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爱通常抱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人们把爱视为诗歌、小说、戏剧的主题;第二种态度:大多数社会学家忽视了爱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不赞成社会学家们对爱的看法,我始终坚信,爱应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我们应该充分地理解爱,爱应该是一种感性的关系,富含充分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性间的、身体上的关系,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关系。爱富含无穷的能量,崔斯坦和易莎德在戏剧里表现出来的爱是很多男女都有过的经历。要把爱这种情绪完全用艺术诠释出来是很困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爱这种情感本身是普遍存在的。
爱的情绪高低因社会而异。因为各地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爱在有些社会里表现得比较奔放,而在有些社会里则表现得略微含蓄。以中国和欧洲为例,中国推崇中庸之道,往往对任何事情都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比如对战争、对爱情。她的传统文化并不推崇强烈的情绪,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一个男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保持理性,这一点和18世纪早期的欧洲比较相像。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即使在欧洲,理性主义也没有像英国安皇后在位时所期待的那样占主导地位,浪漫主义运动、法国革命和欧洲大战就说明了一切。
宗教、战争、爱情是现代社会中的三大理智之外的活动。但是爱情并不反对理智,而且,一个懂得用理性的头脑思考生活的人更能充分地享受爱情。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建立在禁欲主义的基础之上,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因为这点,人们常认为宗教和爱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但这种敌对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然而,在现代世界里,真正对爱情构成威胁的敌人不是宗教,而是人们工作和经济上的成功原则。很多人主张(尤其是美国人),一个人要想拥有成功的事业,首先就要淡化爱情,至少不该让爱情成为事业的绊脚石,按照中国的话来讲就是“要江山不要美人”,如果谁因为爱情放弃了事业,那么人们会认为他愚不可及。
任何人、事之间都需要一种平衡,爱情和事业也不例外。为爱情牺牲事业是愚蠢的,但是为了事业抛弃爱情同样不明智。两者之间舍弃任何一方都是“悲壮之举”,但是这种悲壮在本质上是愚昧的,丝毫不能和悲剧意义上的英雄气概相提并论。
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利益至上。为事业牺牲爱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尤其是对于美国人对于典型的商人而言。
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从他成年开始,他所有的优秀的思想、旺盛的精力,通通用在发财致富的事务上。除了事业,他不关心任何事情,所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在他眼里都是没有意义的消遣,是浪费时间。没结婚以前,他嫖娼狎妓以满足生理上、肉体上的需要;结婚以后,他没有时间和妻子亲密,性爱行为也是为了传宗接代的需要。早上,妻子还没醒,他已经去忙工作了;晚上,妻子睡着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两个人好像永远过着有时差的生活。好不容易到了假日,他又要去从事交际活动,打高尔夫、运动等。当然,参加这些活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持健康,以后能赚更多的钱。
他和妻子的兴趣迥然不同。他认为,妻子的兴趣大部分都是女人的,他不会反对也不会去分享。他没有时间和妻子培养感情、向她求爱,所以妻子在性方面对他多半是冷淡的。虽然出差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寻花问柳,但是他可没有工夫去搞婚外恋情。下意识里,他也会得不到满足,但是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所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排遣不满,有时也会观看拳击比赛、惩治激进党人的活动,企图从中获得一种类似淫虐狂的快乐,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同样可悲的还有他的妻子,无论是在感情方面还是性爱方面,她同样得不到满足。所以她通过折磨那些生活自由的人(比如用人、孩子),以消磨岁月,勉强找到生活的出口。
夫妻生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幸,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爱和性。圣保罗主张,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做爱。基督道德家们甚至一度鼓励这个观点。就因为这些道德先生们厌恶性,所以连带性中美好的东西也一并抹杀掉了。而那些从小就受到他们影响的人,直到死亡,都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最优良的潜能。
