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
3.高纬度区域的气候型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着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冻土发育。高纬度气候带可以分为三种气候型:
(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50°N~65°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
(2)极地冰原气候。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
(3)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0~10益。降水量一般在200~300毫米。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我国的气候类型
中国地域广博,并且地形类型多样,南北纬度跨度大,因此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而多变。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陆之间热力差异而造成的季风气候特别显着。中国幅员十分辽阔,南北跨50多个纬度,东西越60多个经度,从赤道带到寒温带,从热带雨林到沙漠景观都有。加之中国地形复杂,高低悬殊: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吐鲁番盆地又深陷海平面以下。因此,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资源优越丰富。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中国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中国的海陆位置比较特殊,因为我国陆地疆域的东面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而中国自身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在大陆和海洋热容量的巨大差异影响下,中国尤其是中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夏季大陆热于海洋,冬季则又冷于海洋。海陆的冷热变化影响了它上空的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气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就越高。所以,冬季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的高气压,东方和南方海洋上形成热性低气压;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陆上形成热性低气压,而海洋上形成冷性高气压。好比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高气压区的空气不断地流向低气压区,这就是中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的主要原因。这种一年中风向发生规律性的季节更替现象,就称为季风。
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着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夏、冬季风各有特点。其中,冬季风主要来自于中高纬度的亚洲内陆腹地,这里的太阳斜射,黑夜漫长,热量收入少而支出多,并且气温寒冷干燥。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引导下就会向南爆发,北风呼啸南下,所到之处气温急剧下降,这就是寒潮。每年冬季中国总有好几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寒潮出现,较弱的寒潮就更多了。在这种频频南下的寒潮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例如,中国黑龙江省呼玛县与英国首都伦敦纬度相近,伦敦1月份平均气温为4益左右,冬草长青,绿水长流,平均气温与中国上海、杭州地区相仿,而呼玛县1月份却冷到零下29益左右,遍地琼装玉琢,积雪深厚,宛若极地风光。
夏季风根据海洋的性质不同分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两种。这两种季风来自于不同的海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主要影响西南和华南地区,但有时西南气流也可长驱北上到达华中和华北地区,引起那里的暴雨。
夏季风经过广阔的洋面,并且从这里带走了大量的水汽来到中国大陆,并且为中国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水集中在5~9月的夏半年里。例如,如果以30个省会的平均数值代表全国的话,那么夏季6~8月3个月的雨量占了年雨量的一半以上(53%),5~9月5个月的雨量占了年雨量的3/4;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3个月的雨量还不到年雨量的9%,10月至次年4月7个月的雨量也只占年雨量的1/4。一般年份里,东南季风的前沿雨带(东南季风与大陆上北方冷空气之间的锋面雨带)于5月中旬在华南出现,6月中旬向北跃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这里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雨带第二次跳跃,迅速推进到淮河以北,使中国广大北方地区进入雨季盛期。
在8月下旬,雨带逐渐向南方迁徙,并快速退出中国大陆,这样我国的东部地区的雨季也就慢慢地结束。中国各地雨季的早晚和正常与否,大都直接与上述季风的进退有关,一旦季风规律反常,就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例如,1959年夏季,因为东南季风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它的前沿大雨带反常地迅速北上,使通常在初夏季节梅雨较多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了干旱,持续达2个月之久,1978年也是类似情况。而1954年夏季正好相反,东南季风被北方冷空气所阻,一直到7月下旬,大雨带还停滞在江淮流域,因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大水。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气候的多样性体现在我国非常明显。因为我国南北纬度跨度非常大,中国最北的黑龙江省漠河镇,位于53°N以北,属寒温带气候;而最南端的南海南沙群岛最南部距赤道还不到4个纬度,属赤道气候,南北地域的差别让南北气候相差更为悬殊。冬季,中国广大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1月平均气温黑龙江最北部冷到零下30益左右,而两广、海南和福建省中南部地区平均气温却在10益以上,树木花草终年长青,平原山区一片郁郁葱葱。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中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更高达15~20益以上,槟榔、椰树高插蓝天,随风曳,一片热带景象。南海诸岛最冷月气温多在22~26益,更是中国终年皆夏的地方。
在夏季的时候全国气温差别不大,因为这个时候全国各地光照时间都很长,并且有的地方接受太阳直射的时间要高于其他季节,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稍低,但日照时间却比南方为长,所以南北气温差变小,全国气温普遍较高。南方广大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8益左右,而黑龙江大部分地区温度也可达20益以上。因此,松花江畔、珠江两岸,一样都有游泳季节。
在东西跨越的差别上,我国东西两地跨越了60个经度,遥遥千里的差距使得西北内陆难以接受大海温湿水汽的滋润。并且加上重重山脉阻隔,因此,自太平洋上吹来的湿润东南季风无法抵达西北内陆地区,从南部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又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使这里成为中国雨量最少的地区。
