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通过镜头处理的电视节目,还是直接与受众交流的舞台节目,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联系是主持人责无旁贷的任务,这种将上下两个节目联系的语言就是衔接语。衔接语的作用就是将各个可能本不相关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演员甚至不同风格、国度、时代的节目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它是整个节目的骨架与筋脉,不仅能撑起一台节目,而且还能使各个节目的血液相互流通,富有更多的光彩。同样,衔接语也要视节目类型、内容而定,不必千篇一律。上海电台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在《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与王群合著)一书中指出成功的衔接语应该做到一“有机”,二“点睛”。 “有机”指衔接语所达到的效果,要求衔接的语言使受众觉得上下两个节目关联协调,就像一个整体一样,无割裂、不相容之感觉。比如,中央电视台陈鸿伟主持的《对话》,有一期专访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前面谈到了政府的文化政策,后面谈到国家的竞争力问题,这两个内容本没什么相干,但由于节目主持人说了下面一段衔接语,两个内容便成了亲、攀了缘。
陈伟鸿:其实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非常有帮助的一种坚持,但是在经济发展方面,您是不是也有过一些什么样的坚持?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新加坡曾经创造过很多的奇迹,但是现在面临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您看到周边的国家、周边的城市,它们的竞争力不断在提升的时候,新加坡在同样的领域当中,它们未来的优势还会持续多久,会是五年、十年或者是更长久?
“点睛”指的是衔接的功能,成功的衔接语不仅能使上下两个节目自然连接起来,而且能帮助受众更好地欣赏节目。比如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段串联词。
(《爱情三十六计》刚刚唱完)
李咏:董卿啊,你听听,刚才这歌,说什么——谈情说爱36计!
董卿:其实别说谈恋爱了,就说这居家过日子吧,难免磕着碰着,说不定要有72计呢!
李咏:那邻里关系呢,难道还要108计? (后台传来吵架声、快板声:“你你你,怎么了你?哪里来的大脾气!”“吵吵吵,吵什么吵,受了欺负就要吵……”)
李咏:唉,这是谁啊,怎么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
董卿:咱们去看看。
这一段衔接语,前面两句是节目主持人由这个节目引发的感慨,而下面一句话既自然引出了下一个节目,又是对上下两个节目的升华,特别是“那邻里关系呢,难道还要108计”这一句,将受众欣赏节目的眼光指向了一个新的目标。关于这方面,曹可凡、王群还总结出了衔接语常见的几种类型:
一、承上启下式
承上启下即上挂下连,用几句话概括小结或评点上一程序内容,然后自然介绍或引出下一程序内容。这种方式能使受众直接感觉到上下两个节目的内在联系。
上海电视台《新闻热线》节目在三八妇女节期间的新闻里有两条关心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息,前一条是《女性天生敏感,易增添压力》,接下来的一条新闻是《调节自我,活出精彩》。两条之间的串联如下:
善感是女人的天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心理构造,女人可能总是比男人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压力,但是记者发现,真正意识到要去缓解压力的人却不多。面对压力,调节自己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因为所谓的“压力”其实就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换个角度,换个思维,生活就可能换个样。
主持人先通过分析女性特殊的心理构造总结了女人敏感的天性,然后自然过渡到缓解压力的方法。这段串联将上下两条信息通畅地连成了一体。
二、制造悬念式
制造悬念即故意不说出一个节目的内容,而将问题抛向受众,以此来衔接上下节目。这种方式能引起受众对下一个节目的兴趣,让受众对下一个节目产生一种神秘感、求知欲,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焦点访谈》有一期题为《为谁办学》的节目,在引出河北省东光县实验小学,把招生对象限定为“县城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子女”的消息时,中间的衔接语就用了这种方式:
一年一度的新学年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很多新生家长都知道在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小学新生的入学原则就被规定为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这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就在前几天,在河北省东关县实验小学招生中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有的衔接语末在尾提出一个问号,就像是黑夜中前方一盏闪烁的灯光吸引着受众。受众急于要寻求答案,自然会顺着节目主持人的衔接语,带着浓厚的兴趣把节目看下去了。
文艺类节目衔接语也常用这种方式。
在一次文艺擂台赛的周冠军争夺赛中,两位选手的积分分别是90、120。前者要夺冠,必须赢取最高分50分;而后者选择30分即可。这时主持人说道:“一道题可以以1号选手走出低谷,或为本周周冠军,1号选手现在的状态很振奋。但是到底谁是最后的胜出者,还要看2号选手的表现。(语气停顿,环顾观众与两位选手)你们准备好了吗?
