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从何而来
洪水是指特大的径流。这种径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
河流、湖泊和水库遭受暴雨侵袭时,可能会引起水灾。海底地震、飓风和反常的大潮大浪,以及堤坝坍塌等,也是造成水灾的原因。
暴雨洪水是中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分地区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50%~70%,集中在5~9月。近代的几次着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
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灾害系统,因为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居住在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地区的人们来说,洪水已经成为一个定期出现的灾难性事实。春夏季,长江流域经常出现洪灾。
中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80%集中在汛期6~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时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坝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洪水常威胁沿河、滨湖、近海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在各种自然灾难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因自然灾难死亡人口的75%,经济损失占到40%。更加严重的是,洪水总是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
“洪水”一词,在中国出自先秦《尚书·尧典》。该书记载了4000多年前黄河的洪水。据中国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间,有1092年有较大水灾的记录。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
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画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洪灾产生,除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宏观控制,使暴雨频繁集中等自然地理因素和洪水组合遭遇外,成灾地区、范围,洪水发生频次,灾害损失程度等受防洪能力、效果,生产生活方式等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亦大。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最频繁、肆虐的地方,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也较严重。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工业设施受损,人员遭受淹没之苦,城市积水不退,甚至长至数月。中国历史上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过亿,数十个城市泡在水中,交通瘫痪,供电及电信中断,饮用水污染,死亡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110洪水的形成及级别划分
洪水的形成过程
洪水一般是由河流泛滥造成,下面以“河水暴涨”为例来分析洪水产生的过程。所谓“河水暴涨”,指水量突然增加且下冲速度极快。至于其形成原因,多半是局部地区出现又急又大的暴雨,河水宣泄不及因而往下暴冲。
一般山林与原野下雨时会吸收水分,超过吸收量的水累积在地表凹处,或者从斜坡“表面流出”。如果此时继续下大雨,降落地面的雨水即使进入凹地也会溢出来,形成“短期流出”。
刚开始下雨雨水会渗入山野,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也会流动,但速度缓慢,成为“长期流出”。如果是在地表较浅处流动,则是“中间流出”。一般而言,登山客喝的泉水,通常是山中岩石下方“长期流出”的水。
土壤会吸收雨水,扮演类似“水库”的角色。特别是森林地面许多落叶与枯枝,发挥类似茅草屋顶渗水的功能,让掉落森林的雨水慢慢往下渗透,成为地下水。这就是森林能“涵养水源”的原因。
“短期流出”最常出现在陡坡,雨水来不及被泥土吸收就流入河川。然后,因为坡度陡峭,山上的枯枝与枯叶被雨水冲刷下来,很容易卡在大岩石或桥梁下方,形成天然水坝。
天然水坝拦住的水愈来愈多,一旦超过其承受程度,就会溃堤,瞬间暴发洪水。最严重的会出现比人还高的“水墙”,轰隆往下压。如果河水暴涨又掺杂泥石流,就会造成更严重灾难。
洪水的级别划分
在江河堤防防洪和抢险工作中,一般把达到或接近警戒水位(流量)、水库入库洪峰流量重现期达到2年一遇及其以上时作为洪水发生的标准。
(1)水利部门通常将洪水分为:10年一遇的洪水为常遇洪水,10~50年一遇的洪水为大洪水,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2)大江大河的干流及主要支流,小于20年一遇的洪水为常遇洪水,20~100年一遇的洪水为大洪水,大于100年一遇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3)一般以洪水的洪峰流量(大江大河以洪水总量)的重现期作为洪水等级划分标准。分为一般洪水、较大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四个等级。
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
洪水灾害来临的征兆
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兆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二是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他信息。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强势台风
强台风可能引发海啸,使沿岸地区海平面上升以至水淹陆地。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危险的灾害。它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居住地的一切物品。洪水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厂房、通信与交通设施,损毁水利工程,洪涝灾害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疫病等的出现。
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
(1)上游连续强降水,可导致下游的雨量与本地区降水不成比例。
(2)本地连续降雨,多日不停,就应高度警惕。
持续地区性降雨、暴雨,容易发生区域性的水灾,应充分做好防灾准备,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应考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高山融雪及冰凌
初春融雪及融冰期,容易发生突发性水灾。