塔里木、柴达木和吐鲁番盆地等,年雨量都在20毫米以下,沙漠中间甚至终年无雨。农业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挖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块块绿洲像串串珍珠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区,成为沙漠干旱地区中最为富饶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中国的年雨量从西北地区向东、向南逐渐增加,人们根据各地降水量的年雨量进行了划分。起自东北大兴安岭止于西藏西南边境的400毫米等年雨量线,将中国分成西北和东南两半。东北长白山区年雨量可以多到800~1000毫米,是中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方,汉水、淮河以南大都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台湾、海南岛的许多地方雨量还超过了2000毫米。中印边境东段有些地区年雨量在4000毫米左右,是中国大陆上雨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平均年雨量达到6600毫米,是中国平均年雨量的冠军。
并且地形和海拔高度对于气候也有非常显着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山地垂直气候变化。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0米,平均气温就要下降6益左右(夏季大些,冬季小些)。中国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四五千米以上,这里的气温就是盛夏7月,很多地区平均也不到10益,经夏霜雪不绝,寒气袭人,而同纬度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却正是夏日炎炎、流汗难眠的伏旱天气,平均气温高达29益左右,对比十分鲜明。云南高原海拔比青藏高原低,在1000~3000米,纬度也比青藏高原偏南,且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阻滞东亚冷空气入侵,因而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比较温和。特别是海拔约1500米的云南中南部许多地区,更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昆明并有“春城”之誉。
再进一步高度概述中国的冷热和雨旱的气候类型的话,可以从温度方面来说,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地区四季气温寒冷,四季常冬(按中国习惯,以5天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益为冬,大于或等于22益为夏,10~22益为春秋季),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岭南两广则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云南中南部地区四季如春,而其余广大地区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在降水方面,在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下,西北地区多为干旱少雨,长年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南方的许多地区则是“天无三日晴”的阴雨连绵天气,东南沿海地区为春雨伏旱,东北、华北和西南大面积地区则是春旱夏(秋)雨;台湾北端又是中国唯一冬季最多雨的地方。中国气候类型之丰富多彩,于此可见一斑。
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
中国的气候变化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对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气候资源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冬季对农业的发展有所阻碍,但是与冬冷相对立的夏热,却是十分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例如,东北北部7月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均高4益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偏高更多。正是这可贵的夏热,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都能够普遍种植喜热的水稻、玉米和棉花等高产粮棉作物,其分布界限之北,世界罕见。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气候降水特点为冬干夏雨,在冬季时候降水较少,而夏季的时候降水丰沛,这样的降水也有它巨大的优势。冬干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因为中国冬季中,作物已收割或者停止生长(越冬)。就是正在生长的作物,因为冬冷,一般也并不需要许多水分。可是冬季风转化而成的夏季风,却给作物在旺盛生长、最需要水分的季节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这种雨热同季、水热共济的现象,是中国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古诗说的“季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正是雨热同季可以使作物高产丰收、增加人民财富的意思。可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长江以南的纬度(15°N~30°N)上,由于高空有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大都是干旱沙漠地区,例如撒哈拉、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可见,冬季风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同纬度上最严寒和干燥的气候,但夏季风却使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成为一个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大绿洲。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个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在这里展示得十分清楚。
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降水差别大,这样虽然会造成内陆地区一定程度的干旱,但是却提供了丰富的光照资源。例如,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这些也正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要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形成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就会立刻走向反面,转化成为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作物有光有热又有水,从而粮棉高产,瓜果甜美。中国夏季最热的新疆吐鲁番盆地,那里长绒棉品质优良,特产无核葡萄干和哈密瓜都驰名中外。世界上凡有灌溉条件的沙漠干旱地区之所以都成为富饶的粮棉之仓,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得益于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所以造就了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多种多样的气候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国种子植物达3万种以上,食用植物有2000多种,树木有2800多种,(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均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已知的已达1800多种。此外,中草药和贵重药材,棉花、大豆、油菜、甜菜、甘蔗、油桐、茶叶以及橡胶、咖啡、油棕、剑麻、可可、胡椒等适应不同气候的经济作物均可种植。中国品种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不仅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料和粮食;并有大量产品外销,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人民的广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