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并在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1978年他根据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篇综述异型发育基因相互作用、基因按照身体轴发挥指令,以及个体基因表达原理的论文。他对同源异性基因前沿性的工作使更多的科学家研究高等动物的类似基因。在哺乳动物中,这类基因复合体复制为四种复合物,并被命名为HOX基因。人类的这些基因复合物与果蝇的非常类似,它们能够回复突变基因导致的异常。脊椎动物HOX基因家族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果蝇中的类似,并且沿着身体轴发挥作用,与刘易斯在果蝇中发现的规律一致。最近的研究表明肩膀和骨盆部分是由同源异性基因控制的。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维绍斯和刘易斯研究的基因对于人类胚胎的发育有重要作用。这些功能包括形成身体轴,例如胚胎的两极性、身体的分节、个体部位的特异性。这些重要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人类怀孕后早期的自发流产。环境因素(例如怀孕早期摄入高剂量的维生素A)会使HOX基因的调节功能紊乱,诱发严重的先天畸形。在某些情况下,人类与上述果蝇类似的基因也会发生突变。其中一个这样的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形成瓦登伯格(Wardenburg)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包括耳聋、面部骨骼畸形、虹膜积水。另一个发育基因的突变会失去整个虹膜,即所谓的虹膜缺失。
胃功能揭秘
在医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经认为胃是“磨子”“蒸锅”。因为人们发现虎、猪、豹、羊吃进的骨头、肉块、粮食和草料,经过胃消化后却变成了一堆糊状物,于是认为胃有“磨子”或“蒸锅”的功能。
意大利生理学家斯帕兰札尼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为了弄清胃的真实功能,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块生肉塞进一个金属管中,并在这个金属管上扎许多小眼,然后将两端封严实,以防肉掉出来,接着,强行让山鹰吞下金属管。
过了一段时间,斯帕兰札尼取出金属管,发现小管完好无损,两端的盖子也还牢牢地封在上面,但原来管中的生肉块却变成了一些黄色的液体。通过这个实验,斯帕兰札尼明白了胃消化肉的过程是一个化学过程,但是这个化学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黄色液体是怎样产生的,他仍然没能搞清楚。
1822年6月2日,发生在美国靠近加拿大边界的密执安小岛上的一起意外的猎枪走火事件,揭开了有关胃的消化作用机理的秘密。
那天,18岁的圣马丁在集市上被猎枪误伤,他的胃被打穿了一个孔。闻讯赶来的当地驻军军医鲍蒙特,帮助他止血治伤。经治疗,一年后恢复了健康的圣马丁的腹部却留下了一个直径约2郾5厘米的瘘口。通过这个由一层薄膜覆盖着的洞口,鲍蒙特直接观察到了胃的消化过程。他对圣马丁进行了长达11年的观察,他终于知道了胃液含有稀盐酸,具有消化食物和杀菌的作用,并发现了蛋白质在胃中转化为氨基酸的情况,他还观察到胃壁内有一层淡红色的黏膜覆盖组织。于是,鲍蒙特公布了他的观察结果:“胃液能溶解包括坚硬的骨头在内的各种食物,它是一种最普通的天然溶剂。有大量证据表明,胃液对食物的作用纯粹是一个化学过程。”鲍蒙特初步揭开胃的消化秘密之后,科学界关于胃的探索不断深入。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发现了胃蛋白酶,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则在1894年发现了食物引起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神经反射过程。至此,人们总算基本了解了胃的性质和机理,并进一步知道:胃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活动,消化人类吃的各种食物。
胃里虽然存在着大量能够消化各种蛋白质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但由蛋白质组成的胃自身并不会被这些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掉。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人们又开始了对它的研究。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系德本教授,曾在实验中把手术中切除下来的胃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在容器中加入按人体胃液配制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并置于37益的温度条件下。结果,德本发现胃被溶解掉了。实验中的胃无法避免胃液的消化作用,但人体中的胃却安然无恙,德本教授百思不得其解。
