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航
北京奥运会上媒体运行卓有成效。22000名注册的文字、摄影和广播电视记者同台竞技,共同报道盛会,既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机遇,也充满了挑战。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党报经受住了对其责任和能力的考验。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北京奥运会报道既体现出宣传者、参与者、推动者和舆论引导者的使命感,在报道艺术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成就了党报宣传的又一经典之作。
一、立体化宣传,践行党报使命
党报的任务决定了党报在北京奥运会宣传中担负特殊使命。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对党报的任务的论述来看,党报作为党指导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其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党报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无条件地、创造性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主张;党报应该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党报要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党报要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场新闻大战,各国传媒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对于党报而言更具挑战意义。党报在做好体育报道的同时,需有效地履行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
从奥运报道的效果来看,《人民日报》分层次出击,立体化宣传,成功地完成了舆论引导任务。
首先,《人民日报》打好组合拳,发稿组合体现立体化宣传策略,成功把握了两对关系。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党报必须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奥运报道的体育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中国反对将奥运会泛政治化,但是随着奥运会的举办,有很多政治活动,不能不从政治性来把握。另一对关系是舆论导向与报纸可读性的关系。现在群众不爱看某些党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党报过于强调党报是党的喉舌而忽视党报也需要人民喜闻乐见。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体育报道对可读性要求很高,党报需讲究舆论引导艺术。北京奥运会,《人民日报》的发稿策略体现了对这两对关系的深刻理解。要闻版和《奥运特刊》一硬一软,一个抓导向,一个抓读者,做到《人民日报》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特别是8月9日,《人民日报》要闻、特刊、号外全面出动,全景记录了经典一刻。
其次,要闻版的新闻处理体现出党报的政治性。要闻版奥运新闻的发布频率在7月8日奥运倒计时一个月以后开始加快。7月8日后,《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连续性专栏“北京践行承诺”。8月8日奥运会开幕之后,《人民日报》头版每天拿出半个版刊发奥运新闻。倒计时一个月、20天、10天时,《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三篇重型评论——“任仲平”文章《北京拥抱世界》、《奏响“和平、友谊、进步”的北京乐章》、《绿色、科技、人文:奥林匹克之梦的北京版本》。要闻版奥运新闻的处理秉持了其一贯的政治原则。新闻选题重大,导向性强,特别是对各国领导人出席奥运会等政治性活动的报道具有政治高度。例如,8月8日的头版,仅有胡锦涛会见参加奥运会的三国领导人一篇文章,但是对2版、4版其他领导人会见各国参加奥运会领导人的活动作了导读,社论放在4版,这样的设置相当于拓展了头版的容量,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篇报道的政治规格。再如8月9日的头版,浓墨重彩,奥运会开幕的消息标题做了6行,显示出隆重热烈的氛围。此外,奥运会期间,要闻版的政治性也表现在奥运新闻的量的平衡。《人民日报》要闻版对奥运会的报道张弛有度,既有重视,又保持了常规报道的容量,既显示出中国的开放意识和全球视野,也显示出大国党报的气度。
再次,《奥运特刊》的全息视角满足了群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人民日报》7月1日推出《奥运特刊》,8月8日奥运会开幕以后,《奥运特刊》每天刊出12个版,分为3个板块:赛事新闻、比赛项目、赛外风云。3个板块对比赛内外做了全息视角的解读。并且《奥运特刊》特色鲜明,既优雅大气,又活泼轻松,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信息,而且带给读者阅读快感,这与读者对体育报道的阅读需求相吻合。
二、超强策划,展示编辑力
作为专业能力的编辑力是一种新闻思维与新闻表现能力的外在体现,是一种由发现、选择、把握、策划、整合、开掘等具体能力融合而成的业务素质。编辑力体现了媒体参与竞争时的信息处理能力。《人民日报》奥运报道的超强策划显示了其编辑力。
首先,奥运报道策划组织管理得当。新闻报道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于新闻报道策划和报道方案的实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报道的失败并非都是报道策划中的创意、设计的失败,有些很好的方案未能取得预期的收效,常常败于组织管理不当。“《人民日报》奥运报道团队280多人,人数创报社历来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之最。”[1]如此大规模的团队需要严谨的组织管理才能形成合力。从报道效果来看,奥运报道能够成功得益于奥运报道队伍的组织管理。本次《人民日报》北京奥运报道团的组织结构的确经过精心设计。“在编委会领导下,成立奥运报道领导小组,由总编辑吴恒权任组长,副总编辑、副社长和编委共6人分别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编辑组、采访组、策划组、评论组和保障组。”[2]这一组织结构有三个亮点,首先,策划组的设置使奥运报道策划常规化。这在媒体竞争加剧、同题新闻比拼激烈的环境下,是一个能够提升新闻深加工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二,保障组的设置对于如此大型的报道团队非常关键,这使协调与后勤进入统筹。第三,打破部门设置,矩阵式设计、扁平化管理是策划组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