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价格的波动比债券要剧烈得多,其价格对各种“消息”极度敏感。不仅公司的经营状况直接引起股价的波动,而且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供求状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甚至一些“小道消息”也能引发股市的大起大落。
这种特点对投机者有极大的吸引力,股票炒作的风险极大,股市也成为“冒险者的天堂”。
19世纪,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滑铁卢战役不仅改变英法的政治格局,在英国的投资市场上也造就了两位富豪,其中一位是英国商人罗思财。
罗思财很有投机天分,在滑铁卢大战开始之前,他便安排手下在战场附近收集信息。英军获胜后,他的手下迅速将消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在伦敦的罗思财。罗思财立刻大量买进英国股市的股票,不久,股市暴涨,罗思财发了一笔横财。
罗思财成功的关键,是在信息传递不畅的时代获取信息能够快人一步。但是在当代通信技术发达,即时信息瞬间传遍全球的条件下于罗思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不过,罗思财当时获得的并非是什么“内幕消息”,而是公开的信息。因为对经济市场的把握,在分析了这些公开信息后,罗思财敢于冒险,才能获得巨大收益。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高风险可以说是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曾在20世纪80年代也在股票市场上拼搏过。格林斯潘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给人提供股票投资的建议以及代理股票买卖。结果,在他的指导下,多数客户被套牢,大家都输得灰头土脸,格林斯潘的收入连租金、水电、办公费都不够支付。
在赔了几百万美元后,格林斯潘从此专心做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趋势的研究工作,不再踏足股票市场。在其就任美联储主席后,需要避免利益冲突,就更不会进入股票市场。不过,由于他调控宏观经济的出色能力,他在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力非比寻常。
和股票相比,债券要稳定得多。尤其是在股市、偏股基金一路走低的时候,在风险资产组合中加入债券,能使收益相对增高,风险相对降低。
个人投资债券,可以直接投资,包括国债、公司债,投资者直接购买发行的债券,自行流通交易或到期兑付利息。国债是投资者较为熟悉的债券,它风险小,收益稳定,较适合保守投资者。
债券的风险小,但并不意味着其收益会低。前面提到的滑铁卢战役在英国的投资市场上产生了两个富豪,除了罗思财外,另一个是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没有选择股票,而是投资了国债。
在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前几天,英国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发行了一笔巨额债券。数额之大,超过了当时英国经济总量的10%。当时的拿破仑屡战屡胜,罕有敌手,人们普遍认为英国会战败。因此债券虽然以低于面值13%的价格发行,但认购并不踊跃。
李嘉图在研究了英法双方的对阵形势后,作出了英国获胜的大胆判断。于是,他倾尽所有购入便宜的政府债券。英国最终获胜,这批国债的面值立刻飙升,李嘉图获利近百万英镑。
有趣的是,李嘉图事前曾将购买债券的事告诉了好友马尔萨斯。这位曾写下《人口论》的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在李嘉图的鼓动下也买了5000英镑的债券。不过,马尔萨斯始终担心英国会战败,自己会血本无归。在买下债券后的第二天,马尔萨斯就匆匆把持有的债券低价处理掉了,最后只能看着到手的财富落入别人的腰包。
其实,作为投资的不同手段,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总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进行哪种投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如果资金充足,追求财富的迅速积累,可以选择股票;如果追求稳定,不急于积累大量财富,只要有赢利即可,那就应该选择债券。
在告诉孩子怎么花钱的同时告诉他该怎么挣钱
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总裁杰克·菲利斯,14岁时便开始到父母开设的加油站帮忙。当时年幼贪玩的菲利斯一心想学修车,在他看来,拆拆卸卸的活儿才有意思。不过,菲利斯的父亲却拒绝了儿子修车的要求,而是安排菲利斯在油站负责接待顾客。菲利斯父亲的理由是:“汽车的车型会不断变化,但人是不会变的。要想学会与车打交道,首先要学会与人打交道。”
于是,在加油站里,年轻的菲利斯身兼数职。他既要负责检查汽车的油门、油箱等问题,有时还连带擦拭挡风玻璃与车灯。这个小小的加油站,也因为这个机灵、快乐的孩子而增加了许多回头客。
