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测血压对于评估血压水平及严重程度,评价降压效应,改善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的主动参与,自测血压具有独特优点。且无白大衣效应,可重复性较好。目前,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上已经成为诊所血压的重要补充。然而,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正常上限参考值:13585mmH。应注意患者向医师报告自测血压数据时可能有主观选择性,即报告偏差,患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较高或较低的血压读数向医师报告,影响医师判断病情和修改治疗。有记忆存储数据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可克服报告偏差。血压读数的报告方式可采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值。家庭自测血压低于诊所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相当于诊所血压14090mmH。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每2年1次;30岁以上每年至少1次)。
3.动态血压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h平均值13080mmH,白昼平均值13585mmH,夜间平均值12575mmH。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15%。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顽固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但是目前主要仍用于临床研究,例如评估心血管调节机制、预后意义、新药或治疗方案疗效考核等,不能取代诊所血压测量。动态血压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测量时间间隔应设定一般为每30min1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指导患者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可根据24h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但倾向于应用24h平均血压。
4.中心动脉压近年来提出了中心动脉压的概念,中心动脉压,是指升主动脉根部血管所承的侧压力。中心动脉压也分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脉压(PP)。主动脉的SBP由两部分组成:前向压力波(左心室搏动性射血产生),回传的外周动脉反射波。前向压力波形成收缩期第1个峰值(P1),反射波与前向压力波重合形成收缩期第2个峰值(即SBP)。反射波压力又称增强压(AP),增强压的大小可用增压指数(AIx)表示。通常情况下,AP在舒张期回传到主动脉根部与前向压力波重合,在收缩期回传到外周动脉。
中心动脉压直接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压,因而可能比肱动脉血压更能够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反射波是左心室后负荷的组分,是心脏后负荷的指标之一,也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病基础。中心动脉压增高将诱发冠脉硬化,进而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事件。因此,降低中心动脉压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已证明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独立相关。在预测、决定终点事件方面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意义优于外周血流动力学。ASCOT试验的亚组研究CAFE中心动脉压可作为评价及优化抗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一个新的指标。
5.白大衣高血压与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也称“诊所高血压”。
指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在医师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回到自己家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
隐匿性高血压与之相反,系指患者在医院测量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水平增高。隐匿性高血压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8%-23%,其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一般人明显增高。目前对于是否应该采用药物手段干预隐匿性高血压与诊室高血压尚存争议,但加强对这些患者的血压监测、及时发现持续性高血压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这些患者还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例如控制饮食、增加体力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等,努力延缓或避免持久性高血压的发生。由此可见临床上应大力提倡并推广非诊室血压监测措施(包括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自测血压能够提供更为详尽且真实的血压参数,有助于全面了解血压波动情况,鉴别与判定一过性血压升高(诊室高血压与隐匿性高血压)的人群。
(二)判断高血压的病因,明确有无继发高血压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者,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简单筛查。
1.临床病史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指征
(1)肾脏疾病家族史(多囊肾)。
(2)肾脏疾病、尿路感染、血尿、滥用镇痛药(肾实质性疾病)。
(3)药物。口服避孕药、甘草、生胃酮(甘珀酸)、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细胞生长素、环胞素。
(4)阵发性出汗、头痛、焦虑、心悸(嗜铬细胞瘤)。
(5)阵发性肌无力和痉挛(醛固酮增多症)。
2.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体征
(1)库欣综合征面容。
(2)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嗜铬细胞瘤)。
(3)触诊有肾增大(多囊肾)。
(4)听诊有腹部杂音(肾血管性高血压)。
(5)听诊有心前区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6)股动脉搏动消失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7)股动脉搏动消失或延迟、股动脉压降低(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3.继发高血压常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测定肾素、醛固酮、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计算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等。
(一)目的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当然,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近年来研究表明,在降压治疗中存在明显的降压“J”点曲线问题。“J”点曲线现象即血压下降达到特定水平时,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下降;但持续降低血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反而会回升。但究竟血压J点值在哪里,目前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不同高血压人群其J点值不同,血压在J点值之上,降压治疗越低、越早越好。
(二)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1.减重建议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收缩压可下降5-20mmH。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糖类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重5k以增强减重信心,减肥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关键是“吃饭适量,活动适度”。
2.采用合理膳食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血压提出以下建议:①减少钠盐,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如果北方居民减少日常用盐的一半,南方居民减少13,则基本接近wHO建议。②减少脂肪摄入,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改善饮食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其中豆类最好。③注意补充钾和钙。④多吃蔬菜和水果,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⑤限制饮酒,尽管有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如饮酒,建议每日饮酒量应为少量。男性饮酒量:葡萄酒100-150ml(相当于2-3两),或啤酒250-500ml(250-500),或白酒25-50ml(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wHO对酒的新建议是酒,越少越好。
3.增加体力活动每个参加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运动强度必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min,如果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率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min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态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这种精神状态常使他们较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并降低对抗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应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变心态,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5.戒烟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吸烟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它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提倡全民戒烟。
(三)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1)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h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如此可以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脑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持续24h作用的药物,一天一次给药。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应50%,此类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3)联合用药。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大剂量单一用药。
(4)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同时考虑:①患者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②患者有无其他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等。③患者靶器官的损害情况。④长期药物服用应简便,以利于患者坚持治疗。
2.降压药物的选择
(1)降压药物选择的原则。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主要有6大类,即利尿药、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n体拮抗药(ARB)及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另外,我国也使用一些复方制剂及中药制剂。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有5类:利尿药、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体拮抗药(ARB)。近年来大型荟萃分析显示:常用的5种降压药物总体降压作用无显着性差异。任何降压治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源自降压本身。5大类降压药物都可以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起始和维持治疗。当然每种药物都有其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相对的优势。一些研究提示,预防脑卒中,ARB优于阻滞药,钙拮抗药优于利尿药;预防心力衰竭,利尿药优于其他类;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或ARB优于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ARB优于体阻滞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钙拮抗药优于利尿药或体阻滞药。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仍有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更新中指出,应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来选择降压药物,传统的一线、二线、三线用药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应避免采用。
选择哪种降压药物作为开始治疗及维持降压治疗的原则是:对每个患者应该采取在指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因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患者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有无靶器官损害、临床有无合并心血管病、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③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影响某种降压药物的使用。④对患者存在的其他情况,所用药物有无相互作用。⑤降压药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有多少。⑥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承能力。
(2)常用抗高血压药。
1)利尿药:最常用的一线类降压药,噻嗪类利尿药不论单用或联用,都有明确的疗效。有利于肾脏排出体内的钠盐和水分,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目前较少单独使用并尽量小剂量应用,在使用利尿药的同时,应该使用补钾和保钾制剂。新型利尿药吲达帕胺在常用剂量上仅表现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作用,降压有效率在70%左右,且不具有传统利尿药易造成代谢异常的特点。
适应证: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时、肥胖者、有肾衰竭或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小剂量可以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可选择使用氢氯噻嗪(HCT)12.5-25m、吲达帕胺,每天1次。味塞米仅用于并发肾衰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