建势力的丑恶嘴脸,同情苦难者,歌颂英雄精神。越南着名作家怀青说:“什么是《金云翘传》的艺术价值呢?我们认为就是再现了当时的生活,而且创造了一个真的社会。”阮攸的《金云翘传》采用了多种形式,巧妙地使用了越南民间语言,并吸收了汉文学语言的精华。阮攸驾驭语言的才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越南文艺界公认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越南着名诗人阮廷诗曾说:
“《金云翘传》中的越南语像阳光那样明亮,像泉水那样清澈。”阮攸运用的语言是纯粹越南语的典范,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第二节精彩纷呈的舞台艺术
在越南,不论是在城市剧院(杂技厅)的舞台上还是在农村庙会,精彩的节目无处不在。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越南戏剧、杂技、音乐和舞蹈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东西方观众。
1.四大戏剧品种
越南的戏剧分为嘲剧、从剧、改良戏和话剧四大剧种。
嘲剧的产生和早期流传情况,在越南古籍中未见记载。据越南戏剧研究者们推测,可能在11世纪至13世纪嘲剧就已经开始在民间流行。
嘲剧首先主要在农村春秋庙会期间表演,往往以村庙前的场地作为舞台,没有帷幕,也没有布景,观众站在四周。一个剧团有15人左右。
团长一人总管一切,一名编剧兼导演,有七八名演员分别担任生、旦、净、末、丑各种不同的角色,三五个人伴奏,形式多样,而且演出也很自然。
他们一般都是平时在家中务农,到春秋两季由团长和编剧、导演召集起来,到各地去巡回演出。
嘲剧的内容多取材于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因此极富民间特色和生活情趣。剧中总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具有讽刺特色。它还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剧情曲折丰富。
演出总是以热闹的锣鼓声作为先导,制造一种热烈的气氛来吸引观众。等到观众快要到齐,演出就正式开始。剧情大多以劳动人民嘲讽封建统治阶级作为主要内容,以劳动人民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表演的过程中,演唱夹杂着道白,演员同观众可以互相呼应。嘲剧音乐欢快明朗,舞蹈舒缓优美。
陈朝后期,嘲剧传入宫中,成为宫廷娱乐项目之一。黎朝期间,它在宫中的地位下降。
到20世纪初,西方文艺思潮传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20世纪初河内的嘲剧院全部被迫关闭。
嘲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得到不断创新。特别是在人民政权诞生之后,嘲剧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并通过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形式日益得到普及。目前,除了几十个专业嘲剧团以外,越南全国有成千支嘲剧业余演出队。除了《帅云》、《氏敬观音》、《朱买臣》等家喻户晓的嘲剧传统剧目外,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上演后,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越南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艺术的发展,1992年在河内新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嘲剧剧场。
从剧的产生和发展较为复杂。据推测,从剧是以中国元杂剧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越南流行的歌曲后形成的,是传统的古代戏,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演出。从剧唱腔缠绵悱恻,舞蹈性较强,所演多为忠臣孝子的故事。据越南黎朝史学家吴士连(1422-1497年)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从剧在13世纪由中国元朝随军艺人李元吉传入越南,并在宫中教授宫人扮演,即名之为从剧。以其内容多宣扬忠孝节义,逐渐取代了嘲剧在宫廷中的地位。
法国侵入越南后,西方的文艺思想也随之传入越南,有些从剧团开始改演一些爱情题材的戏,如中国的《再生缘》,新编剧《谁之罪》等。此外,从剧的词藻、曲调、身段等方面也都开始有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良戏风靡全国,从剧团为求生存,请来一些中国剧团,同台演出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征东征西》等中国小说为题材的剧目,两国演员各用自己的母语演唱。
1930年之后,从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小说从剧”,内容饱含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情调,结构上也大多模仿欧洲戏剧,唱词逐渐散文化,布景、灯光也有了很大变化,甚至还常杂有幻术、假面、西方舞蹈和法国爱情歌曲的唱腔等。
1951年越南劳动党中央发布了《有关挖掘民族文化遗产问题草案》,从此,越南戏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剧艺术工作者们积极改编旧剧,如经整理改编的《黄飞虎反纣投周》和《张飞守古城》,都作到了古为今用。
1960年后,越南对古典艺术遗产的挖掘工作进一步开展,从剧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改良戏是一个年轻的剧种,是法国占领越南以后产生的剧种,原本是一种由一人说唱并配合一些简单表演的曲艺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殖民者出于搜刮民财的需要,曾组织一些改良戏剧团进行巡回演出。这些剧团用古乐伴奏,演出效果较好。于是,一些剧作家把一些名着改编成剧本,并根据剧情需要,将原由一人说唱的形式改为由多人扮演,演出很成功,从此便逐渐推广。
改良戏问世不久就很快广泛传开,1918年11月16日在西贡举行首场演出后,迅速风靡全国。特别是在农村,改良戏业余剧团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1938年至1945年期间,改良戏灌制了唱片,这更加推动了它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