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名画的策略
一位印度人拿了三幅名画,这三幅画均出自名画家之手。恰好被一位美国画商看中,这位美国人自以为很聪明,他认定:既然这三幅画都是珍品,必有收藏价值,假如买下这三幅画,经过一段时期的收藏肯定会大大的涨价,那时自己一定会发一笔大财。他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三幅画。
于是,他问那位印度人:“先生,你带来的画不错,如果我要买的话,你看要多少钱一幅?”
“你是三幅都买呢,还是只买一幅?”印度人反问道。
“三幅都买怎么讲?只买一幅又怎么讲?”美国人开始算计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和印度人敲定一幅画的价格,然后,再和盘托出,把其他两幅一同买下,肯定能沾着点儿便宜,多买少算嘛!
印度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表情上略显难色。美国人却沉不住气了,他说:“那么,你开个价,一幅要多少钱?”
这位印度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商业精,他知道自己画的价值,而且他还了解到,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他要是看上,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肯出高价买下。并且他从美国人的眼神中看出,这个美国人已经看上了自己的画,心中就有底儿了。
印度人于是装做漫不经心的样子回答说:“先生,如果你真心诚意地买,我看你每幅给250美元吧!这够便宜的!”
美国画商并非商场上的庸手,他抓住多买少算的砝码,一美元也不想多出。于是,两个人讨价还价,谈判一下陷入了僵局。
那位印度人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装做大怒的样子,起身离开了谈判桌,拿起一幅画就往外走,到了外面二话不说就把画烧了。美国人很是吃惊,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对于烧掉的一幅画又惋惜又心痛。于是小心翼翼地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想不到烧掉一幅画后的印度人要价的口气更是强硬,两幅画少了750美元不卖。
美国画商觉得太亏了,少了一幅画,还要750美元。于是,强忍着怨气还是拒绝,只是要求少一点价钱。
想不到,那位印度人不理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拿出一幅画烧了。这回,美国画商可真是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烧掉,因为自己太爱这幅画了。接着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
想不到印度人张口还是750美元。这一回画商有点儿急了,问:“三幅画与一幅画怎么能一样价钱呢?你这不是存心戏弄人吗?”这位印度人回答:“这三幅画出自于知名画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值小点儿。如今,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绝宝,它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因此,现在我告诉你,这幅画750美元不卖,如果你想买,最低得出价1000美元。”
听完后,美国画商一脸的苦相,没办法,最后以1000美元成交。
财商启悟:人常说:“物以稀为贵。”懂得制造紧缺的氛围和局面,是赚取财富的一个有效方法。故事中一幅画卖出的最后价钱,高于开始时三幅画的总和,这是经济学中“一大于三”原理的妙用之例。
惜售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子,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子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的是,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孤儿院后,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上,竟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昨天又涨了十倍,但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如实报告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定价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是稀世珍宝。你不就像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其实,世界上每个人都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决定高低贵贱的价值。你给自己定位越高,你的价值可能就越昂贵。
同样的东西,若越是惜重,便会越有意义。
一位初学有成的画家带着自己的作品,在朋友的帮助下,靠七拼八凑拉赞助的款子到北京办起了个人画展。
画展开幕的第三天,一位颇具学者风度的中年人来看画展。这个人似乎是个行家,从头至尾地看着一幅幅画,这必然引起画家的注意。这位中年人用了半天时间才看完了画家的60多幅画。然后,他找到画家问:“你的这些画出售吗?”
画家以为自己听错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习作在北京会有人买。待中年人再说一遍时,他忙不迭地说:“卖、卖、卖!”