(1)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当高山地区积雪偏多偏厚,入春后遇上急剧升温天气的影响,极易发生融雪洪水。
(2)冰凌洪水主要是指流向高纬度的河段,使河段处于不同的纬度位置,会导致结冰期和融冰期有先后之别,如果流向高纬度的河段被结冰部分阻塞,会发生冰封河道,导致水灾。
防范洪水的措施
中国部分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洪水来前的准备工作
洪灾往往发生在沿海地区、河谷等地,对于这些地带的居民来讲,如果出现持续大雨或者特大风暴,就必须警觉,以防洪水泛滥。具体来讲,可做以下准备。
(1)积极收集信息。现代通信设备已经比较发达,信息传递快捷简便。雨季来临时,一定要多多收听新闻,关心洪水警报,以求最全面了解水面可能上涨到的高度和可能影响的区域。
(2)做好防御准备。洪水来临之前,往往有充分的警戒时间。暴雨过后,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激流,但是形成洪水的时间是相对较长的。面对可能发生的洪灾,应该在房屋外面筑起一道防水墙。建造防水墙的材料最好采用沙袋,也就是用麻袋、米袋、面袋等不易被撕破的袋子装入沙石、碎石、煤渣等。做好这项准备后,还应该用旧地毯、旧毛毯、旧棉絮等塞堵好门窗的缝隙,以防水流泻入屋中。
(3)必要的物资准备。洪水即将来临时,应该准备好充足的物资,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避险的成功率。首先应该准备好通信设备,以便及时了解各种相关信息。其次应该准备好大量饮用水和食物,最好是罐装果汁和保质期长的食品。再次应该准备好保暖的衣物以及治疗感冒、痢疾、皮肤感染的药品。最后应该准备好可当做通信联络的物品,如手电筒、蜡烛、打火机、颜色鲜艳的衣物等,以防不测时当做信号。
(4)学会制作简易逃生工具。洪水一旦发生,极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其破坏力人力难以抵抗。这就要求,平时要学会制作水上逃生工具,可以采用一些入水可浮的东西,如用木床、木梁、衣柜等绑扎成木筏,也可以用体积大的油桶、储水桶等做成简易小舟。此外,还可以用足球、篮球、排球等浮力较好的物品做成紧急救生圈。
(5)尽量学会游泳。即使在没有发生洪灾的情况下,游泳也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当洪灾来临时,会游泳的人比不会游泳的人存活的概率要大得多。
洪灾自救措施
洪水波及范围比较广,当洪水来势凶猛,我们来不及转移时,就会被洪水围困。这时,我们千万不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自救。
(1)向高处转移。要采取就近原则,迅速向山坡、楼房、避洪台等高地转移,或者马上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关闭一切开关。洪水到来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出门时要记住关闭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把贵重物品收藏到柜子里,以免家产被水流冲走。
(3)充分利用救生器材。被洪水围困而避难的地方又难以自保时,应该充分利用可以逃生的器材,如门板、桌椅、木板凳做成简易木筏逃生。
(4)积极寻求救援。被洪水包围后,要设法尽快与救生部门取得联系,及时通报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选择游泳逃生,这是因为洪水中可能出现漩涡,或者暗藏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物品。
(5)尽力让自己漂浮起来。如果洪水突然降临,来不及逃生,千万不要惊慌,你可以头部向上,两手侧平伸,让身体平躺下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卷到水底,还可保持呼吸。同时应该注意,头部应与上游方向一致,这样在洪水下冲时头部不容易受伤,还可以观察周围的情况。当身体随洪水漂流时,应该见机行事,手脚尽可能钩住、抓住身旁固定的物体,使身体停止随波逐流。如果找不到固定物体,也应该尽可能抓住身边的漂浮物以自救。
(6)远避高压线。洪水往往造成高压电网短路、漏电,当你看到周围有高压线头下垂时,一定要立即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洪水过后的注意事项
洪灾后留下的隐患甚至比洪灾发生时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我们必须时刻提防。洪水过后,很多东西都被摧毁,可能到处都是废墟和动物尸体。这个时期,人们可能缺少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吃那些动物尸体,因为动物尸体经过水的浸泡和污染极可能已经腐烂或者发生病变,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将动物尸体掩埋或者烧掉。洪水过后很多淡水也可能被污染,在饮用前必须彻底消毒。
洪水后出现食物中毒
洪水之后,一些人可能饥不择食,乱吃一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最终导致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会脱水和血压下降而导致休克。
一般来说,轻度食物中毒可自愈,严重者则必须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处理。预防食物中毒,应该了解哪些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洪水过后,除了一些密封类食物外,凡是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都不能轻易食用。已经死亡的畜禽、鱼虾,腐烂的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严重发霉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以及剩饭剩菜、生冷食物都不能吃。此外,对于来源不明的没有用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或者没有检验合格标志的食品也不要吃。值得注意的是,洪灾过后应该及时清理被浸泡的食品加工场所,如食品厂、食堂、家庭厨房等。
洪水后遭到动物、昆虫伤害
洪水期间,一些原本安逸生活的动物和昆虫,如蛇、狗、蜂、蚂蟥等常常会四处活动,如果不幸被这些生物咬伤、螫伤,轻者可发生局部瘙痒、疼痛,皮肤过敏,重者则全身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被蜂、蝎子、蜈蚣螫伤,应立即将伤口残留的螫刺剔除,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如果被毒蛇咬伤,在送医院之前应该先进行应急伤口处理,可以用止血带扎紧伤处上方,防止毒汁向全身扩散。同时,还应尽量挤出或吸出伤口中的毒汁。处理时,可以用手挤压伤口使毒液渗出,也可以用口反复大力吸出伤口的毒液,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边吸边吐,边用清水漱口。如果被蚂蟥叮住,最好不要硬行拔掉,以免蚂蟥吸盘留在皮肤里造成感染。可在蚂蟥叮咬住的部位上方轻轻拍打,或者用食盐、酒精、烟油等撒在蚂蟥的身体上,使蚂蟥放松吸盘自行脱落。如果被猫狗等动物攻击导致皮肤受伤,则应该立即用清水清洗伤口,并及时把伤口处的血液挤出一部分,然后(在72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
洪水后皮肤感染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