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1年,佛教领袖慧远建立东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慧远在庐山活动了36年,创建净土法门,使庐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公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到宋代,庐山有寺庙多达361座。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庐山建堂传教。经过1600年的发展,庐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
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沿江北路与叠山路口的南边,这里也是赣江与抚河的汇合处。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四大名楼。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婴兴建了这座楼。李元婴一日带着随从到赣江边欣赏风景。幕僚中马上有人建议在临江的冈峦上建一座阁楼。“既可揽山川之秀,又可极歌舞之乐”。李元婴认为这主意不错,于是不久一座雄伟的高楼在临江的丘冈上落成了。
那一年的9月9日,洪都府的阎都督邀请当地名人雅士想请他们为滕王阁写个序。而实际上阎都督早就安排自己的女婿在这之前写好了一份序,想借此机会宣扬宣扬。被请之人都明白这一切,所以都不敢轻易接受写序的任务。
恰好王勃被贬路过此地,知道请人写序的事情后也赶来了。但他不知道内幕,当请他写的时候,他并没有推辞,提笔就书。阎都督心中当然不快,借故退到了后室。让小吏把王勃写的内容一句句报给他听。开始的时候阎都督觉得王勃所写也很平常,但到后来就不做声了,等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拍案而起,大称王勃是天才,并更换了衣服走出来拉着王勃的手与他一起喝酒。
滕王阁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9层,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颇为雄伟。
仙女湖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新余市,面积179平方千米,其中湖面50平方千米,分为舞龙湖、状元峡、钤阳湖三个景区。
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撰《搜神记》卷14第354条《毛衣女》
中记载:“豫章(按今南昌)新喻(按今新余)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娶以为妇,生三女……”民间文学家认为这是见诸文学关于“仙女下凡”的最早记载。
仙女湖山岛湖汊众多,空间开合有致,尺度宜人,山水缠绵相依,生态植被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湖面波光泛彩,四周群山拱卫,山水缠绵相依。湖水水色独特、水态多变、景幻无穷。湖中百余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星罗棋布,犹如颗颗水上碧螺。湖周茂林修竹、苍松翠柏、响泉流瀑、茅舍村寨、飞禽走兽,天然成趣。仙女湖辽阔的清波碧浪,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舞龙湖景区位于东部,港湾纵横,岛屿闪烁,青山滴翠。每当春季来临,数以万计的翩翩白鹭憩息嬉戏在这水岛山林之间,堪称江南奇观。
状元峡景区在中部,水流湍急,蜿蜒如带,斗折蛇行,可谓“两岸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人称“小三峡”。
钤阳湖景区在西部,平湖无垠,烟波浩渺,渔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龙王岛是一个孤岛,在舞龙湖景区,海拔190米,因山顶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龙王庙而得名。沿着2500余级石阶拾级而上,攀到山顶的邃怀亭,极目四望,只见山峦重叠、山水缠绵、烟波浩渺。
洪阳古洞是一座喀斯特溶洞。蜿蜒的洞体全长450米,洞室总面积8500平方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扑朔迷离,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冬暖夏凉,气温宜人。
黛山秀水之间,名胜古迹荟萃。有江西第一状元唐代文学家卢肇的读书台和他题名作序的阅城君庙(又名昌山庙);有明朝权相严嵩幼年读书遇狐仙时的洪阳古洞(也名严嵩洞)和他捐资修建的万年桥及其着书立说的钤山堂;有明朝大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科学巨着《天工开物》的所在地——分宜古县城;有宋朝修建的赣西名刹——龙王庙。另外,还有严嵩故里、东汉古陶窑、钤岗八景、北山庙、肖公庙、太子庙等遗址,有毛泽东、彭德怀、王首道、王震、萧克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遗址。
