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其他神经生理学家的多次实验,同样证实了布朗克的发现是完全正确的。经过进一步的解剖分析确定:布朗克发现的这一区域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中专管语言运动的中枢。如果这一中枢出现障碍,就会得“失语症”。为了纪念布朗克,人们便把这一区域命名为布朗克区。
语言中枢还分为看、听、写、说四个区域,哪个区域受损,就会影响哪部分的功能。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遇见口齿不清的患者。有时还会碰到能正常读书,却变得不会写字的患者。
大脑神秘极了,大脑结构的复杂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计算机集成电路的若干倍。人类了解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最后一个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也许就是人的大脑了。脑与我们的“心灵”联系在一起,“脑球”上的每一份土地都隐藏着永远搞不清的巨大信息,因此脑科学的发展不像基因科学那样迅速。科学家们从对现代脑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启示,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不断找到使自己越来越聪明的办法,把我们大脑中贮存的巨大潜能开发出来。
艾滋病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遇到过一个又一个的绝症,从肺结核、麻风到癌症。如今肺结核、麻风对人类来说早已不再是绝症,在人们把精力集中到解决癌症上的时候,又一种绝症出现了,它就是目前搅得全球鸡犬不宁的艾滋病。
自从1978年在美国纽约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后截至1999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艾滋病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估计,全世界艾滋病实际患者已达3400万。全世界已有1600万人死于艾滋病。对于艾滋病的病因,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的发病与一种T细胞有关。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卡·蒙塔尼埃研究组从艾滋病患者体内的淋巴结里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能够附着在T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受感染的T细胞很快就会停止生长,丧失免疫功能而死亡。而新繁殖的艾滋病病毒又释放到血液中,寻找新的T细胞。
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最终失去抵抗力。
也有少数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并不仅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1986年上半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艾滋病病毒定名为“人体免疫缺损病毒”,英文缩写为HIV。艾滋病即由HIV潜伏性和作用缓慢的病毒引起的疾病,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共同对付这种人类历史迄今出现的最厉害的病毒,规定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关于艾滋病的来源,说法也是五花八门。起初人们认为艾滋病是由同性恋引起的。因为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中同性恋的艾滋病患者居多。可是,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后,发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国家就已存在同性恋问题,而在东方国家的古代社会里,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如果因同性恋导致艾滋病的产生,那么必定在古代就流行了,为何在当代才传播开呢?从而得出同性恋并非艾滋病起源的结论。
最令人震惊的说法是有人称艾滋病病毒是美国细菌战研究的产物。他们认为艾滋病是美国生物战研究中心利用遗传工程基因重组的新技术制造出来的新病毒。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的生物战武器。研究者首先在中非的绿猴身上做试验,后来转为在以减刑为条件自愿接受该病毒的一些服重刑的囚犯身上试验,囚犯中不少是同性恋者。他们被释放后,便把艾滋病带到社会上,并由各种途径传播开来。这是试验者和被试验者始料不及的后果。这一观点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测。尽管美国有关方面否认这一说法。但一些人还是将美国为全世界艾滋病最多的国家与此问题联系起来,持肯定态度。
还有两位英国科学家曾提出过“外空传入地球”的假说,认为艾滋病病毒可能早在外空中存在,但因千百年来缺乏传播媒介,所以人类一直没感染上。
后来由于一颗飞逝的彗星撞击了地球,将这种可怕的病毒带到地球来,祸害了人类。这种假说还没有找到可靠的事实依据来证明。
目前,人们又提出了“猴子传给人类”的假说。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猴子身上存在与人类艾滋病患者相同的病毒,被发现的猴子生活在非洲。研究者们从血液接触可以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及中非地区高发病率与奇特生活习俗等方面联系起来,假定艾滋病病毒是猴子传染给人类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早在美国出现艾滋病之前,中非地区的卢旺达、乍得等国家和地区就流行过艾滋病。有人推测类似艾滋病病毒的东西最早存在于当地的猴群中,由于当地人经常被猴抓伤以及吃猴肉等原因,这种病毒就进入了人体,逐渐演变成了艾滋病毒。据一些专家估计,携带艾滋病病毒者可能高达非洲中部城市人口的10%。在20世纪80年代,扎伊尔的金沙萨市在对千份血液样本加以检验后,发现其中6%—7%带有艾滋病病毒。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也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发现18%的输血者带有艾滋病病毒,在赞比亚1987年间便约有6000名儿童接受艾滋病治疗。而非洲某些地区5%的新生婴儿都带有艾滋病病毒,其中一半至2/3的人在两年内会演变成艾滋病。法国一位研究人员偶然了解到中非地区有些居民有以下生活习俗:将公猴血和母猴血分别注入男人和女人的大腿和后背等,以刺激性欲;有些居民还用这种方法治疗不孕症和阳痿病等。许多专家认为,艾滋病就是这样传染给人类的。但是中非部分居民的奇特生活习俗的历史无疑长于艾滋病流行史。研究者们进而假设:可能在很早以前,猴子就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人类,但因偶然的原因几度自生自灭。在现代,由于大量欧美人员到过非洲,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并把艾滋病病毒带回欧美,加之性生活混乱和吸毒等流行,所以艾滋病在欧美地区就广泛传播开来。