来人称自己姓张,在出版社做美术编辑,自己不买画,但可以给画家找到买主,他的条件是自己要收取10%中介费。
画家心想,只要能卖个大价钱,10%算得了什么。
张编辑走了,画家也冷静下来,觉得他说的也不过是闲话。
结果,就在画展的最后一天,张编辑真的带了一个买主过来。来人左看右选,最后挑中了其中的12幅,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终以150美元一张的价格成交。
画家乐滋滋地数了180美元给张编辑,还说了许多感谢的话。他为张编辑给自己带来的意外收获所陶醉。
画家回到家还在为自己的第一次画展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两个月后的一天,他无意间打开一张报纸,看到了一则报道,不由得让他大跌眼镜。报道说了一件事情,正是他自己的作品在巴黎的一个画展上展出,这个画展的主题叫“抄袭的杰作”。
原来,画家的作品正是模仿乔治·修拉的杰作。在巴黎的画展上,画家的作品被卖到每幅一万美金以上。因为那年正是修拉大师逝世一百周年。这个因为名不见经传而不自信的画家更不知道,张编辑因为一双慧眼,已经从港商那里得到了高于他全部画价的报酬。
财商启悟:抛开这两则故事中关于人生的大道理不谈,只要理解“惜售”二宇,就可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奇货可居”,不是因为货“奇”才“居”,而是因为“居”了,才是奇货。
一加一大于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
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手看一看。”
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不过,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并不是他的铜器,而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年,美国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由于美国政府出价太低,有好几个月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立即乘飞机赶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他喜出望外,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揽了下来。
许多人为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就要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笑话的时候,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使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
财商启悟:在商业化社会里,是没有等式可言的。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因点钞票而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你认为一加一永远等于二,他认为一加一应该大于二。
污点松下公司是世界上有名的电器公司,员工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这年,松下公司要招聘一名高级女职员,一时应聘者如云。经过一番激烈的比拼,安娜、杨子、鲍波三人脱颖而出,成为进入最后阶段的候选人。三个人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是各有千秋的美女,条件不相上下,竞争到了白热化状态。她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做着准备,力争使自己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这天早上8点,三人准时来到公司人事部。人事部长给她们每人发了一套白色制服和一个精致的黑色公文包,说:“三位小姐,请你们换上公司的制服,带上公文包,到总经理室参加面试。这是你们最后一轮考试,考试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你们的去留。”三个美女脱下精心搭配的外衣,穿上那套米白色的制服。人事部长又说:“我要提醒你们的是,第一,总经理是个非常注重仪表的先生,而你们所穿的制服上都有一小块黑色的污点。毫无疑问,当你们出现在总经理面前时,必须是一个着装整洁的人,怎样对付那个小污点,就是你们的考题;第二,总经理接见你们的时间是8点15分,也就是说,10分钟以后,你们必须准时赶到总经理室,总经理是不会聘用一个不守时的职员的。好了,考试开始了。”
三个人立即行动起来。
安娜用手反复去揩那块污点,反而把污点越弄越大,白色制服最终被弄得惨不忍睹。安娜紧张起来,红着脸央求人事部长能否给她再换一套制服。没想到,人事部长抱歉地说:“绝对不可以,而且,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到总经理室去面试了。”安娜一下愣住了,当她知道自己已经被取消了竞争资格后,眼泪汪汪地离开了人事部。
与此同时,杨子已经飞奔到洗手间,她拧开水笼头,撩起自来水开始清洗那块污点。很快,污点没有了,可麻烦也来了;制服的前襟处被浸湿了一大片,紧紧贴在身上。于是,杨子快步移到烘干器前,打开烘干器,对着那块浸湿处烘烤着。烤了一会儿,她突然想起约定的时间,抬起手碗看表:坏了,马上就到约定时间了。于是,杨子顾不得把衣服彻底烘干,赶紧往总经理室跑。
赶到总经理室门前,杨子看表,8点15分,还没迟到;更让她感到庆幸的是,白色制服上的湿润处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要不是仔细分辨,根本看不出曾经洗过。但堂堂大公司总经理怎么会仔细分辨一个女孩的衣服呢?除非他是一个色鬼。
杨子正准备敲门进屋,门却开了,鲍波大步走出来。杨子看见,鲍波的白色制服上,那块污迹仍然醒目地躺在那里。杨子的心里踏实了,她自信地走进办公室,得体地道声:“总经理好。”总经理坐在大办公桌后面,微笑地看着杨子白色制服上被湿润的那个部位,好像在“分辨”着什么。杨子有点不自在。这时,总经理说话了:“杨子小姐,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你的白色制服上有块地方被水浸湿了。”杨子点了点头。“是清洗那块污渍所致吗?”总经理问。杨子疑惑地看着总经理,点了点头。总经理看出杨子的疑惑,浅笑一声道:“污点是我抹上去的,也是我出的考题。在这轮考试中,鲍波是胜者,也就是说,公司最终决定录用鲍波。”
杨子感到愕然:“总经理先生,这不公平。据我所知,您是一位见不得污点的先生。但我看见,鲍波的白色制服上,那块污点仍然清晰可见啊!”
“问题的关键是,”总经理说,“杨子小姐,鲍波小姐没有让我发现她制服上的污点。从她走进我的办公室,那只黑色公文包就一直幽雅地横在她的前襟上,她没有让我看见那块污迹。”
杨子说:“总经理先生,我还是不明白,您为什么选择了鲍波而淘汰了我呢?我准时到达您的办公室,也清除了制服上的污点,而鲍波只不过耍了个小聪明,用皮包遮住了污点。应该说,我和鲍波打了个平手。”
“不!”总经理坚定地说,“胜者确实是鲍波,因为她在处理事情时,思路清晰,善于分清主次,善于利用手中现有的条件,她的问题解决得从容而漂亮。而你,虽然也解决了问题,但你却是在手忙脚乱中完成的,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现有的条件。其实,那只公文包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杠杆,而你却将它弃之一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的‘杠杆’忘在洗手间里了吧?”
杨子终于信服地点了点头。总经理又微笑地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鲍波小姐现在会在洗手间里,正清洗她前襟处的污渍呢!”
财商启悟: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并不一定是条直线,而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
借贷1美元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点钱。”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1美元。”
“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
“我只需要1美元。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