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千万不要把老子这个观点理解得绝对了。似乎战事、商事可以不讲 “雄”,不讲 “攻”,不讲 “刚”,不讲“力”。以柔克刚最终追求的还是在克他人的“刚”实现自己的“刚”,或说实现胜利的目标。
军争、商争的同
人们这样说:商争犹如战争,市场犹如战场。此说有一定合理性,军、商两者都有竞争问题,都被优胜劣汰规律制约着。当然,军、商两者不能恒等,它们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在工商竞争中,“知雄守雌”有自己的特异性,“攻守燮理”也有自己的特异性。
军争商争比较两者有“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要求我们善加辨析和处置。
先分析军争、商争“知雄守雌”、“攻守燮理”上的相同、相似处:
两者都是抗争,都含有“知雄守雌,攻守燮理”的问题;
都被优胜劣汰规律制约着;
抗争中的主体是人,不管是军争或是商争;
抗争都有一个抗争价值观、抗争方针、抗争目标问题;
都追求“胜”,而“胜”的获得首先靠运筹;
都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去实现抗争目标;
都要通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做好抗争工作;
抗争中都要求十分注重知彼知己;
抗争中都要求十分注重抗争策略,如奇正策略、迂直策略、虚实策略、攻守策略、分合策略、时效策略、伐交策略等;
都要十分重视应变制胜。
军争、商争的异
再分析不同处主要有:
抗争的性质不同。军争为政治性质的抗争,企业间的商争主要为经济性质的抗争,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演化成政治性问题。
抗争的对象不同。军争的抗争对象是政治上的敌对者,这样的敌人一般是单一的,或者是屈指可数的;商争的对象是本行业者,包括可以替代本行业产品的其他所有企业,含现实的、潜在的,这样的企业可以有无数个,包括国内国外的相关企业。
当然,企业在选择抗争对象时可以据情而定。
抗争时较量关系不同。军事的较量是敌我直接较量,虽然有时也可能出现第三者、同盟者,即所谓“伐交”,但这只是一种抗争手段,不改变较量关系的直接性质。
商争较量就大不一样,商争乍看是我企业与他企业进行较量,实际却被第三者所左右,那就是顾客、用户等消费者。双方较量主要是争夺顾客的较量,第三者的好感投向谁,谁就胜。在买方市场情况下,第三者的权威是绝对的,是市场的“主宰”,是胜负的“司命”,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上帝”。
抗争的内容不同。军争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刀剑枪炮;商争的内容,对生产企业来说主要是产品与服务;对流通、金融、科技等类型的企业来说,又有各自的较量内容与表现形式。
我们通常说的企业抗争主要是指工商企业方面的抗争,即生产流通相结合的那类企业的抗争。
抗争的时限不同。军争不管持续时间多长总有一个尽期,或胜、或败、或和;商争则不然,由于抗争内容的特殊性,抗争对象的广泛性,抗争时限是长期的,除非你企业倒闭了,或被兼并了,只要你这个企业存活一天,你的商品与服务就必然接受着顾客的苛刻挑剔,接受着竞争对手的挑战。
抗争规则不同。任何抗争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在一定的规则下活动的。黑白博弈,在棋盘上进行,受弈棋规则制约;军事博弈,在战场上进行,受战争规则制约,如不能杀伤无辜等;商事博弈,在市场中进行,要遵守国际惯例及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商业道德等。
当然,从商争说,最大的竞争规则是劳动价值规则与供需关系规则。
“知雄守雌”商战运用
谈完这些,我们便可以较具体地讨论“知雄守雌”在商争中的运用问题了。
商争除要遵循抗争的共同规则,如优胜劣汰规则,做好抗争管理(谋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把握住抗争主体(企业领导人及职工)工作等外,“知雄守雌”,务必按商争的特异性办事。
有三条特别值得注意:
遵循劳动价值规律与供需关系规律。
始终把顾客这个“主宰”、企业的“上帝”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对待,当然,也应该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
紧紧把握竞争的两把利刃———商品与服务,做好这两把利刃的工作。
假如把“雄”理解为一种“竞争力”是值得追求的。“知雄”,对自己来说,要知道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有多大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有多大比重;销售增长率多高;销售利润率水平如何,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知雄”,对认知竞争对手来说,认知对方有哪些竞争力,然后采取相应的“攻”、“守”对策去获取“雄”,创造“雄”。