爱情,绝不仅仅只是出于性交的愿望。如果没有爱情,现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都会遭受寂寞的折磨。这种寂寞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淡,直至冷酷的顶端。而其他的人则会远离他们,所以没有人敢爱他们。他们自身也渴望被人爱,但是这种渴求的愿望往往会被男人的粗暴、鲁莽,女人的唠叨埋葬掉。只要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爱情就不会褪色。爱情可以冲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创造合二为一的新生命。所以,要想逃离寂寞,必然离不开爱情。
自然造人,并不是指新生命会自我繁殖,也不是指大自然能够“大变活人”,而是需要男女两个机体相互结合创造新生命。紧靠其中一方或是同性的两个人都不能完成“造人”的伟大任务。只有男女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生物学上的目的。对于文明人来说,没有爱情的性生活是无法满足性的本能的。在性中,只有肉体和精神一致,性的本能才能够得到满足。
那些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无法体会爱情当中的深情厚意和愉悦甜蜜。爱情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没有爱的人则无缘拥有这种美好。他们自己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受到这种损失,所以会失落。当他们看到别人的幸福时,就会忍不住去忌妒,甚至产生一些欺压、残酷的行为。
爱应该得到社会学家足够的重视,获得适当的定位,没有爱情的参与,人类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没有爱的人不会懂得去爱别人,人与人之间就会丧失热情、变得愈加冷淡,这对人们开展社会活动是有害无益的。
在生命的某个时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热烈的恋情。但是,没有爱情经验的人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持久的爱情,什么是一时的诱惑,而这种模糊的概念是造成婚姻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没有性经验的大家闺秀很容易把诱惑误认为爱情。父母师长从小就教育她们:不要和不爱的男人接吻,婚前发生性行为更是不可以的。这样的女子很容易掉入别人设置的性诱惑的陷阱里。当她和一个男人发生上述行为时,她就会认为这是爱情,并且对这个男人忠贞不渝。这样错误的认知往往会导致不幸的婚姻。然而,一个有过性经验的女人则很容易分清楚爱情和诱惑的区别。
诱惑会破坏爱情,错误的心理行为也会破坏爱情。比如,男女双方都有爱情,但是,如果有一方认为爱情是罪恶的,那么他们的爱情就不会幸福。
诱惑、罪过的心理都会损害爱情,爱情只有在自由、慷慨、倾心尽力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因为习俗的教育,很多人下意识里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爱情是罪恶的。守旧的女人有这种心理,男人也有;拘泥礼教的人有这种心理,自由思想解放的人也有。这种态度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态度“作祟”,所以,很多男人不懂得用温柔的方式去对待女人。他们在做爱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兽性的一面,不懂得体贴和疼惜,企图通过做爱让女人感到快乐,以抓住对方的情感。然而,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用身体换来的感情到底价值何在!
而那些受到世俗观念影响的“常规妇女”,则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冷若冰霜、淡漠孤傲的态度。她们极其矜持,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感情。每次都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那些情场高手或许不会被她们的“寒气”吓退,也许还会愈挫愈勇。但是那些腼腆、怯懦的人则往往求爱失败,还会把她们的谨小慎微当作她们对自己的贞操的保护,对她们欣赏、赞叹。而万一他们“有幸”和这样的女子结为夫妻,那么这段感情也鲜活不到哪里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多了很多勉强的成分。
在我们祖父生活的年代,丈夫从来不渴望看到妻子的裸体,而妻子如果听到丈夫要求她脱光衣服的提议,也会惊恐不已。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存在,即使是那些思想开化、行为开放的人也免不了受到旧习惯的约束。大多数男子不知道婚后仍然需要求爱的手续,而那些家教甚严的妇女也不知道如果她们拒绝让丈夫亲近自己的身体会对婚姻造成多大的危害。不能享受性的快乐是生理上、心理上的双重缺陷,就和不能享受美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能通过正确的性教育加以改正,事实上,和祖辈们比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做得好多了。
