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已经学过的个体心理与行为、激励理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等理论分析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即能够准确运用分析案例所需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根据案例所描述情况,分层次、分阶段深入剖析,指出案例中的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
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步骤
2.学习难点
对所学过的组织行为学知识与理论能够融会贯通,根据案例找准知识原理,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并能够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进行应用。
第一节案例分析法概述
一、案例分析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追溯历史,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运用案例分析法的案例教学实践。如,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教学法”被看作是现代案例法运用到教学领域的朴素形式。“问答教学法”具体思路是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做出回答,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己对所提问题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提出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答案错在哪里,自觉加以改正。这种教学方法后来被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并加以发展,他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编辑成书,附加了日常生活的许多小故事,小故事中用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寓意不同哲理,柏拉图的小故事可被视为最早的案例教材。由此可见,案例分析法起源于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发展。
现代案例分析法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出现于20世纪初叶,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采用“病例”或“判例”进行教学。临床医生把典型病人的症状和治疗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写成病历日志,成为病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先用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病例开展讨论,模拟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学习当医生。法学院的教师则利用已发生的案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把案件中罪犯的犯罪经过、事实,起诉的诉讼词、律师的辩护词记录下来。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按照法律做出自己的“判决”,以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学习当法官。由于这种“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当时在美国各大学的一些学科的教学中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把它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表现在课程中的案例训练,小组案例分析等方面,运用案例分析法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其影响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引进了案例教学法。由此可见,案例分析法的完善与广泛运用得益于现代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管理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国外引进了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国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特别是倡导素质教育以来,在教法改革的探索中,这种案例教学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与学习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概念及案例分析法的特点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也称为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包括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
(二)案例的类型
案例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根据案例反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描述人、物、事等不同的方面;根据案例是否涉及法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一般的案例和特殊的判例;根据案例影响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分为教育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制度建设案例等;根据案例存在空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国内的案例、国外的案例;根据案例反映事实的结果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成功的、失败的、二者兼有的、有结论的、无结论的等。
一般情况下,案例分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描述评价型案例,述了解决某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二)用案例分析法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撰写的案例来源于社会实践,使读者感到可以信赖,距离较近。案例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即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采用假名,基本情节不得有虚假。
2.借喻性
借喻性是指案例发生的历史背景不会重演,但它可以为正在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同类事件提供借鉴,避免在实践中犯类似的错误。
3.针对性和反思性
针对性是指包含一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学习、思考与研究的价值。反思性是指案例更多触及的是现实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冰点等实际问题,它可以唤起或激发人们更多的透视、批判及逆向思考的愿望,进而寻觅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
4.效率性
效率性是指通过阅读和系统研究大量的案例,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广开视野,从他人的实践中学到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避免初期实践的错误,以节约各种资源。
5.明确的目的性
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管理情景。使学生获得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案例分析法的目的
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组织行为学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包括了学生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
1.综合运用知识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法的学习中,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对知识原理的讲解,及时做好笔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根据案例情节与提出的问题,准确找出所需要的知识原理。所以案例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原理的运用过程,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目的。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扬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给学生研究与探索的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深入剖析案例,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工作中的协作意识与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集思广益,是案例极重要的一项目的。案例不仅要使个人积极学习,而且更鼓励集体(小组或全班)学习。案例能为学习集体提供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交流辩论,共同提高,在集体讨论与发言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与交往能力。而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也相应地锻炼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综上所述,这种案例分析法的目的性不仅仅是反映在单个案例的学习中,还反映在整个案例的全套设计上。在一门课程或整个学期、学年乃至管理教育与培训的整个阶段中,每一项案例学习活动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用心安排的,各个学习活动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学生在反复的案例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对比、归纳、推理、演绎、思考与领悟,能够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与自己特别适合及有效的思维与工作方法体系。虽然这是个缓慢而艰巨的自我领悟过程,但它将给学生带来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升华与质变,这是案例分析法的最宝贵的特点与最核心的目的。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两年制的哈佛企业管理研究生,在校两年中可接触与分析600~700种大小不同的案例,经过这种案例分析法的训练过程,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大大提高。在美国大企业的高级经理中,哈佛硕士研究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因此,案例分析法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管理职业生涯中具备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先进,到实践中去也会不够用,也会逐渐过时;而在案例分析法学习中所领悟的有效工作方法与体系却能使一个人受用无穷,终生受益。
四、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案例分析的要求
主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
①提出明确的观点,最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②论据充分,用有关事实、数据和理论支持自己的观点。
③分析过程层次清楚,叙述明了。
④最后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
组织行为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的自学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案例学习的性质决定丁它必然是渐进式的,它不存在任何捷径,当然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加速学生的体验过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二)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1)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找出案例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关键所在。这是真正地把握住案例的实质与要点所必须做的一步
最好是在初次浏览案例后和再次精读前,先向自己提几个基本问题,并反复地思考:案例的关键问题,亦即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老师在学过了某一项知识原理后布置这一案例?它是什么类型的案例?它与哪些内容有关?
(2)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与轻重关系
把案例所提供的大量而杂乱的信息,归纳出条理与顺序,搞清它们的关系是主从还是并列,迭加还是平行等。从而找准相应的知识原理进行深入剖析,拟定各种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提出相应的支持性论据并归纳结论,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
第三,用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结论表达出来,将分析转化为口头发言。
这是一种专门技巧,就是要把你的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即演讲与说服他人的能力。关于这方面的要求是,必须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不得要领。
(三)在分析案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做好学习记录
在学习和讨论中要学会把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这对积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记录时要精确、简明,对素材要有取舍。
(2)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
写案例分析报告不是搞文学创作,不需要任何修饰堆砌,要做到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一般不超过2500字。报告不是从分析的起点入手,而是从分析的终点入手,要用一句话把案例分析的主要成果和精华概括出来,并成为报告的主题。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
案例分析过程包括4个主要环节。
(一)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这个过程是熟悉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并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建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已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个阶段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必须充分展开,不能走过场。
(三)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这个阶段通常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l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也可做补充,各组也可展开争论。全班交流是高潮,是全班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这个阶段通常由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对各组或全班形成的共识进行概括。
第二节个性心理与行为案例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发生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故事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就是心理学史上最着名事件之一的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最初由美国科学院组织人员到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