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是东晋的丞相、政治家,他性格沉静,临危不慌乱,得意不忘形,具有温雅儒将风度,人喻之为诸葛孔明。东晋皇权日益衰落,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出于天下的召唤,在东山隐居多年的谢安出山,时年40岁。
谢安出山时被恒温任命为司马,他对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谢安的弟弟谢万也很有才气,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气度却不如谢安,擅长自我炫耀,时常对将士们摆出一副名士派头,而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这种做法非常忧虑,经常劝诫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得意忘形,怎么能够成事呢?”
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先是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数月后,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面对这样的“连跳”,很多人会激动得合不拢嘴、睡不着觉,但谢安没有得意,没有被大权在握的喜悦冲昏头脑,取司马而代之或是另立傀儡皇帝以挟之,而是以大局为重,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此后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
谢安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他指挥的淝水之战留下很多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线酣战之时,谢安正与一个朋友在家中下棋。淝水捷报传来,谢安略看一眼,便放置一边,继续与朋友下棋。棋局结束,朋友问及,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破大贼。”
越是肤浅的人,越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越是深厚的人,越诚信笃形、保持低调。从谢安连升三级、大战告捷却丝毫没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谢安之所以美誉为“定力天下第一,所以能成天下第一之功”的奥秘所在。
记住,得意只是生活的点缀,却不是生活的常态。人可以“得志”,但切莫“得意”。冷静地看待自己,淡然地看待成功,这是一种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也是能够保护自己、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秘诀。
慧心物语
当手捧花环、万人簇拥时,做到矜持低调、不事张扬,得志而不得意,冷静地看待自己,淡然地看待成功,这是一种难得的气度。如此,成功便是恒久和坚实的,这也是支持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大力量。
004 失意时不要过悲,走出阴霾见光明
上帝是公平公正的,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或失败,这是在所难免的。不可否认,失意会使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烦躁、懊悔等情绪,但是我们切莫因失意忘形。
所谓“失意忘形”,是与“得意忘形”相对应的。“失意忘形”是一种自轻自贱,也可以说是自暴自弃的行为。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不能自拔,结果使自己更加悲观、消沉,甚至堕落,陷入了抱怨和诅咒命运的怪圈中,自卑自怜地度过一生,毫无作为。
王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海龟”,他在美国某知名大学修了工程管理课程,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可谓才华出众。他毕业回国后,几乎周围所有人都看好他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在求职过程中,王宏希望自己能够坐上经理类的职位,但是一直未能如愿,他只好勉强在一家化工企业做人力资源主管。王宏觉得待遇太差,内心感到莫大失落,错误地认为组织上对他不信任,甚至有负于他。于是,他工作时不是无精打采,就是心不在焉,或者经常拿着电话说个没完。
这种不敬业的态度严重地影响到了王宏的工作质量,所以厂长始终没有提拔他。而王宏因得不到嘉奖和升迁,便变本加厉地不敬业,郁闷之余竟然开始收受个别员工贿赂谎报绩效,结果被发现后惨遭开除。
本事例中,王宏的经历不正是失意忘形、致使灾祸的典型案例吗?的确,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心态难以平衡,如此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失意忘形。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而言,还是对一个单位或社会而言,失意忘形的危害往往大于得意忘形。
一个成功的拳击运动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比赛的时候,当你的左眼被打伤时,右眼还得睁得大大的,才能够看清敌人,也才能够有机会还手。如果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命都难保!”拳击是这样,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即使遭遇了再不顺心的事情,陷入了再糟糕的困境,我们也不应该自怨自艾、悲观失望,而是要充满希望地睁大眼睛,想着如何将自己从眼前的不幸中解脱出来。
失意不能失志,失意不是失败,它是成功的基础,是一个思考反省的过程,为成功打下了地基。身在严酷的境遇之中,不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善于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命运作斗争,最终我们就有机会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丰盈。
“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两个美国记者有一段精彩的对话:甲问:“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
乙答:“会的,一定能!”
甲又问:“你为什么那么肯定?”
乙反问:“你看到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了吗?”
甲说:“一瓶鲜花!”