人们对爱情还存在一个心理障碍,那就是很多人害怕一旦陷入爱情,会失去个人的独立性。这种心理恐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爱情的发展。保持个体独立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一个人必须接触外面的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罩在玻璃里的个体会凋零,而一个和外面的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个体则会自由、充实地发展。而爱情、子女、工作就是充实个人,促进个人与他人发生接触的动力和源泉。按时间的早晚顺序排列,我们先讲排在最前面的爱情。
男女之爱是亲子之爱的基础。父母之间的爱情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相爱,各人只欣赏自己的特征而无视对方的特征,那么孩子则会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以后也会成为一个狭隘的、自我关注的人。
每个人都爱自己,我们应该以同样的爱去对待妻子和爱人,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她的人格,就像我们维护自己的尊严那样。同时,我们要去倾听她的情感和愿望,正如我们了解自己一般。
工作在个人与外界的接触中是否会发生有益的作用,这要视我们的工作精神和工作动力而定。以金钱为动力的工作不会产生这种好处,以奉献个人理想、他人和社会为动力的工作才会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以占有性为目的的爱情和以金钱为目的的工作一样没有价值。
基督新教、浪漫主义衍生的个人崇拜和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厮混在一起,从而使真正的爱情举步维艰。所以,要想获得真正的爱情,我们就要刻意地将对方囊括在心里,然后有意地去扩充自己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爱情的“进化”,比如很多人打破了门当户对的限制,充分实现了男女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如女追男现象的产生……然而,正如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样,思想开放对爱情也是有利有弊。
因为思想解放,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刺激,很多红男绿女因为一时冲动就轻易地冲破了道德防线,和对方性交。他们彻底地割裂了性和爱情,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性就是爱情,爱情就是为了性。这一点在阿尔都斯·赫胥黎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性,阿尔都斯·赫胥黎小说中的人物和圣保罗有着一样的理解。他们无法深入地领悟性交的价值,只是单纯地把它当作一种心理上的发泄。所以对性不加约束,从而导致性泛滥,为后来的禁欲主义运动做好了“铺垫”,两者之间仅有一步之遥,但都是性的两个极端。
爱情和性交都应该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以内,遵循一定的模式。有爱无性或有性无爱都不是圆满的爱情,也不会让人们得到本能上的满足。离开爱情的性交充其量只能算是爱情的试验品,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
在人生中,我们应该承认爱情的地位,这是至关重要的。不过,爱情有时候像脱缰的野马,如果不用法律、道德、习俗对其加以限制,任其自由发展,它就会形成一股失控的力量,最后我们会把麻烦惹到自己头上。
因为爱情牵涉了孩子,所以更需要我们谨慎地对待它。这时候,爱情就成了种族生物学上的奉献者,爱情的“当事人”也不再是没有关系的个体。所以,为了孩子,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更为完善的社会道德规范,当爱情中的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道德就会制止不理智的爱情发生。然而,相爱的父母造就的爱情也是美好的,所以会把这种冲突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论对于父母自身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这都是有益的。
在孩子幸福的范围以内,极力减少损害爱情的病菌,这是聪明的性伦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孩子是最美的礼物
很多父母都承认勇敢和自由对孩子有利,但是一提到性,大多父母都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性对孩子是一种禁忌。性很特别,是人的本能之一,即使是孩子,也并不缺乏性的本能,只是性成熟的早晚问题。仅从体质而言,儿童的性本能的力量要比成人的小得多。
青春期是智力教育的中间阶段,也是情感躁动的时期。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儿童早期的教育问题。
一些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或受过严格教育的妇女都不能对早期儿童实施正确的性教育,她们反而会为避免淫秽之嫌说出一大堆论调。家长回避性教育是不明智的。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儿童早期在性的方面处理不当,那么这会引起他以后生活的精神紊乱,虽然在很多细节上我并不完全赞成他的看法,但是我却十分认可这一观点。
现在我们按时间顺序来探讨一些有关性的问题。首先是手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