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期望值不可过高,否则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不十分了解,却有很强的虚荣心,就容易对子女寄予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仅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心理将更为严重。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的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父母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4.家庭素质教育不可忽视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成以上属于溺爱型,也就是说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孩子的心理可能得不到健康发展。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严重问题。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障碍
小敏是在爸爸妈妈打架的阴影中长大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来,可回来后就会找事,没头没脸地打妈妈。每当他们的“战争”爆发时,小敏都躲在角落里,吓得浑身发抖,战栗着茫然不解地望着这令人心惊的场面。
后来,从母亲的哭诉中小敏了解到,从爸爸提升为局长后,父母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爸爸经常不回家。开始妈妈以为爸爸工作忙,可后来发现,爸爸在外面“包二奶”,回到家就要求跟妈妈离婚。妈妈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妈妈为了小敏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换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暴虐。
小敏渐渐长大了。她无法摆脱父母那持续不断的暴力场面。爸爸的暴力行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祥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家庭暴力对她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父亲的暴力,与父亲分居。从此,父母不再说话,如同两个陌生人一般。父亲开始了对母亲长达10年的精神虐待。
小敏不理解父母的是是非非,更无法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她那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开始变得冷漠、无情。她开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强者。在学校她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打同学,骂老师。她甚至讨厌母亲的懦弱,讨厌自己是一个女儿身。
当20岁的小敏感觉到自己与其他的女孩不一样时,她开始痛苦,内心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强烈的愿望。一方面她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个正常的女人,交一个爱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讨厌女人,可又不喜欢男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女人就是弱者。她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煎熬着……
因为家庭暴力、精神虐待,一个花季少女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现了明显的障碍,多么惨痛的教训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巨变期,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暴力会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异性癖或同性恋行为。一旦这样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矫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可预见性和持续性:6~10岁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其10~14岁时的表现,甚至8岁时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到其30岁的攻击行为。青少年一旦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将会影响青少年一生的生活。
如今的家长们很在乎孩子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成长。另外,家长们还往往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误认为是智力问题或行为问题,教育失当。当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又不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常常束手无策。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家长首先要懂得,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新世纪、新形势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这样的要求: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
家长们应根据这样的要求,积极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上下工夫,使孩子具备在将来自我立足的素质。
2.家长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长爱孩子要注意防止几点误区: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挑剔,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超量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父母们必须警惕和重视这些爱的误区,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3.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异常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会有不良情绪表现,如易怒、恐惧、焦虑、抑郁等。如果孩子有不愿上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以沟通甚至轻生的表现,则可能是得了抑郁症;如果孩子出现一上学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等现象,则可能得了学校恐惧症;如果孩子一见人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经常回避有人的场合,上课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则可能得了社交恐惧症。
(2)行为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往往有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自伤乃至自杀、沉默少语、离群独处、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喜欢偷东西等行为表现,还可能有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
(3)生理表现。心理异常常会躯体化,使人患上心身疾病。比如头疼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贪食、失眠、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等,但躯体检查又往往查不出问题。另外,心理异常的孩子还可能表现为过分关心外表,要么认为自己长得很丑,需要进行美容手术,要么认为自己很胖,整天减肥。
观察孩子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横向观察是指将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纵向观察是将孩子的现在和以前做一比较。
4.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不用父母费口舌,孩子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5.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说话要言简意赅
父母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必企图改变和强行塑造孩子,应该本着交流协商、顺其自然的原则。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要唠叨起来没完。那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6.理解和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履行“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天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