此处,毛衣女雕塑、会仙台、闻仙塔、蛇岛、猴岛及各式亭、台、楼、阁、廊、庙等20多个景点,仙女湖也成为山林观光、洞穴探奇、古建筑鉴赏、古遗址揭秘的游览胜地。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千米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千米。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不断雕琢,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着书立说,使这里成为中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这里称为“第十六洞天”。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的赞美诗文不下2000篇,题镌摩崖石刻有400多处,这些丰富的人文史迹,也为名山增添风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远古时候,武夷山没有名字。相传古时,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当时,洪水成灾,百姓久无宁日。老人就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到了白眉白须的时候,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开山治水,造福村民。兄弟俩终不忘父训,把这一带装点成人间仙境,村民过上了鸡犬相闻、五谷丰登的日子。彭武、彭夷去世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居所,称之为“武夷山”。
另一种说法是:当地聚居着闽越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叫武夷君,故作为古越人栖息之地而得名。
鼓浪屿-万石山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岛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总面积230多平方千米。
相传远古的时候,这里是白鹭栖息的地方,因此厦门别称鹭岛。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师岛上,设厦门为“思明州”。
鼓浪屿是厦门市南部一小岛,享有“海上花园”之称。岛上冈峦起伏,露天岩多呈球块状,日光岩、英雄山等巨石堆垒,势如涌出。景区内四季花开,林木苍翠,花草斑斓,建筑多依山而筑,在繁茂的林木中掩映着一幢幢色彩艳丽、造型美观的别墅洋楼,环境幽雅,景色十分优美。鼓浪屿是有名的钢琴城。
该岛历史上建筑以小别墅建筑为主,禁止机动车上岛,成为一处宁静的风景区。
岛上的日光岩、延平公园、菽庄公园、浴场连在一起。菽庄外的港仔后海滩,沙平浪静,是一处理想的海滨浴场。
日光岩高90米,是岛上最高峰,每当旭日初升,阳光可正射到山岩和寺宇内,故得此名。登临日光岩顶峰,俯瞰四周岛海江城自然风光。寺后怪石嵯峨,石壁上有“天风海涛”“鼓浪洞天”等题刻。山麓有日光寺。
日光岩下建有郑成功纪念馆。明末清初,郑成功曾以厦门为基地,一举收复台湾。当年郑成功训练水师的遗址尚存。
菽庄在鼓浪屿日光岩南,以其“藏海补山”的特征、跨海四十四桥和叠石奇观,成为着名的海滨花园,一向有不游菽庄不算到厦门之说。菽庄原为私人花园,建国后园主把它献给国家。菽庄分藏海园和补山园两部分。两园各分5景。前5景是: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后5景是: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另外,还有熙春亭、茆亭、伞亭等。进园门为一小庭院,右首为眉寿堂,辟为茶室。从眉寿堂出,或者过左首圆门,即是辽阔大海。所谓“藏海”之意在此。穿花廊到壬秋阁和真率亭。四十四桥从真率亭畔入海。桥长100余米,在碧波滚滚的海上犹如一道美丽的长虹。桥上有亭数座,桥头前方有二巨石立于海上,上有“海阔天空”“枕流”刻记。补山园中主要名胜为“十二洞天”,俗称“猴洞”,是一座人工砌筑的假山。山中有12座人工洞室。洞间有盘旋曲折的小径。
万石岩在厦门市东郊狮山。这里巨大的孤石散布万千,奇岩怪石构成独特地质景观,万石禅寺坐落在万石丛中。岩巅有“万笏朝天”石刻。这是国内花岗岩石蛋分布集中、修整最别致的一个丘陵花园,庙宇风光配以后山摩崖石刻和花岗岩风化垒石(石蛋风光),称为花岗岩公园。
自万石岩水库右侧登山,有醉仙岩。岩下曾有泉源,称“醴泉”。再上到天界寺、长啸洞。长啸洞两头贯通,风吹时如同虎啸,天界寺后峰危崖耸立,上镌“天界”二字。
狮山主峰称太平岩。太平岩前悬崖夹道,景色奇绝。其中“太平石笑”石景为四石相叠,上两石一端张开,宛如开口在笑。明题咏:“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饮露千年饱,餐风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兵征。”相传,“石笑”前为郑成功读书处,附近有太平岩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市南的五老峰下,因寺在普陀山之南,又供奉观世音菩萨,故名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于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寺内包括天王殿、大雄殿、大悲殿、藏经阁、钟鼓楼等建筑,均为近代重修,翘角飞檐,富丽堂皇,营造精致,为闽南佛地之一。寺附近有很多石刻题记。其中,寺后山石上镌刻的特大“佛”字,特别醒目。