菲利斯在接待顾客中,懂得了挣钱的难处。菲利斯的父亲在发给儿子工资的时候,还给了他四个储蓄罐。父亲手把手地开始教菲利斯如何理财:菲利斯工资里10%的钱放进编号A的罐子里,这里面的钱用来捐给慈善事业;20%的钱放进B罐里,作为交给父母的食宿费;20%放进了C罐里,作为成长基金;20%放进D罐里,作为资本积累;最后剩余的30%才由菲利斯自由支配。
几年后,菲利斯正是利用C罐里的成长基金供自己读完了大学。
菲利斯从小养成的理财习惯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一切,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国外很多家长会鼓励孩子从小学会自己挣钱、自己理财,这也促使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自立。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的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不懂得理财。
出生于1984年的李峰,是一个典型的80后。大学毕业后,李峰进了一家民企工作,月工资3000元。由于工作地点就在李峰的老家,所以他吃住全部跟着父母,即使这样,李峰每月仍会向父母伸手要上千元的零花钱来还信用卡的欠账。
李峰喜欢名牌衣服,花钱大手大脚。除了置装,他每月还要花上近千元用于请客、泡吧等娱乐活动。对于自己的未来和父母的生活,李峰的态度很明确:年轻不想那么多。而对此,李峰的父母也是听之任之。
我们在责怪李峰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样“啃老族”的出现实际上与父母教育中理财教育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不愿意跟孩子提钱,好像一提到钱,就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会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父母总认为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会明白,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富裕之家在三代后往往会逐渐走向败落。原因何在呢?因为前辈家长没有教给继承者正确的理财观念。一个不会花钱也不会挣钱的人只能坐吃山空。因此,作为父母有责任教会孩子怎么花钱、怎么挣钱。
父母往往因为担心孩子乱花钱,就不给孩子掌控钱的机会。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没有理财的实际经验,只能养成花钱就伸手、有钱就花光的习惯。
因此,父母应当给孩子一些实际锻炼的机会。例如,一次性给孩子一定额度的零花钱,规定一定的期限,让他们自己掌控这笔钱的花销。孩子在这样的锻炼中,会逐渐地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孩子量入为出的理财意识,他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便会考虑到未来的花销和长期的规划。好的理财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像菲利斯那样终身受益,不会出现李峰那样的消费无节制,到头来“啃老”的现象。
在告诉孩子如何花钱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如何挣钱。所谓开源节流,节流重要,开源的意义更大。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取收入,亲身体验财富的来之不易,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陈先生的儿子刚上初中,已经开始喜欢和班里的同学攀比消费,买衣服必须是名牌。为了让儿子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陈先生和儿子签订了一份劳动协议:做家务挣零花钱。内容是每个周末为家里打扫卫生,一个小时陈先生会支付给儿子10元钱。
于是,每到周日,陈先生的儿子会早起花两个小时打扫房间。干得出色的话,陈先生还会奖励儿子,多付半小时的工资给他。一个月下来,陈先生的儿子挣到了90元钱。更让陈先生欣慰的是,儿子从劳动中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一次,陈先生一家去逛商场,儿子在看到一件新衣服时,居然大发感慨:“这件衣服需要我打扫3个月的房子,我觉得还是穿原来的衣服好。”
陈先生的方法非常有效,通过劳动挣钱,儿子真正体味到了付出与回报的意义。
除了教会孩子合理花钱、有效挣钱外,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普及的金融知识,让他们从小接触到金融与投资。
很多父母会为孩子开户投资基金,甚至购买股票,但是并没有让孩子真正参与进来。其实,父母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一些类似“大富翁”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投资的兴趣和原始印象。然后,再慢慢交给孩子简单的投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会懂得简单的经济知识,理财的思想也就建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