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火山带也称环太平洋火环,像我国的台湾就在这条火山带上。号称“火山之国”的萨尔瓦多也在这条火山带上。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有30余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为加勒比海地区,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着着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苏火山、圣阿纳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
北美洲有活火山90余座,着名的有圣海伦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尔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岛上最着名的是卡特迈火山和伊利亚姆纳火山。在堪察加半岛上有经常活动的克留契夫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岛的着名火山,如浅间山、岩手山、十胜岳、阿苏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喷发的活火山。琉球群岛至我国台湾省有众多的火山岛屿,如赤尾屿、钓鱼岛、彭佳屿、澎湖岛、七星岩、兰屿和火烧岛等,都是新生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火山岛。
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可算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纳图博火山、塔匀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发生过多次火山喷发。
环太平洋带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数据记载全球喷发的火山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诸岛构成的弧-海沟系,有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这里仅1966年~1970年5年间,就有22座火山喷发,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经常发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岛屿露出海面。
环太平洋带上的火山主要以喷发酸性岩浆,尤以喷发安山质岩浆为其显着特征。
(2)洋脊火山带
大洋中脊也称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分布,从北极盆穿过冰岛到南大西洋,这一段是平分了大西洋地壳,并和两岸海岸线平行。向南绕非洲的南端转向与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陆北端与东非裂谷相接。向南绕澳大利亚向东,与太平洋中脊南端相连,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东部,向北延伸又进入北极区海域,整个大洋中脊构成了“W”形图案,成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总长约8万千米。大洋裂谷中部多为隆起的海岭,比两侧海原高出2千米~3千米,故称其为大洋中脊,在海岭中央又多有宽20千米~30千米,深1千米~2千米的地堑,所以又称其为大洋裂谷。大洋内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带上,人们称其为大洋中脊火山带。科学家根据洋底岩石年龄测定,说明大洋裂谷的形成较早,但张裂扩大和激烈活动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纪以来更为活跃,突出表现在火山活动上。
大洋中脊火山带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多集中于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佛得角群岛,长达万余千米。火山带的海岭由玄武岩组成,这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喷发的产物。由于火山多为海底喷发,一般不易被人们发现,据有关数据记载,大西洋中脊仅有60余座活火山。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冰岛上的火山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岛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余座,人们称其为火山岛。据地质学家在1960年所做的统计,在近1000年内,大约发生了200多次火山喷发,平均5年喷发一次。着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从1104年以来有过20多次大的喷发。
拉基火山于1783年的一次喷发为人们所目睹,从25千米长的裂缝里溢出的熔岩达12千米以上,熔岩流覆盖面积约565平方千米,熔岩流长达70多千米,造成了重大灾害。1963年在冰岛南部海域火山喷发,这次喷发一直延续到1967年,产生了一个新的岛屿-苏特塞火山岛,该岛高出海平面约150米,面积2.8平方千米。6年之后,在该岛东北32千米处的维斯特曼群岛的海迈岛火山又有一次较大的喷发。这些火山的喷发,充分说明了大西洋裂谷火山喷发的特点。
在太平洋中脊,于南纬6°~14°的太平洋东隆的轴部,新生代以来的裂隙喷发形成了宽40千米~60千米、长800千米的玄武岩台地,发现的活火山仅有14座,其活动强度与频度都不如大西洋裂谷火山带。
在印度洋,有三列走向海底山脉,即海岭,仅有部分火山露出海面而成火山岛屿,如塞舌尔群岛和马尔克林群岛,它们都是现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它们是以火山岛屿的形式出现,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有夏威夷群岛,即通常所说的夏威夷-中途岛的火山链,有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帕劳群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及萨摩亚群岛等。在大西洋,如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也都是一些火山岛,南极洲的罗斯海中的埃里伯斯火山也属该种类型。这些火山岛屿都由玄武岩构成,与大洋裂谷带内的火山岩基本相同。
(3)红海沿岸与东非裂谷火山带
东非裂谷是大陆最大裂谷带,分为两支: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中部,至红海北端,长约5800千米,再往北与西亚的约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阿尔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罗河谷,长约1700千米。裂谷带一般深达1000米~2000米,宽30千米~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大裂谷带中的阿萨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米,是非洲陆地上的最低点。
自中生代裂谷形成以来,火山活动频繁,尤其晚新生代以来更为盛行。据统计,非洲有活火山30余座,多分布在裂谷的断裂附近,有的也分布在裂谷边缘百千米以外。如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和埃尔贡山,它们的喷发同裂谷活动也密切相关。东非裂谷火山带火山喷发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主要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裂谷系两侧,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台地),占埃塞俄比亚全国面积的2/3,熔岩厚达4000米,它是30万~50万年以来上百次玄武岩浆沿裂隙溢流出来而形成的。在肯尼亚西北部,也形成了厚达1000米的熔岩台地,其形成时间晚于埃塞俄比亚的熔岩台地,大约形成于14万~23万年间,在更晚些时候形成的是响岩,在11万~13万年间形成了长达300千米的响岩熔岩台地。第二种是中心式喷发,多分布在裂谷带的边缘,主要的活火山有扎伊尔的尼拉贡戈山、尼亚马拉基拉山、肯尼亚的特列基火山、莫桑比克的兰埃山和埃塞俄比亚的埃特尔火山等。有的火山喷发只生成了爆裂火山口,或形成火口洼地,或是火口湖,如恩戈罗恩戈罗火口洼地直径达19千米,面积304平方千米。
(4)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该火山带分布于横贯欧亚的纬向构造带内,西起比利牛斯岛,经阿尔卑斯山脉至喜马拉雅山,全长约10万千米。这一纬向构造带是南北挤压形成的纬向褶皱隆起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在该带火山分布不均匀,纬向构造带的西段,由于南北挤压力的作用,在形成纬向构造隆起带的同时,形成了经向张裂和裂谷带,如其南侧的纵贯南北的东非裂谷系,顺两构造带过渡段,因断陷而形成了内陆海-地中海、红海和亚丁湾等,这里的火山活动也别具特色,出现了众多世界着名的火山。如意大利的威苏维火山、埃特纳火山、乌尔卡诺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爱琴海内的一些岛屿也是火山岛,活动性强。据意大利历史记载的火山喷发就有130多次,爆发强度大,特征典型。世界火山喷发类型大多数就是以上述火山来命名的。中段火山活动表现微弱,在东段喜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动又加强,在隆起和地块的边缘分布着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错火山群、卡尔达西火山群、涌波错火山群、乌兰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腾冲火山群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国的卡尔达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过喷发,岩性为安山岩和碱性玄武岩类。
世界上火山较多的国家有日本、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新西兰和美洲各国。日本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占1/3,印度尼西亚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占1/4。这两个国家都有“火山国”之称。
2.我国火山的分布
我国的火山,约660座,其中绝大部分是死火山。它们的分布在成因上与两大板块边缘有关:一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形成我国东部大量的火山。另一是受印度板块碰撞的影响,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火山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