“任何一个民族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还没忘记鲜花,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的?他们一定能够很快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乙说道。
这段经典的对话流传了很久。的确,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一瓶鲜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彰显出一个国家的内心强大。也正因为此,“二战”后废墟般的德国建设成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科技强国之一。
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聪明的人知道一味地沉浸于消极情绪中是有害的,他们知道生活的重点是什么,他们会对自己的失意坦然一笑,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这样的人才会远离生活的烦恼,得到命运的垂青。
苏轼,一个北宋的大文豪,才智超群,学富五车,按理说他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只可惜事实恰恰相反。苏轼的一生多舛不济,他一再被政敌排挤,几次被贬谪,还差点儿走上断头台。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豪放豁达的性格将失意洗涤,尽量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首先,苏轼开始潜心研究文学,习字作文,留下“石穿空,惊涛岸……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魄力之雄伟,一腔赤心报、壮志难酬的感慨昭然若揭。《赤壁赋》是苏轼创作上的高峰,这是一篇充满人生得失哲理的千古美文,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后来,苏轼爱上了烹饪这一行,且屡屡创新,花样百出。仅在流放黄州、惠州期间,他就开发出了二十多道菜肴,苏式炖肉、煮鱼等一直食用到今日,广受好评;在惠州流放期间,他还研制出一种好酒,取名为“真一酒”。
此外,苏轼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不过在流放期间“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窘境下,他却能放下身段,务农自娱。比如,在黄州流放时期,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率领一家老小清除断壁残垣、焚烧杂草、开荒播种、喂养家禽,实现了丰衣足食。
苏轼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但是这些人生的失意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从哀伤中振奋起来,成为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千古大文豪、大美食家、大生活家。是什么力量使他失意又自强不息呢?就心理学而言,这皆因为他能以一颗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他备受后人推崇也正是因为这种旷世情怀。
同时,苏轼的做法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逢逆境,不要气馁和自我放弃,寄情于所好,发展专长,积极营造快乐的生活,终臻人生的化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词句无不蕴蓄着苏轼在失意之时的生活态度。
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本书中,美国作者兼学者葛尼斯有一段话很有意义:“我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我永远记得,即使在那样暗无天日的悲惨情况下,有人仍是沿着牢房安慰他人,或是拿出仅剩的面包分给同伴。也许这些人只是少数,但他们证实了一件事:外在环境或许会剥夺人的一切,但夺不走他最后的自由,那就是在恶劣的情况下,他仍有自由选择自己的处世态度及方式。”
只有非常的境遇才可以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格,只有在失意之时方才可显示出非常的气节。
俄国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在世不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是啊!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谁没有失意的时候呢?重要的是,失意的过程往往是获得真知的过程,如果我们从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今后再走相同的或相似的弯路,那么我们已实实在在地踏上了成功的路。
如何选择完全在于你的心态,在于你的心胸宽广与否。
慧心物语
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既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大度,更是一种充满哲理的做人境界。愿你能正确地看待失意,即便处于极度失意之时,也能守住做人和道德的底线。
005 忍得了一时之屈,方能成就一世之荣人生之路必然有风起浪涌时,如果迎面与之搏击,很可能会撞到头破血流,船毁人亡,难有东山再起之日。此时,何不灵活一下,能站起来就站起来,站不起来就见机“屈”一下,哪怕舍万乘之尊,以等待适宜的时机。
历史上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例如,张公艺九世同居,只以忍为题目;张良忍辱下桥取履,终为帝王之师;韩信忍胯下之辱,统率百万大军,终于拜将封王;刘备隐忍苟活、寄人篱下,终成帝王大业;司马懿忍辱负重,终挫诸葛亮之计谋。
有个成语叫“忍辱负重”,不忍辱又怎能负重?是的,聪明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与失,不会为暂时的屈辱或荣耀而动容,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以后的发展和最终的胜利,为此他们能在对自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
其中,历史上忍辱最艰难,也最成功的要属周文王姬昌了。
商朝末年,商纣王对内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对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国势日渐衰微。而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结果被殷纣王怀疑不忠而被囚于羑里城(今河南安阳),而且一关就是七年。
姬昌入狱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他深知自己处境险恶,到处都是纣王的眼线,所以言行举止十分谨慎,饭不多吃一口,话不多说一句,白天做苦役,晚上睡地窖。有人与之交谈时,他必先拜谢纣王的不杀之恩,表现得十分虔诚,但是,纣王却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最狠毒的就是将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残忍杀害,烹成肉羹,派人送给姬昌食用,以检验姬昌算卦是不是准确。
姬昌看到肉汤,知道这是爱子的血肉,也很清楚这是纣王来试探他。如果不吃,纣王必定会猜疑,立即加害于己,于是他强忍悲痛,若无其事地把肉汤喝了。纣王听了汇报,自鸣得意地对手下人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汤都不知道!”从此,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就这样,姬昌在被囚期间潜心研究、发奋治学,最终完成了六经之首,又影响深远的《周易》。除此之外,他也完成了举兵伐商的伟大构想。后来,回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他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带领儿子姬发(即周武王)与纣王对抗,终使纣王大败无路,纵火自焚,进而建立了大周朝。
七年之役,喝子之汤、食子之肉,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啊?只能说姬昌能够“忍难忍处”,胸藏智识、腹隐韬略,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试想,如果周文王姬昌不能舍弃尊位,忍受商纣王的欺辱和折磨,当时一气之下宁折不弯地反抗商纣王、拒食其子肉羹,恐怕性命是难保的,哪里还有被放回领地的机会,更别说施展自己的满腹韬略,又怎会有后来建立大周的伟业呢?“小不忍则乱大谋”,古有名言,所以也只能忍。
当然,能伸也能屈,舍万乘之尊,这需要大见识、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那些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的人稍有不顺便不满于心,进而抢天呼地,只能沦为世人的笑柄,成为我们引以为戒的对象。
甲乙两位高等学府的高才生,毕业后同时被一家著名的500强之一的公司聘用。由于两人缺乏实践经验,被安排到车间搞统计,天天和报表打交道,所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乙抱怨工作太累、工资太低,一段时间后拂袖而去,跳槽到别的单位。而甲却坚持留了下来,并踏踏实实地工作。
十年后的一天,甲在人才招聘市场意外地巧遇了乙,此时甲已是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年薪翻了好几倍;而乙连跳十多次槽也未被重用,十年内没有干出任何业绩,还在和十年前一样苦苦寻找工作。
乙非常不理解地问甲:“我们在同一个起点出发,为什么成就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