假如把“雌”视为一种抗争品格,也是值得追求的。“雌”是作为“雄”的一种对立物而存在的。所谓“守雌”,是说既然知道“雄”来之不易,就要乐于“守雌”,甘心让“雄”当成“雌”,兢兢业业,守住“雌”,并努力使“雌”再转化为“雄”。
假如按上述做了,“知雄”又“守雌”,“守雌”又“知雄”;“知雄”更“知雄”,“守雌”更“守雌”,便能“柔弱胜刚强”,使刚强更刚强,达到“为无为”的境界。
“知雄守雌”攻守燮理
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在顾客挑剔商品,市场筛选企业的情况下,工商企业应该把“攻”放在第一位置上,在产品上“攻”,即以生产优质、价廉、物美、交货及时的产品来攻入市场。在服务上“攻”,即以诚信、热情的优质服务攻入市场。向困难开展进攻,向未来开展进攻,即使自己目前处于景气的情况,也要把自己视为处于“危如累卵”的险境中,向“自伐”、“自矜”进攻。
孙膑有一句名言叫“必攻不守”,是说进攻必须攻其薄弱处。把这个思想运用到商争中来,就是要我们进攻时,要攻顾客需要而市场又未能满足处;攻市场需要而竞争对手又无力顾及处。
攻重要,守同样也重要,攻守作为矛盾关系的两面是对立存在的,需攻也需守。守是攻的一种手段,积聚力量再攻;攻也是守的一种手段,攻是为了更好地守。其中要害是攻守燮理,该攻则攻,该守则守。
永续竞争,有攻有守
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胜利的进攻战争,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即使有也是例外。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我们必须像进攻那样,把防御也看成是一种斗争。”从商争说,也应该有攻有守。
但是,一般而言,有两块天地企业是必须守住的:
一是创造不易的“名牌产品”,应尽量维持其竞争力,发展其竞争力,不要让它褪却竞争光泽;
二是已占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地盘,因为它是事关企业存亡的大计,应力争保住它。
以上理解,如此强调竞争意识,可能不太符合老子思想。然而,笔者认为,从商争来说,“为无为”、“知雄守雌”,只能做这样的理解,不然老子的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是实现不了的。
十、“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此题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前面已被引用过。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乃争胜之术。退两步为了一跃进三步,深屏气是为了爆发体内的内聚力。
取之予之,货殖有方
宋代苏辙说过,“几之于智”,老子“与管仲、孙武何异”。是的,就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句话说,不仅老子这样讲,管子、孙子也讲过这样的话。孙子关于这方面的话,我们在前面议论老孙兵论异同时曾议论过,在此不赘。管子是这样说的:“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在管子看来,知予之为取,是为政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引用过老子的这句话:“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①
毛泽东的话后面那句“赚钱生意”值得格外注意,赚钱生意是经营语言,把兵争、商争联系起来了。事实是毛泽东在讲完这段话后,紧接着就直接用了商争的理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这样说:“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②这些说明,经营管理、工商竞争也必须讲取之予之,只有当取之大于予之时,这才叫赚钱的买卖。
①② 《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范蠡、白圭的治生术
现在,我们就此讨论经营管理、工商竞争中的取予关系问题。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早在春秋末期、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人运用取予术进行经营,并获得了成功,那就是大商人范蠡、白圭等人。
范蠡,春秋末期楚人,越王勾践的智囊。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时,他献取予计于勾践,以卑词厚礼屈降吴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愤图强,终使越国振兴,打败了吴国。
