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事传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誉,称颂朝野。不久,在群臣的推举下,甄宇又被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从表面上看,甄宇牵走小羊吃了亏,但是,他却得到了群臣的拥戴、皇上的器重,实际上,甄宇是得了大便宜。一个人活在世上,虽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但至少要能从利己想到利人,所谓“自利利他”。利己与利他并不总是处于对立的位置,很多时候,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人都有利己的一面,这是由于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生存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行为动机常常表现为利己。在利己意识的驱动下,人做出了种种行为,而这种种行为的客观结果产生了利他。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自利,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为我们在别人眼中也是“他”,对别人来说是“利他”,对自己来说就是“利己”。如果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从来都不去关心他人,那么虽然心里认为是利己,但其实受损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顾自己,那么我们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只有自己关心自己。
然而,只靠自己关心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想要生存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利他方能利己,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用一颗利他的心去对待他人,要学会主动吃亏,以亏“小利”换取与他人相交的“大利”。
多给人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佛心智语:
人际交往,要多结缘。多与人结缘,就要多给人利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说到被人利用,蜜蜂也许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辛苦奔忙百花酿一蜜,最终却大多被人类取走,甜了人类的嘴。尽管如此,蜜蜂却,没有怨言,甘为人所利用,而蜜蜂的价值也因此而突显出来,所以千百年来,蜜蜂一直是我们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也一直为人颂扬。可见,给人利用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的价值正是在被他人“利用”的过程中才得以体现。
一家寺院经常用化缘所得接济村里的乡民;遇到天灾,寺院每每广开善门发放赈济;每到年节,寺院也总是向村民布施。村中有些凶悍之人,平日无事爱刁难出家人,可到了寺院发放救济、布施时这些悍民却扶老携幼前来领取赈济品,寺里的僧人们为此不能释怀。
一天,一位僧人对住持说:“师父,这些悍民实在没有良心。他们来寺里取好处,需求无度就罢了,却在得了好处后过河拆桥,平日里还恶语相向。”
住持看着僧人,淡定地说:“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出家人广结善缘,村民们利用我们与菩萨结了缘,得了欢喜是大好事。我们能这样多多给人利用,亦是自己的功德,可以作为对自己的期许啊。”僧人听后,终于释然。
“多多给人利用,亦是自己的功德。”佛家倡导的慈悲,正包含了以自己对他人的“助缘”来度化众生,增进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就像一块方糖,放进苦咖啡中,人们便是在利用它来调和咖啡的苦味,这是因为它有“甜”的价值,而方糖也只有在中和了苦味时,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利用不一定只有负面的意义,它还能对大家有利。
时刻给别人一点帮助,自己也就能成为别人的好因好缘。佛说,与众人一起得享利用的成果,正是利用的最高价值所在。
给人利用,意味着谦让;给人方便,意味着多成就他人,不斤斤计较谁得谁失。很多时候,让他人得利并不一定自己就会失利,相反,人常常能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给自己方便。
佛陀在给信众讲法时,曾讲了一段有关商队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商队一起出门经商。两个商队货品加上粮草一共有几十车,由于人多车多,其中一个商队的领队就说:“我们可以分批次出发,这样可以避免秩序混乱。你们可以选择是先走还是后走。”
另一个商队的领队选择了先走。因为他认为先走牛马可以先吃到青草,如果后走,路会因为先行大队人马的践踏而变得难行;况且,先走还可先到目的地,这样便能抢占商机,于是他带着他的商队先行一步出发了。
后行的商队中有队员开始抱怨领队,认为领队让对方选择先行,让所有的好处都被对方占去了。可是领队笑笑说:“草被吃过才能长出鲜嫩的草,我们的牛马正好可以吃上;路被踏过会变得平坦,我们正好走过;先到市场的人正好能帮我们了解行情,到时我们就更容易把握商机了。”
先行的商队自有先行的好处,而后行的商队也能因为先行商队的行动而得到益处,双方都能获益,这就是相互“利用”的最高价值的体现。因此,生活中我们不用太在乎谁利用谁的问题,每个人其实都身处“利用”与“被利用”的循环之中,只要从这种“利用”之中有所收获,就足够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在于一个“缘”字,人际交往,要多结缘。有缘,就有希望,就有方便,就能成就更多。要想多贡献因缘,多与人结缘,就要多给人利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谢过去的因缘,把握现在的因缘,更要培养未来的因缘。因缘不是单一直线的发展,而是互有影响,左右关联,彼此呼应,懂得有无尽的因缘,才可能有无尽的成就。
为他人点灯,亦照亮自己
佛心智语:
生命的意义在于分享,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更不在于索取。
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总想保全自己、不知布施的人,将很难行走于世。
对于布施,常人的理解可能会有这样的偏颇:平常人舍得了财物就是布施,而佛者舍了财物不叫布施,而叫普度,其实这是错误的。布施即是普度,普度、慈悲也是布施的一种,就如同生活中只要付出爱,我们就会得到爱和福气。
布施就好比一个为他人点灯的过程,在照亮他人时,亦照亮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布施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有一个青年苦于现实生活的郁闷、惆怅,情绪非常低迷,于是便到庙里走一走。
到了寺院,但见寺庙里香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都写满坦然、安详、幸福,他有些迷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果真能净化众生的心灵?
