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大教堂: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问题面前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一味退缩,“我不行,我找不到好方法”;另一种人就是迎难而上,坚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后一种人永远不会被问题难倒,他们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生活中,许多平庸者、失败者的悲哀,在于面对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跳不出习惯性的误导,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一条路上前行,这些人一想到改变,同时就会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甚至很棘手的困难。于是,他们继续在老路上走,越走离成功越远了。
其实,问题是打破习惯观念的最好武器,它的无情和冷漠,逼迫着你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去找方法。
一位名人说:“在停止尝试的时候,就是你完全失败的时候。”缺乏勇气、自信的人,常常与平凡、庸碌相伴为邻。而大多数成功者敢想敢为,不甘于在问题、困难面前止步,他们一步步坚定地走着,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1968年春,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浦·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们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也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1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了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妻,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90天时,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本票;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和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卓越者,必是重视找方法之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最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有一千个问题出现,就有一千零一个解决办法。
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善于寻找方法的人。遇到困难,应及时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整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便能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
钢筋脑袋只会有水泥思维
很多人撞了南墙不知回头,其实,此路不通有他路,何必撞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撞?回头还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爬过去,走通这条路。有时,人生需要转个弯,变通思路,就能走通前进的那条路。
拿什么拯救你,我可怜的大脑
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放眼当今,一切无不烙着“变”的印记。高楼在变,市场在变,政策在变,世事在变,甚至人心也在变……
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会出现新的风景、新的精彩,也充斥着新的困惑、新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今天,你“变”了没有?
有人长叹不已,叹人比人,气死人;叹不逢伯乐,壮志难酬;叹机遇奇缺,命运多舛;叹困难似海,问题如山。
有人忧愁不止,愁拼命干,效能低;愁一穷二白,薪低职微;愁人脉贫弱,举步维艰;愁搜心剖胆,无处突破。
古贤曰: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今人说:有思路才有出路;三分苦干,七分巧干;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瞬息万变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头脑要变。
固执、冥顽、呆滞、死板,是我们四处碰壁、受穷受累的病源。大浪淘沙,守着老脑筋、老观念、老思路、老习惯,畏惧于创新,胆怯于冒险,我们便时刻有着退步、落伍、被淘汰的危机。打破思维的栅栏,拥有灵活多变的头脑,我们才能打开广阔的新天地。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保尔·麦克里迪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儿子那时才10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实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限制住了,使我的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臼。我设计的“轻灵信天翁”号飞机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000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我们雄厚。但到头来,他们进展甚微,我们却独占鳌头。
投针的事情使我豁然醒悟: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常规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我很熟悉悬挂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我的“轻灵信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做绳索。我们的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他们的失败正在于懂得的标准技术太多了。
可见,有变通的头脑,就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纵观古今中外,突破思维栅栏的人,都有非凡的表现。
年幼的曹冲在大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想出用石头装船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令人称奇;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让军士撤去城头旗帜,打开大门,用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
在生活中,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在经验行不通时,会多向思维,反其道或侧其道而行。往往经验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被经验所误,跳不出或者不敢跳出思维的栅栏。所以,不要被你的经验、习惯所迷惑,要勇敢地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尝试,总有一个出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察觉,只要你不断创新,打破规则,就能突破生活中的瓶颈!
不懂变通的人,往往因循守旧,他的思维被无意识地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毫无变通的余地。其实,那个把自己的思维困在原地的人,就是自己。挣脱自困的锁链,拓展你的思维,你就张开了飞翔的翅膀,就能脱离困守的原地,飞向成功的天空;你就会超越自己,走出更宽的路。
不撞南墙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
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
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把一只蝴蝶困在一个房间里,它会拼命地飞向玻璃窗,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在上面挣扎好久。恢复神志后,它会在房间里绕上一圈,然后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边看起来没有这边亮,所以蝴蝶根本就不会朝门那儿飞。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它们对于光明的执著可以说成偏执,为了光明甚至可以“飞蛾扑火”,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光明。而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蝴蝶的时候,可以感悟这样一个哲理: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使我们如愿以偿;相反,盲目执著则会让我们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