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确实波及到了很多行业,但电讯还是要继续发展的。糟糕的经济环境反而会促使人们在价格上多做考虑,而这恰恰对华为在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有利。
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曾分析说:“未来4~5年,就是华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在战略、组织、制度层面改善提升,以应对下一轮的经济复苏。”
任正非曾经给华为的核心管理层及部分产品线的高管写过一封邮件,内容是他转发的《财富》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思科准备过冬》的短文,其中还包括他为此文写下的按语,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思科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当然我不是在激励人们,而是在警示人们,他们比我们更早地感知到市场竞争的艰难与残酷。思科比我们聪明,他们对未来的困难早一些采取了措施,而我们比较麻木而已。
可见,任正非在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警惕。任正非认为,华为即将面临的危机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残酷,特别是电子行业。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任何企业都有可能倒下。因而,华为必须小心“过冬”。
2012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2202亿元人民币,其中净利润为153.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2%。统计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华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左右。而专业人士也做出了分析,预计华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增长率仍能达到10%。
对此,任正非依然坚定地表示:
历史上的大企业,一旦过了拐点,进入下滑通道,很少有回头重整成功的。我们不甘倒下,那么我们就要克己复礼,团结一致,努力奋斗。
在大多数人看来,华为的成功之路很顺利,似乎也是必然的,但人们看到的只是华为的辉煌,其背后的艰辛,以及华为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外人是难以理解的。
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愈发迅速的情况下,企业遭遇失败的概率也明显增加。而任正非更是非常确定地指出:“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
那么,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呢?任正非认为,此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总结和学习,经验和教训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帮助人们不被失败打倒。
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一种光荣,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一定会比一个从不失败的人强,因为他勇于创新、勇于突破。
当年,任正非出访美国,走进了IBM。在这里,他得到了重要启发,也找到了他想要学习和借鉴的“材料”。
那时,IBM正处在赢利巅峰期,作为一个大企业,它有着优越的产业地位,但由于受到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其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遭到了重创。直到20世纪90年代,IBM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IBM与许多其他公司一样,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不仅机构重叠、官僚主义盛行、管理混乱,而且产品线拉得过多也太长,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曾经风华一时的商业巨贾眼看就要倒下,还好Lou Gerstner出现了。
面对眼下的惨状,Lou Gerstner不得不实施改革,第一步就是大裁员,IBM从41万人裁到26万人。在此期间,Lou Gerstner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四项主张:(1)保持技术领先;(2)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按对象组建营销部门,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3)强化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4)集中精力在网络类电子商务产品上发挥IBM的规模优势。此次改革,IBM负担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还好,改革发挥了效用,IBM逐渐恢复了元气。到1996年的时候,公司的销售额就增长了100亿美元,其股票市值也翻了四倍,创下了九年来的最高点。
任正非带队在IBM听了整整一天的管理介绍,对其管理模式大为欣赏。之后,他便写下了《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这篇文章,其中写道: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小。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就会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IBM起死回生的经验给了任正非很大的启发,也让他更加自信。任正非很清楚,管理不善也是华为发展扩张中的最大“病症”,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任正非希望通过学习世界大公司的先进管理法来进行自治,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企业。最终,他在IBM这里找到了“解药”。
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它往往会使我们以为八年的艰苦奋战已经胜利。这是十分可怕的,我们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还较大,只有在思想上继续艰苦奋斗,长期保持进取、不甘落后的态势,才可能不会灭亡。繁荣的里面,处处充满危机。
回国后,任正非立就在华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之后又将IBM请进门来,由其亲自指导华为的改革。
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甚至在录用干部时,任正非也会将这个人是否经历过重大挫折作为考量指标。他曾在一次干部培训时讲道:
一生走得很顺利的人,你们要警惕一点,你们可能把华为公司拖进了陷阱……人的一生太顺利也许是灾难,处于逆境中的员工注意看,就会发现受挫折是福而不是灾。
另外,在干部培养方面,任正非也十分重视失败经验,他强调:华为要在成功的项目中发现和培养干部,更要在失败的项目中发现人才。任正非指出,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那些所谓的现成的模式都是不合适的,失败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是,绝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惧于创新,停止突破。哈佛商学院的埃米·埃德蒙森教授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对各种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某些组织也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对其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失败进行分析,但之后的收效却不大,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还是管理者对失败缺乏真正的认识。马云曾说过一句话:“失败者总习惯找失败的理由,而成功者找的是方法。”所以,该如何总结是一个关键问题。任正非也一直在强调,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善于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总结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差距。
“总结”这两个字,谁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全世界善于总结的人没有几个。成功了,我们要总结,总结我们成功的地方,下一回发扬光大;失败了,我们也要总结,总结我们错误的地方,下回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每一次总结,不断修正我们的方向。只要不断地修正方向,我们肯定会成功。
从泥沼里爬出来的才是圣人,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
没有成功,一直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