节目主持人在此卖了个关子,目的是让受众带着这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紧张、兴奋与疑问,急切地等待着节目的进展。
三、问答对话式
问答对话即由节目主持人向演员或与下一个节目内容有关的人提出问题,然后由他们作出回答,通过对话从上一个节目过渡到下一个节目。这种方式生动活泼,在文艺类节目经常运用。
曹可凡在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张洵澎舞台艺术40周年》文艺演出主持时,有下面一段衔接语。
曹可凡:戏校的学生在排练,我们去看看。同学,你们排演的是哪出戏?
同学甲:我们排演的是《游园惊梦》。
曹可凡:主教老师是谁?
同学甲:张洵澎老师。
曹可凡:同学,你们俩排演的是哪出?
同学乙:我们排演的是《秋江》。
曹可凡:谁是主教老师?
同学乙:张洵澎老师。
曹可凡:哦,也是张洵澎老师。那边看看去。同学,请问你们俩排演的是出什么戏?
同学丙:我们排演的是《百花赠剑》。
曹可凡:你们的老师是——
同学丙:张洵澎老师。
曹可凡:哟,张洵澎教的学生真不少,当年她跟着朱传茗等传字辈老师学习,现在自己当了老师,把学到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这种红烛精神令人敬佩。
同学丙:张老师为了教我们,牺牲了舞台演出,许多大奖赛也没有机会参加。
曹可凡:是啊,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就因为张洵澎是老师,而失去了参赛的机会。但张洵澎教过的学生,她们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在各级会演中获得优异成绩,像越剧院的方亚芬、陈颖、孙智君,京剧院的李占华、吴颖。哎,你瞧,他们都来了,方亚芬、陈颖、孙智君、李占华、吴颖,你们好。
方亚芬等:我们都是张洵澎老师的学生,听说张洵澎老师举办40周年演出活动,我们特地来表示祝贺,也好借此机会再观摩一下张老师的精彩表演。
曹可凡:好,下面我们就观摩张洵澎主演的《亭会》。为张洵澎友情演出的有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先生。在张洵澎舞台艺术40周年演出活动中,上海昆剧团的领导和同行给予了热忱无私的帮助,他们都是张洵澎在戏校昆剧大班的同学。同窗情谊深,我们向他们也表示敬佩和感谢。
这段衔接语之前是戏校的昆剧班学生排演的《游园惊梦》、《秋江》、《百花赠剑》等剧目,通过节目主持人与几组同学的一问一答,不仅介绍了学生排演的剧目名称,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张洵澎满腔热情培养昆剧新苗的可贵精神,引出演出活动的中心剧目——张洵澎主演的《亭会》。
问答对话式在专栏节目中也可见到,中央电视台陈伟鸿主持的《对话》就用过这样的衔接方式。
陈伟鸿:我觉得,作为记者来讲,在1979年,能够代表英国三大公司来采访邓小平,可以说是自己的记者生涯当中非常辉煌的一笔。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您,最后还是离开了新闻界,什么样的原因,是觉得高处不胜寒了吗?
叶莺:人生当中有很多的如果,是这样,我就不会这样,如果是那样,我就不会这样,当然在这里不能够再谈,如果事实是我离开了。不是说见好就收,而是有一个更吸引人的一个空间,同时有一个更大的声音在召唤着我,也许由于机缘巧合,就这样,进入了美国的外交界,一路走来,现在回头看,我不后悔。
陈伟鸿:您用了多长时间来放弃做记者,来决定开启一段新的路途。
叶莺:三个钟头。
陈伟鸿:只有三个钟头,这三个钟头当中您考虑的是什么?
