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接近记者在采访时还可以通过表现出与采访对象相似的习惯、爱好来赢得对方的好感,借助“兴趣接近”来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当年所写的《中国的西北角》,被称为“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可是他在对西北上层人物的采访中常常遭拒,如青海的封建军阀马步芳就明确拒绝他的采访。范长江的对策是,“你不接见我,我可要想法子见你”。马步芳出城打猎,范长江也提着猎枪跟了去,一只猎物在飞跑,范长江“啪”的一声打中,引起马步芳对他的好感。接着,途中休息饮酒,范长江开怀畅饮,又赢得马步芳的青睐。范长江于是海阔天空地与他穷聊,把他所要采访的问题,拐弯抹角地套出来,对一些人名、数字,范长江则通过伸在裤袋里的手,用早已准备好的短铅笔,记录在纸头上。由此,他对马步芳作了成功的采访[徐向明:《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第64页。]。范长江知道马步芳的喜好,而自己在这些方面又表现出色,从而使马步芳对他产生了认同感,继而打开了被采访者的心扉。
态度接近记者与采访对象“态度接近”也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一名记者这样记录了自己就“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话题采访过一个老政协委员的过程:
老政协委员:我们县双流村有一户人家是个特困家庭,家里的房子是民政局帮着盖的,三个儿子才有一个人成家,家属治病借的债不算,死后光丧事就花了4000元。
记者:这家人真是雪上加霜。
老政协委员:比活人还阔气呢。当然,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然而社会上有些人,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孝顺,等老人不在了,却假惺惺的大操大办,这些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记者:是呀,成了薄养厚葬了。
老政协委员:是的,我们提倡厚养薄葬,移风易俗。人不在了,花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不如让父母在世的时候多享享福。[高坤:《控制心理理论在老年采访中的运用》,《新闻前哨》2005年第6期,第36页。]
上面记者的两处插话不但没有影响采访对象的思路,相反,记者通过不断地向被采访者表示出赞同的态度,使采访顺利地进行下去。
时间接近时间上的接近也可以产生接近效应。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采访王震将军,一见面就说:“我知道我和您是同岁的,当年在延安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唱《南泥湾》呢。”[王泽龙:《采访者的交际策略》,《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1期,第38页。]这一下子就把俩人的距离拉近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称兄道弟,通过年龄上的接近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范璟牛新权)
53.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
禁果效应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受传者的选择自由而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及行为。这个概念的用词,取自《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在信息传播中,如果禁止过多的受传者感兴趣的内容的传播,往往会发生以下情境:你的目的是禁止人们接触这些信息,然而,正是由于你的禁止,结果这些信息就像禁果一样,人人都想吃一口。禁绝的程度与欲尝的劲头成正比。文化水平越高的受众群,对这种禁令的心理反抗越大。[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914页。]
禁果效应在传播活动中表现为:越是不让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禁果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两点,一是好奇心,二是逆反心理。
比如在2008年春节前后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事件中,禁果效应体现得非常明显。从1月27日至2月9日,有人通过网络曝光了艺人陈冠希与多位香港女星的数百张不雅照片,震惊香港娱乐圈。这些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引发“艳照门”事件。事件发生后香港警方随即介入调查,先后以传播淫秽物品罪拘捕近10人,同时提醒各网站立即删除网上不雅照片,宣布将采取严厉执法行动。2月20日,北京市公安局也明确表态,向朋友赠阅“艳照门”图片属违法。如果是通过网络打包传播,且数量在200张以上的行为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少量传播者将被处以拘留15天以下处罚。随后,全国各地警方均开始对网络上的“艳照门”图片进行全面清查,并关闭刊登这些照片的网页。禁令公布后,无论是在百度、谷歌等大型网站,还是一些小型的论坛上,已很难找到不做任何处理的“艳照原图”。禁令虽然遏制了照片疯狂传播的势头,但也有一些事先并不关注或者没看过这些照片的人反而出于好奇心理或逆反心理(你不让我看,我偏要看),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这些照片,有的人甚至达到疯狂收集和欣赏的程度。如有的人从朋友处辗转“借阅”拷贝照片;还有好奇者私下向不法商贩购买艳照光盘。在著名的中文网站天涯虚拟社区论坛上,讨论“艳照门”事件的帖子10天内点击了2000多万,因为高达900多层的分页,被网友戏称为“天涯第一高楼”。禁令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艳照门”事件不仅轰动香港乃至台湾和内地,全球其他地区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据保守估计,曾经看过这批相片的全球网民至少过亿。
虽然受众作为国家公民有权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而且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也应当尽力满足人们对未知信息的好奇心和知晓欲,但是,大众媒介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为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了对受众的身心健康负责,对传播的信息必须有所取舍。
一般而言,禁果效应反映出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一种矛盾(甚至是对抗),但是,如果传播者能够适当地、巧妙地利用该效应,就会使这种传受之间的矛盾(对抗)状态转化为一种和谐的共赢的局面,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或者新品种的时候,在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地区,面对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好奇心强、缺乏辨别能力的受众,可以利用禁果效应达到传者的目的。当土豆刚传到法国时,由于外形丑陋而被称为“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为了提倡种植土豆,法国政府花了大气力搞推广宣传,但收效甚微。这时一位农学家出了个主意: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有士兵把守呢?周围的农民无不好奇,不断地趁着士兵“疏忽”时溜进去偷土豆,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种在自家地里,用心侍弄,看到底有何结果。一个季节下来,土豆的优点广为人知。通过这种方法,土豆的种植在法国得到迅速的推广,成为最受法国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禁果效应对传播者有两点启示:其一,不要轻易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其二,要把受众不感兴趣而又有传播价值的事情巧妙地变成“禁果”,借助禁果效应来提高其吸引力。(牛新权杜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