德本教授联想到胃壁内那层黏膜,认为是黏膜上的细胞发挥了防护作用。
从动物试验中,他知道了胃壁细胞所分泌的脂类物质,的确是隔离胃酸与胃组织的一道防线,这种脂类物质可以防止pH值低至0郾9—1郾5的胃酸对胃的腐蚀以及粗糙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坏。经过进一步研究,他还发现当这类脂类物质受损,被胃酸腐蚀后,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就会增加黏液的分泌,在胃壁表面覆盖一层黏液膜,这层黏液膜具有不溶性,可以满足保护胃壁的需要。倘若情况更加危急,这层细胞就会自动脱离,由组织内的新生细胞取而代之,从而完成黏膜细胞的自我修复。
对此,人们仍有许多疑问,比如关于一些胃病,人们就无法理解。人们会问:胃能自我修复,那么胃溃疡又是怎么回事?德本教授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胃壁黏膜并非固若金汤,当破坏的程度超过了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时,胃酸就会透过黏膜而腐蚀胃,这就是产生胃溃疡的原因。
德本教授关于胃不会自我消化的解释尚未被所有人接受。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缺少足够的科学证据,另一个原因是这种起屏障作用的物质的整个构成还没有被完全搞清楚。因而,人们不由得设想,胃不会被消化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其还有另外一些尚未可知的防护机制,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
神奇的催眠术
人除了清醒和睡眠状态以外,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状态——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可以出现许多奇特的现象,例如可以将一块泥土当巧克力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可以搬动平时无论如何也搬不动的大石块;可以从火堆上走过而不感到疼痛等等。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现象,但一直无法解释它,因而被人们神化,并被一些祭司和巫师所利用,用以证明神的存在和神所赋予他们的力量。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催眠术仿佛就是“迷魂汤”,是神秘而危险的法术,它能使人完全听任催眠师的摆布,不由自主地做本不愿做之事,包括不道德的和不合法的事;说本不愿说之话,包括羞与人言的和绝对秘密的话。但是催眠术也具有对社会有利的一面,它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
例如在医学领域广泛地采用催眠术治愈精神疾病,外科临床治疗上也采用催眠术来缓解镇痛,而警方则将催眠术作为进行刑事案件侦查的一种手段。更为神奇的是有人还采用催眠术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或提高工作的效率。
催眠术为何如此神通广大?它又是怎样产生的?着实让人困惑。催眠专家指出:在远古的时代,就有使用催眠术治病或体验宗教境界的说法,埃及的占卜者在3000年前就能使用与现代催眠术相类似的催眠法;古希腊的预言家、祭司以及犹太教、天主教都曾经使用过催眠术。在中世纪的时候催眠术曾经一度衰落,几乎失传。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疗法,被称为“麦斯韦术”。
麦斯韦术可以使患者出现痉挛或叫喊,甚至出现心醉神迷的状态。麦斯韦术治愈了许多的患者,但是当时的医学界对于麦斯韦术却不认同。法国的皇家科学委员会曾经调查过这种疗法,没有找到可以反驳的证据,于是麦斯韦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而且科学委员会在调查中还发现,麦斯韦术不仅真的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还可以诱发一些特异功能现象。不过科学界对此却反应强烈。他们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特异功能的现象,所谓的特异功能说是一种欺骗。
这种特异功能现象是欺骗和幻觉的产物。麦斯韦术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骗术。
后来,英国医生布雷德以真正科学的态度,对麦斯韦术进行了客观的研究。
他称麦斯韦术导致的昏睡属神经性睡眠,从此麦斯韦术就被称为催眠术。但是布雷德的结论受到了许多人的攻击。在经历了10多年的争论之后,催眠术才渐渐地被医学界所承认。
现代医学认为,催眠状态是人在强烈暗示下进入的一种非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发挥出比平时大许多倍的潜能,甚至产生一些虚幻的感觉。中世纪在欧洲流传一个用“水刀杀人”的故事,有个国王对一个即将被砍头的犯人突发奇想,在下达行刑命令后让刽子手不用刀砍,而是用一只小水壶在犯人的脖子上浇凉水,只见那犯人的头猛地一下垂到胸前就一命呜呼了。原来这个犯人就是在强烈的暗示下产生了虚幻的感觉,将冰凉的水当成了行刑的刀。