在兴越灭吴后,范蠡弃戎从商,在山东陶(古时商埠,今山东定陶县境内)做生意,人称朱公。他用兵法中取之予之思想搞经营,使“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以致后人“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白圭,战国时周人,善于运用兵法经营,他自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因他善于经营,被后人尊之为“天下言治生”之祖。他的治生货殖之术,就是“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即根据经营情况,对竞争对手、对市场作时进时退、有予有取的策略,最终达到了治生的目的。
白圭还这样说:“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同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白圭这段治生经验的自我总结,把“权变”、 “决断”、“取予”、“所守”等几个思想突出出来了,认为经营者不知道这些经济道理,虽然学习“吾术”,最终也是得不到成功的。
投入产出善加谋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企业也必须十分注重“权变”、“决断”、“取予”、“所守”等问题,按“取之予之”规则,即“投入产出”规则行事,善加谋划。
在“予之”上善加谋划。“予之”即“投入”。予之,劳动力予之;劳动对象予之;劳动手段予之;此外还有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时间资源等的予之。
这些予之,进入生产经营活动后,都将演化成为成本,在保证实现一定的生产经营目标条件下,谋划这些予之的资源尽量合理配置;尽量节约,不滥用资源;尽量有效,使一分投入产生一分效果,少劳动多办事。
在“取之”上善加谋划。“取之”即“产出”。实物上“取之”务求生产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价值上“取之”,其产出的量务求大于投入的量。
商品务求受社会欢迎,这一条十分重要,不然,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使用价值、价值实现不了,所有投入都将付之东流,浪费宝贵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力求产出的收获量大于投入的劳动量,即成本加利润部分要大,而且越大越好。
在转换上善加谋划。予之转化为取之,是通过转换过程实现的。这个转换主要是借助工艺力量、管理力量实现的。工艺,就是用什么方式,或物理变化方式,或化学变化方式,或生物活动方式,或几种方式兼而有之,加上管理,使这些投入从旧的物质形态转换成新的物质形态,少量的投入,转换成增量的产出。工艺方式的谋划应该力求先进、科学、合理。
投入产出要注意度
上面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予取分析,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往深里说,要求投入量尽量节约,但并不意味着越少越好,不能理解为可以偷工减料,也不是视“少投入”为惟一的选择方式。
我们不排斥合理的“高投入”,在大生产条件下,有些投入必须是高投入,高投入才有高产出。低投入不行,低投入得到的只能是低产出。这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另外,说要求产出量要多,也不是指可以一味要求多,这里还有质量、销售等问题。
对“取予关系”,要做全面分析,实事求是。
商贸中,也要讲予取关系
在商品买卖关系中,也要讲予取关系。
商品买卖活动中的予取关系,较之生产活动中的予取关系远为复杂。在这里,起作用的不仅有自然因素、生产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人际因素、感情因素、心理因素等。
“予之”,要给顾客价廉物美的优质产品,还要予之以诚、予之以信。还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顾客,以此博得顾客称道,赢得顾客多次购买,从而收到多取之的效果。
“予之”,有时甚至还要向竞争对手让一些利益,以求双赢,共存共荣。把算盘打得叮响,独家吞利,把竞争对手逼急了,自己也会遭殃的。经营箴言说“分利则兴,并利则亡”是有道理的。
“予之”,工业企业还要让出一部分利给商业部门。工业企业一般是难以包揽全部商业行销活动的,为此要让利给商业,使商业有利可图,乐于经销,这对于工业企业发展是有好处的。
“予之”,企业还要根据情况,向一些部门,如运输部门、资源部门让利。
“予之”是为了“取之”,让利是为了获利。企业要学会“予取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也是一种“迂直术”,以迂为直,捐小利谋最终大利。现实中有不少善经营者总结出来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经营思想,都是对“取予原则”的灵活运用,是值得推广的。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
让我们举实例证明“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