南普陀寺在近代中国佛教界有颇大影响。许多华侨归来,总要到南普陀一游。另外,南普陀寺中的素斋,风味独特。
万石植物园即厦门园林植物园,广种松杉、棕榈、茶花、杜鹃、玫瑰等园林植物,有热带、亚热带观赏树木4000余种,并建有温室、亭榭等建筑,山光水色,引人入胜。
虎溪岩有虎岩、波月洞、一线天、白鹿洞等名胜,以自然风光取胜,配以佛殿和泥塑猛虎。
太姥山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南部,面积约60平方千米。
太姥山旧名才山、太母山,相传尧时有老母种兰山中,晚逢道士点化成仙,故名太母。汉武帝封太母山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命东方朔授天下第一山,改母为姥成今名。
太姥山高约1000米,屹立东海之滨,裸露的花岗岩形成峡谷、峭壁、深渊等多种景观,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特别是具有各种民间传说的造型景石360余处,着名的有二佛谈经、仙人锯板、云标石、一片瓦、七星洞、一线天等风景,珍珠泉、七龙泉、九曲泉、兰溪、九鲤溪及溪口、龙庭、赤鲤三大瀑布等泉、溪、瀑布也富有特色。太姥山峰险、石奇、洞异、云浓称为四绝,素有“海山仙都”之称。
太姥山人文景观丰富,有朱熹隐居处、郑樵讲学处、明抗倭古战场及历代摩崖石刻数十处,还有国兴寺、白云寺等规模较大的寺庙。
太姥山峰峦交错,峡谷渊深,陡壁如削,享有“云横断壁千层险”之誉。
迎仙峰、象鼻峰、莲花峰等山,峰峰险峻,各具神姿。峰谷之间,飞瀑凌空,瀑布或如彩虹夕照,或如白练悬珠,下面溪水澄碧,卵石游鱼历历可数。
太姥山奇石众多,如同神力雕琢的千百个雕塑群,蔚为奇观,古人赞道:
“太姥无俗石,个个是神工。”其中“夫妻岩”如夫妻相偎,喁喁低诉;“金龟爬壁”是一巨龟附壁奋力上攀,岩石上还留下它道道爪痕;“沙弥拜月”恰似一小和尚对月顶礼;“九鲤朝天”恰似云海之中巨鲤在海浪里翻腾嬉戏。
太姥山岩洞多为巨石叠成,深幽曲折。“通海洞”可通海面;“通天洞”直达峰顶;“滴水洞”终年滴水;“神仙洞”神奇难测。有的洞可观日,有的洞可望海。“一线天”洞长60米,高37米,路陡且狭,仅容一人。“七星洞”人入洞中,7枚巨石悬于头顶,宛若空中之星。
白云寺位于太姥山巅,创建于唐代,是太姥山主要寺庙,明清两代曾被授权管辖全山寺庙。它是佛教临济宗太姥山派的祖庭。主要建筑太姥阁在太姥山绝顶摩霄峰上,中为护法太姥殿,两庑为僧舍,雄伟壮观,是太姥山标志性建筑,1996年重新翻建。
一片瓦是太姥山的着名景点。它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块,滚落在两根花岗岩柱之间,天然构成了一间高4~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屋,顶上的一整块石块像一片瓦一样覆盖其上,居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山上的僧人借此建了寺庙,称为“太姥山福如洞”。
摩霄峰高耸云端,巍峨秀拔,为太姥山主峰,是观海上日出的好地方,日出时只见“日光红涌海潮门”,色彩极为壮观。
国兴寺创建于唐代,是太姥山中规模较大的名寺,至今尚存唐代石塔、石柱和碑刻,其宏大的规模可从残存的7根大石柱上窥见一斑。这样的石柱原有360根。这座名寺前有两棵千年铁树,这两棵铁树原生长在太姥山下的秦屿古镇,后移植上山,栽种在国兴寺前。
玉湖庵相传为宋代朱熹草堂遗址,并传说朱熹曾在璇矶洞(今观音洞)内疏注《中庸》。附近多宋、元、明摩崖石刻。
路南石林
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126千米,是由形态各异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组成的风景区。
在石林还流传着一些美妙、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东山上住着一个老神仙,他有神鞭,可以驱赶怪石。人们为了解除这重重的困难,就去烧香祈求老神仙的帮助,但是没良心的老神仙却不肯帮忙。老神仙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七姑娘,知道了这件事。
有一天,老神仙带着众姐妹去远方做客,七姑娘借故留在家中。等老神仙走了,七姑娘立刻打开神仙宝库,取出了驱石神鞭,每人借一条,她对大家说:
“你们今晚就动手,快把这片怪石撵到宜良,让南盘江水冲走。”
天黑后,人们就纷纷挥动神鞭,从四面八方驱赶起石头来。人们把石头往南方赶去。不料刚进了路南地界,已是半夜时分,有些顽固的石头不肯快走,拖拖拉拉的。因此,越赶越散,石头队伍越拉越长。
东至天生关,南至爱衰衣山,西到雨龙坝,北至和摩站。遍山四野,就好像一群没有头领的山羊。有的独自奔跑,有的结伙拉伴,分成了大大小小的石族部落,走到五棵树,口渴了,看见有一湖水,就争先恐后地喝水。这时,天亮了,石头见了太阳,就再也不走了。原来这神鞭一见太阳也就不灵了。人们只好收起神鞭,就地等待,心想到了晚上天一黑,再继续将这些怪石赶向南盘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