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补贴补偿政策方面,移民建房及搬迁费用,除享受国家和自治区补助外,迁出县政府应积极动员移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好事办好、办彻底。〈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规定移民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于移民生活生产成本支出加大,面临更多的压力,建议除继续保有移民原享受的各种生活保障,尽可能通过增加农村低保人口比重,在更大范围内扶持那些自立能力相对较差的移民度过过度期。对移民担心的生态补偿问题,文件规定移民继续享有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助政策。因此,重要的是迁出、迁入县政府要做好转移接续工作。切实依靠国家政策补助支持移民群众在移民初期走完生产、生活过度期,给移民群众休养生息的时间。
第五,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迁入县一定要解决好移民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把移民村纳入迁入县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当中进行规划,以此来促进移民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议迁入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专门拿出一部分信贷资金,提高在当地的支农信贷比例,用来支持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尤其要结合移民村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他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尽快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建立和完善支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帮助解决移民村资金短缺问题。尽快制定和实施移民经济发展培训计划。迁入县应制定和实施移民经济发展和技能培训计划,争取在1—2年时间内使大多数移民群众都能掌握1—2项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发展生产的能力。迁入县应把移民村作为本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试验区和增长点,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逐步争取开发商和投资商到移民村从事生态建设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第六,在其他方面政策,移民实行属地管理后,应严格执行迁入地计划生育政策。移民迁入地所在乡村要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坚决杜绝因放松计划生育,导致超生人口增加,出现返贫的现象。迁入县要把移民迁入地社会服务尽快纳入建设规划,尤其要重视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要高度重视迁入地的生态建设和绿化工作。迁入地的生态建设和绿化工作按照当地的建设标准,纳入整体规划,使移民村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干部交流。重点抓好县级干部和教师、科技人员的交流,从管理、教育、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等方面,努力提高移民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广大移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移民地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要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用政策引导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要组织专职人员为移民群众提供劳务输出、农药、化肥、籽种、栽培、养殖、资金等方面的信息,打通移民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渠道。
2.创新投入机制
生态移民的基础建设、土地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是顺利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保障。目前的生态移民过程中,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扶贫和以工代赈等,属于补偿性投资,而补偿投资往往缺口较大。投入问题必然影响生态移民的效果,如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移民前后生产、生活条件形成较大反差,则可能出现移民的次生贫困,甚至返迁。因此,要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把移民新村作为突破口,作为试验点,发改、财政、建设、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协作,整合国家资金、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安置移民所需资金要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在投入上应坚持国家补助和移民群众投入相结合的办法。也要与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以工代赈项目结合起来。
3.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管理。生态移民建设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属政府行为的移民搬迁活动,它克服了自发迁移零星散乱,没有耕地、生产生活资料以及户籍制度保障的弊端。需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领导和管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合理可行的移民计划。需要制定优惠政策,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移民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二是搞好协调。生态移民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各部门同步规划,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需要民政、公安、农业、林业、城乡建设、扶贫、旅游、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的通力支持。迁入县和迁出县要及时沟通情况,做好有关交接工作。
4.创新安置方式
“十二五”时期,宁夏生态移民主要采取县内安置和县外安置形式。从调研情况看,随着宁夏生态移民步伐的加快,县内生态移民因受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制约,移民困难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已经无法安置更多的移民,建议应加大县外生态移民的安置力度。要通过劳务输出和异地教育的方式,让移民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异地发展,真正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
5.创新生产方式
迁移是移民全面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为改变生产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提供了契机。迁移以后,移民集中安置地区将出现多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是继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使移民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权。这种方式顺应了农民求稳怕变的心理,最易被移民接受。二是生态移民工程应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向脱贫致富的路子。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移民。国家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用新的开发方式和经营机制代替传统的小农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开发层次。三是采取劳务产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移民到沿黄经济区、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务工就业。四是大力发展移民安置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四)不断改善条件,提高生态移民的效益
1.不断改善移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生活和生产条件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条件,山区贫困地区群众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山区农民移民后会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必须加快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商品、市场、竞争”的概念;破除不求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逐步树立起不断开拓、进取的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转变并形成“让移民在安置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安置”的良性循环机制。尤其是对受传统文化束缚力较强的少数民族来说,首先,移民安置区应该被选在城市附近或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这样有利于移民直接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树立商品经济的竞争意识。如果移民安置区与县城距离较远,一定要修好公路创造交通方便的优越条件。这样不仅对移民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保证移民社会文化网络的不中断,保持他们社会联络的多样性。
其次,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搬迁之前,那些地方基本上是在山大沟深的地方生产生活,没有公共基础设施,没有产业,没有服务体系。从贫困山区搬迁下来的移民收入很低,没有生产投资能力,没有在灌区农业生产的经验,政府要加大对移民区的建设力度,要按照移民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地进行援助,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善水利灌溉条件、提高土地的质量方面,确保投资,使投资发挥作用。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经济援助,保证较为长期的投资支持,有利于移民的开发和创业。再次,政府应在移民的补偿和救济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政府对移民的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救助等方面发挥作用,对移民的稳住不返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基本生活救助,是政府对生活极度贫困,无力维持家庭生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家庭,实行差额或定额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2.全力推进生态移民住房建设
生态移民住房建设继续采取政府投资、农户自筹、企业参与的模式,并坚持危房改造与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移民住房建设。将生态移民住房建设全部纳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把劳务移民住房全部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补贴范围,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建设务工人员周转房和新市民公寓。对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要进行统一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适度集中建大村。对500户以上的安置点按照社区化管理规划建设,将移民住房规划布局在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区域。指导各市县做好房屋设计,严格执行房屋建设技术标准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抗震安全。结合各地自然风貌和特色,搞好特色村庄设计,建设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新农居。对集中建设的安置点,组织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建,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确保移民住房工程质量。在沿黄城市带建设生态移民示范村,同步规划产业布局,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组织各市县制定生态移民村庄公共设施维护制度、垃圾清运制度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实行社区化管理新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加强移民区公益设施建设
按规划要进行移民区公益设施建设,为移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移民发展生产,努力形成支柱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如兴办个体商业、个体诊所等,以弥补公益设施的缺口,为移民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移民区的公益设施建设是移民安居乐业的关键。建议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社会各行各业各负其责、共同投入,较好地解决移民群众“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尽快帮助移民脱贫致富。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性服务,对已改变生产方式的山区农民来说,具有供求性意义。特别是春耕、浇地等农忙时期,他们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地方政府要组织有关单位和当地生产队,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组织一批拥有农业现代技术和经验的人员到各个生态移民区,为移民传播基本农业知识,为他们掌握和利用先进农业技术,从而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创造良好条件。
5.大力促进教育和富余劳动力培训
生态移民不仅是脱贫的一种措施,而且是促进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生态移民首先搬进了交通和商业服务便利的郊区,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闲时,他们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参加城市的水利、修路、城建等建设活动,成为“农民工”,其中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农民变为长期工人及城市人口。目前,移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运用科技的能力不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为此,要强化培训,提升移民素质,为移民尽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把对移民群众职业和生产技术培训纳入全区技术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在移民地区积极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要使搬迁移民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当地主要产业发展技术,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使每户移民至少有一人能掌握一至两门生产开发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