流连寺院中,见到一位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那入迷之态吸引了他的注意。走近细看,老者那面露慈祥、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他——原来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地活着是多么美好!
他悄然坐在老者身边,请求老者开示。他向老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苦痛,然后问:“为什么现代人之间会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老者拈须而笑,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青年听后翻然醒悟!
正如老者所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如果心中有爱,胸中有福,却只是一人独享,而不与人分享,那人生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茫茫尘世,人与人如果能够互尽心力,互相照顾,世间将充满无尽的快乐。
当自己有蛋糕时,懂得与他人分享;当他人有困难时,懂得善待他人,这些都不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事,很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布施不仅能轻松地与他人一起分享喜悦,给别人力量,还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反之,不善于布施,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不懂得帮助别人的自私者,必会被人们抛弃。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鸟语花香的环境有赖于每个人的努力,只有把爱与人分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世界才会更美好,才更值得留恋。
如果心中没有恶念,能够抛开自私的个性,帮助别人,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那么,布施就已经成为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不用在意布施的形式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行,往往会体现出大爱。充满爱心的人往往能享受到更大的幸福,因为他们有三个幸福来源:自己的幸福,别人的快乐,还有自己对别人的付出。
在人际交往中,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纯真善良的心,对他人付出爱和关怀,就是送给他人最珍贵的礼物。生命的意义在于分享,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更不在于索取。助人为乐,与人分享幸福,自己就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幸福。让自己愉快,也给别人带去愉快的秘诀之一,就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在成长中不断领悟具体该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就能真正做到愉己及人。
为他人点灯,亦照亮自己。感情是在相互地施与爱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我们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就会被无数同样包含善意的手握住。
让一步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佛心智语:
与人相处,就像跳探戈,有进必有退,有退也必然有进。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感叹“处世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处世与跳探戈,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亲子、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如果能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处、彼此协调、知进知退,不但要小心不踩到对方的脚,而且留意不让对方踩到自己的脚,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能恰到好处地和睦相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讲究平衡。不要为一时的“失”而愤愤不平,也不要为一时的“得”而扬扬得意,甚至得寸进尺。我们与别人相处,正如跳探戈,有进必有退,有退也必然有进。此处进了,彼处必有退,相反,此处退了、失了,彼处必有所得。
清朝乾隆年间,张英在京城做官。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一封信。
原来,张家与邻居吴家的房屋共享一墙。张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面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张家的,张家无权拆掉。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面墙是张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张家人自然想到了在京城做官的张英,张英的弟弟便想让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说情。想来有契约在,再加上张英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
张英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又给弟弟另附了一首诗:
千里告状只为墙,
让他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张家的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不愿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享一墙。这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
让出一面墙,却换来了两家人融洽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退让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墙仍是这面墙,不同的是人的态度。两家人共享一面墙,他们都不曾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和睦的邻里关系。可见,适时退让往往能获得更多。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退让。只有懂得适时退让,才能达到互利的状态,从而收获健康平和、皆大欢喜的人际关系,最终才能在生活中处处顺遂。
大师点拨人生:
我们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培养好缘,不要造恶缘;倘若结了不好的缘,看到对方就不会欢喜,而对方看到我们也同样无法接受,彼此就有了恩怨存在。这份怨恨的习气如果一再延续下去,一旦成熟,所造的罪业就严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彼此敬爱、相互尊重。如此一来,世间必能呈现一片美善、祥和的风貌。
——证严法师
人与人之间,结一份好缘,就多一点和谐美好;结一份恶缘,就少一点坦然安乐。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广结善缘”、“助人为乐”,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没有意义,此中蕴藏着深奥的成功之道。一般的农夫都懂得春种秋收的道理,一个人平时如果能够到处结缘助人,还怕别人不与你结缘,不帮助你吗?你无意间在哪里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经过一段时间,你所播下的种子起了作用,意外地让你获得一些不可思议的助力,这就是帮助你成功的因缘。所以,结缘助人,别人也会助你成功。
——星云大师
处处与人为善,无私助人,这是播种;处处得贵人相助,这是收获。
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成就他人。若要帮助广大的人群,必须先要充实自己。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也在做着成就他人的工作。在做着利益他人的工作之时,必然已在促进自己的成长了。
——圣严法师
人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无处不在,因此,自利先利他,助他也就是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