心理学家经过对催眠现象长达10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催眠的现象大致有10余种。现在简单介绍几种:
(1)昏睡。有些受催眠者在催眠的状态中,精神不振,极度衰弱,反应迟钝。
(2)感觉异常。有的受催眠者对催眠者的声音始终过敏,无论催眠状态多深或者是离催眠者多远,始终能听到催眠者的声音,而对其他人的声音则失敏,无论多大的声音都充耳不闻。
(3)“僵立”。有些人在催眠的状态下往往像是雕像一样,四肢及全身僵直。
(4)错觉和幻觉。有的受催眠者在催眠的状态下往往会出现错觉和幻觉。
如把臭味当做香味,把噪声当做音乐;把陌生人认作旧交,却不认自己的亲人。
(5)记忆超常。有的受催眠者可在催眠的状态下背诵以前未记起过的长篇文章,甚至是文章中的一个字母出现几次都能够记得很清晰。
(6)意识分离。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假如让受试者接受疼痛刺激的同时暗示说一点也不疼痛,那么,他就会一方面在记录纸上报告说他疼痛异常,一方面嘴里说一点也不疼。
(7)生理变化。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如果对催眠者暗示说他在一杯接一杯地喝水,那么他马上就会大量地排尿。
(8)诱发各种特异功能。
对于这些现象的产生,科学家们也是各执己见。有的人认为,催眠是类似睡眠的大脑的广泛抑制的过程,也就是说催眠是一种局部性睡眠。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催眠是一种人为的通过单调的刺激引起的意识分离的状态。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现象是社会心理变化的结果,并不存在所谓的催眠状态。
上述各种观点,对于催眠现象在理论上都做出了初步的解释,但是这些理论都还不成熟,只有在将来对心理状态和生理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时,才能对催眠之谜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
揭开人体辉光的奥秘
其实,古人是否发现了人体辉光,我们现在就不得而知了。但到了近代,人体辉光的发现使辉光研究有了进展。
1911年,英国伦敦的华尔德·基尔纳医生把一块玻璃用一种双青花染料刷染了,然后他用这块玻璃展开观察,发现人体的外围的确有一圈光晕,约15毫米宽,色彩丰富,若隐若现,非常奇妙。而且,光晕的具体形状和色彩会因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基尔纳用此方法看到了人体辉光,后来的科学家们发明了很多仪器,进一步对人体辉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前苏联的列宁格勒,一位生物学家塞杰耶夫发明了一种仪器,能记录与心电图相连的静电和磁场变化,用这种仪器发现的人体某些部分所显示的明亮闪光与针灸图上的741个穴位完全一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日等国,许多科学家开始用高科技仪器研究人体辉光。日本的科学家用世界上敏感程度最高的、可用于检测微弱光线的光电倍增管和医学装置,对人体放射出来的辉光成功地进行了图像显示。现在,这一研究成果已被用于医学和保健。
人体辉光的研究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科学研究或是人类出于好奇所作的探索,它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人体不同部位、不同状况的辉光也存在着差异性。
人的头部辉光为浅蓝色,手臂辉光稍深,为青蓝色,相对手、脚辉光,胳膊、腿、躯干的辉光亮度要弱。人平静的时候辉光为浅蓝色,发怒时辉光呈橙黄色,恐惧时会出现橘红色辉光。另外,随年龄的增长,辉光还会增强,但中年以后又呈减弱趋势。身体强壮的运动员的辉光强于一般人。
有人对一个饮酒者手指辉光的变化进行了拍摄:开始时光斑清晰、发亮,其后辉光显得不调和,并趋向暗淡,开始无力地向内闪烁。
人体辉光还可作为爱情的衡量“标志”。在一家照相馆,美国学者曾用一种高科技微光检测仪,观测一些拍订婚照、结婚照的男女。当情侣手挽手时,女性指尖上会出现特别亮的光晕并向男方的指尖延伸;男性指尖光晕则会向后缩,顺应女性光圈。当双方真情拥抱接吻时,彼此的辉光交织格外明亮。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单恋的人遇到对方时,两人的辉光正相反,会一弱一强,一暗一亮。因而科学家们得出结论,恋人是否真心相爱或能否组成家庭,利用人体辉光即可检测出来。
人体辉光还可随思维方式、行为意向发生改变。如果一个人想用刀子去桶死另一个人时,他指尖会出现红色旋光;而预感的受害者指尖会出现橘红色的一团,向下弯曲下去,形象十分痛苦,身上也会忽然出现蓝白色的光晕。说谎的犯人身上则会出现各种色彩斑点交替的闪耀跳动的辉光。
神秘的人体辉光是怎么产生的,科学家们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是由体表的某种物质、射线和空气复合而产生的。也有人认为,是水汽和人体盐分与人体高频电场作用产生了辉光。
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能早日撩开辉光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