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但它究竟怎么起源,至今说法不一,很多专家认为这种争论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想弄清艾滋病的来源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血型系统的发现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目前人类发现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HLA血型系统等20多个血型系统,最常检测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人们通过研究和总结人类300多年以来输血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最终发现了人的血液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为安全、有效地使用输血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1818年的一天,英国的生理学家、妇产科学家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接收了一位难产的孕妇。在孕妇生产时突然发生了大出血,怎么办?如果不及时给孕妇输血,她就必死无疑。善良的詹姆士医生为了拯救孕妇的生命,在征得孕妇丈夫的同意后,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为孕妇输血。詹姆士将一名健壮的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但随后的多次实验证明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够获得救治,甚至有的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了死亡。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科学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输入别人的血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B、O。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兰德斯坦纳也因贡献意义的重大,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凝集原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红细胞中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红细胞中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红细胞中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同时从调查研究中还证明,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因此,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人的血清中则两种凝集素都有。
凡是互为对抗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血液就会发生凝集,而导致受血者死亡。输血的时候,主要是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按这个道理就可以推断出A、B、O、AB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
科学是无止境的,对于血型的研究也不例外。1940年,兰德斯坦纳与维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注射到豚鼠腹腔,经反复注射后,发现豚鼠血清中出现了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即RH抗体)。用含有RH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有85%的人血液发生凝集,说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中含有RH抗原,故称RH阳性血型;另外15%的人的血液不凝集,说明其红细胞不含RH抗原,故称RH阴性血型。这样另一套血型系统产生了,即RH血型系统。其实在人类的血型中还有很多的秘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人类定会在人与人之间的血型分类、鉴别上得出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结论。
为什么人会做梦
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究竟能不能预卜吉凶?它受不受人世间自然力量的安排和支配呢?这些问题一直都吸引着历代学者去探讨。然而真正系统而比较准确的研究还是近现代的事。
1900年,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梦的原因。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在多种多样的愿望中,他更为重视性的欲望。认为性欲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本能是一种需要,需要是要求被满足的,梦就是满足的形式之一。弗洛伊德还认为,梦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清醒的精神活动的延续。借助梦可以洞察到人们心灵的秘密。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人在睡眠时,意识活动减弱,对无意识的压抑也随之减弱,于是无意识乘机表现为梦境的种种活动。
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则认为,做梦是有目的的。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对梦的期待中,看出梦的目的。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梦和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人在睡眠时和清醒时是同一个人,由白天和夜里两方面表现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人在睡梦中并没有和现实隔离,仍在思想和谛听。梦中思想和白天思想之间没有明显的绝对界限,只不过做梦时较多的现实关系暂被搁置了。梦是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它是联系做梦者所面临的问题与其成功目标之间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梦常常可以应验,因为做梦者会在梦中演习他的角色,以此对事情的发生作出准备。
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学生荣格认为,梦就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重视潜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是理解和分析梦的前提,梦具有某种暗示性。梦所暗示的属于目前的事物,诸如婚姻或社会地位,这通常是问题与冲突的根源所在。梦暗示着某种可能的解释。同时梦还能指点迷津。
可以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对梦的心理机制,梦的成因以及梦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生理机制方面解释了人为什么会做梦的问题。
他认为,梦是睡眠时的脑的一种兴奋活动。睡眠是一种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引起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中广泛扩散并抑制了皮层下中枢,人便进入了睡眠状态。人进入睡眠时,大脑皮层出现了弥漫性抑制,也就是抑制过程像水波一样扩展,当人熟睡时,弥漫性抑制占据了大脑皮层的整个区域以及皮层更深部分后,这时就不会做梦,心理活动被强大的抑制过程所淹没。当浅睡时,我们大脑皮层的抑制程度较弱,且不均衡,这便为做梦提供了条件。
现代科学发达,可以通过实验分析来逐步揭开梦的奥秘,有的科学家认为:
梦是快速眼球运动中“意像”的集合,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N)就会产生梦境,此时脑电波振幅低、频率快,呼吸和心跳不规则,周身肌肉张力下降。
当这时候叫醒睡眠者,他会说:“正在做梦中。”如果不断地叫醒(打断其梦),会使其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甚至暴躁和性急,笔者认为,这是破坏了人的心理平衡的缘故。睡眠必须是完整而不断的,梦的完成对心理平衡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