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许田围猎时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图,以试探臣下。当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有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倒是刘备“摇手送目”,拦住关羽,还用语言恭维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于是当董承、王子服等人凭汉献帝血写密诏结盟讨伐曹操时,把刘备也拉入这个政治集团之内。刘备签名入盟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到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必有所图。于是派人将刘备请往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
当时,曹操几乎明知故问,甚至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匙箸也掉在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于是将戒备的疑心放下。这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基础。
刘备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有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实在在的“为”。可见,韬晦之计就是在自己尚无足够的能力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是弱者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弱者善用韬晦策略,同样,强者也对它极其钟爱。如果说处于弱势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者示弱的必要,强势者又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者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人关注的程度就必然高,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进行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要学会避开众人的注目,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当再一次投入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者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策略,只不过强势者和弱势者运作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韬晦之计,铸就了无数的历史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韬晦之计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韬晦之计又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韬晦之计又因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以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韬晦之计是精明人假装糊涂的一种策略。正确使用韬晦之计,实在是把握人生潜规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做人应懂得韬光养晦,隐藏锋芒;做人更应当懂得保护自己,低调处世,不张扬、不炫耀,以避免小人的陷害。
不露痕迹地出点洋相,让别人更“爱”你
向人示威是人人都会做的,向人示弱却是少数人才会去做,因为这需要智慧和勇气。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本身实力比较强,但你在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会做事的人善于示弱求怜,这是一种上上之策,因为并不是实力不强,只是示弱罢了。如果能把实力隐藏彻底,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想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提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放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又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记者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政治家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为人处世中,锋芒是强者额上的角,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将自己的精明强干伪装成“无能”以迷惑对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示弱”是一种资本,用“示弱”来换取别人的信任和感动,这一点很多人都难以做到。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就会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对你产生亲近之感。例如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一下自己的低学历,表明自己实际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十全十美”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如意以及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说明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等。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拥有示弱智慧的人懂得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庄子》中也曾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仿佛是保守迂腐的,实际上,在布满陷阱与危险的生活中,这才是最安全、最实用的生存哲学。
为人处世,要使别人放松对你的警惕,巧妙地示弱是一种谋略,因为示弱能让你得到别人的同情,进而化解对方心里的敌对情结。
上帝很忙,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胜负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
忍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而终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很多人都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的有力武器。人的一生必然会经历逆境与挫折,经历成败与荣辱。在自己势力弱小、无力反抗时,唯有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方能寻找机会东山再起。这个世界上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上帝很忙,他无暇顾及你!
南北朝时的高洋就是一个懂得适时忍辱的人。高洋在尚未称帝时,政权在其兄长高澄的手里。高洋为了不被高澄猜忌,装出一副朴实木讷的样子,还时常拖着鼻涕傻笑。高澄因此将他视为痴物,从此不再猜忌高洋。
高洋的妻子十分美艳,高澄很嫉妒,而且心里很是不平。为此高澄时常调戏高洋的妻子,高洋也假装不知。后来高澄被手下刺杀,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朝中大臣素来轻视高洋,而这时高洋大会文武,谈笑风生,与昔日判若两人,顿时令四座皆惊,从此再不敢藐视。高洋篡位后,初政清明,简静宽和,任人以才,驭下以法,内外肃然。
当时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听到高洋篡位,借兴义师的名义,进攻北齐。高洋亲自督兵出战,宇文泰见北齐军容严盛,不禁叹息道:“高欢有这样的儿子,虽死无憾了!”于是引军西还。
中国有句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便是忍辱负重。发怒还是忍下这口气,翻脸还是适时忍辱,哪个对自己更有利?这是不言自明的。己不如人时,当面翻脸、发泄怒火只会自取灭亡,懂得适时忍辱、暗中发力才是求胜之道。
唐朝诗人张公有一首《百忍歌》,我们可以读一读。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长。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陈君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忍,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策略。忍与坚韧是同义词。忍不是放弃,忍的最深含义是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一个人在轻蔑和侮辱面前,如果能够忍得住,就能有所作为。忍需要宽广的胸怀和度量。人在逆境中,最需要的防身术是一个忍字,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在利益和荣誉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藏而不露、不树敌,才能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发展壮大自己,待时机成熟,你便可以马上脱颖而出。到那时,他人想扼制你的发展,已经来不及了。
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忍痛割爱的就得忍痛割爱,该从长计议的就得从长计议。如果动辄生气、发怒,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那只会导致全盘皆输。
忍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而是谦和、克己、宽宏大度、经得起误会和委屈。它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技巧、一种豁达的美德、一种成熟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