叶莺:我觉得人生很短,如果不趁着自己还有这个精力,有这样的激情的时候,去追求你要追求的事情,你可能就错过了这个点,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告诉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如果你心里有一个梦,有一种激情,不要让它在你的心里沉睡,勇敢地做一个重要的选择。
陈伟鸿第一段谈话不仅与之前叶莺采访邓小平的内容自然衔接了,而且与之后谈论叶莺离开新闻界的话题融为一体。两个话题的安排有张有弛,衔接语则使节目锦上添花,有问有答,主题思想尽在其中。
四、介绍评点式
介绍评点即节目主持人说一番话语,让受众对下一个栏目的节目内容、演员有所了解、熟悉。这种方式用得恰当,可使受众对下一个节目或演员产生一种好感,缩短节目或演员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下面是董卿在第十三届CCTV歌手大赛中的一段衔接语。
董卿:谢谢评委。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几位演唱者,她们来自四川黑水县只木林乡夸伦寨(音),对吗?从成都去九寨沟有一个岔道可以到她们的家乡,那是一片原始森林。我很高兴能够又一次看到班初(音),因为上一次她来参赛的时候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忧伤但是也特别美丽的故事。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班初告诉我们说,她的爸爸是那个山寨里唱歌唱得最好的歌王,她的妈妈也是寨子里最美的姑娘,特别热爱歌唱,这两个年轻人就相爱了,而后结合。但是就在班初出生一年多的时候,她的爸爸就去世了。从此她的母亲就再也没有唱过歌。直到班初来到我们的舞台上,当她的妈妈看到女儿在舞台上为全国的观众唱歌,当班初回到家乡,母亲抱着她流泪了,而且又一次开始放声歌唱。那个故事在我们的脑海当中让人挥之不去。
董卿的这段点评介绍不仅是从侧面讲述关于班初的一个故事,也是在渲染节目的情感气氛,使评委和观众对这位淳朴的选手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为下面的评分做了铺垫。
再看看专栏节目中这一类衔接语的运用。比如,上海东方电视台《海外博览》163期中的一段衔接语:
发明和创造有时是两个意思相通的词,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位有史以来最有创意,最有发明才能的人物。他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在研究音乐、绘画时,他还探索了植物学、解剖学、光学、数学和航空学的未来。他就是生活在15世纪的达·芬奇。
介绍中蕴含着对下一个栏目节目主人公达·芬奇的评价这段对这位人物确立了应有的定位,受众自然会怀着敬仰的心理去欣赏下一节目了。
五、闲侃漫聊
闲侃漫聊即节目主持人通过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然后恰到好处地引出下一个节目。语言诙谐、机敏,充满着意趣,能营造节目气氛。
在《百家讲坛·柴静解读于丹》的节目里,一位观众质疑于丹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释,于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在她们有了比较充分的沟通后,柴静接过来平静地说:
孔子是语录体,所以可能更多是一种经验而不是逻辑。那男人可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许女人可以回一句“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所以很多话是大家聊闲的时候,私生活中的俏皮话,然而千古下来在流传的时候,就完全靠自己的心性去揣摩了。
柴静的话不失幽默和智慧,也蕴含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反映了她日常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对话题的平稳过渡起到了润滑和修饰的作用。
有个人的智慧语录,也有两人的精彩交流,下面是陈伟鸿的一段衔接语:
叶莺:您看,您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其实就是一个浪推着一个浪往前走的。
陈伟鸿:就是机会选择了你,而不是你在选择机会。往往我们在选择机会的时候,会有一些痛苦,而当机会选择我们的时候,是不是痛苦就少一些。
叶莺:没有痛苦。
陈伟鸿:没有痛苦,有没有人,现场有没有人曾经在选择面前遭遇过痛苦的?
把你的痛苦告诉我。好,请现场观众朋友继续提问这位小姐。
这段对话式的衔接语,深刻而不做作,与上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处。陈伟鸿说这一段话时就像跟老朋友茶余饭后的聊天,态度诚恳,不仅对叶莺的话予以了理解和总结,而且很好地将话题抛给下一个观众。
第四节:打断与重复
一、打断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为有效地控制话题走向,使节目内容更加集中和深入,通常在现场嘉宾谈话中或听众电话交谈中采用打断和重复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