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拉动兴庆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要素中,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率所占比重大,而科技含量的效率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缺少大中型骨干型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在兴庆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较大的是公益垄断企业,真正的工业企业所占份额较少,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形不成凝聚力。由于工业园区少,加之缺少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和企业,GDP增长则主要靠投资拉动,影响了兴庆区的经济发展。
二.移出区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状况描述
(二)经济社会概况与贫困成因
1.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概况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北、东、南三面分别与甘肃环县、镇原和平凉接境,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固原市原州区和泾源县相连,毗临县区全是国定贫困县。地形分为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三个自然类型,海拔1248—2418米,年平均气温7.5度,≥10度积温为2500—2800度,无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mm,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总面积252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万亩。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8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3万,其中农业人口23.5万,占89.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万,占30%。由于受自然环境制约和长期发展失调影响,目前,按照每人1196元/年的全国贫困线标准,全县有5508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1.27%;按照每人1350元/年的宁夏贫困线标准,全县有6465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4.96%。
彭阳县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土壤贫瘠、沟壑交错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外缘区、水库淹没区、地质灾害区、北部偏远山区的煤矿塌陷区。一期建设计划安置1106户4278人,(其中少数民族297户,1297人,占本次移出人口的30.32%),涉及冯庄、罗洼、孟塬、古城和新集5个乡镇11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由于迁出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待移村庄除了古城镇以外,其它乡都距离彭阳县城在60公里左右,道路大多都是崎岖陡峭的羊肠土路,除六盘山外缘部分村落外,其他村落的农户都是依山坡而居,窑洞是典型的居住形态,村民居住分散,村与村间隔都在2公里左右。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许多农户都是靠肩挑畜驮在离村较远处取水,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着封闭的农民,经济社会发展也显得十分缓慢,村民生活非常困难。
2.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1)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环境底质差。彭阳县属于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山地、塬地与河谷地相间,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的生态脆弱带的组成部分。气候干旱、降水时空变率大以及黄土基质疏松多孔、节理发育、遇水易塌陷和易于被侵蚀的环境底质,决定了彭阳县非生物环境的易变性;而干旱缺水环境下的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小,奠定了山区脆弱生态带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两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
(2)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态债务。据考证,秦汉时期的彭阳县曾经是古木参天、草繁叶茂、河水清澈、满目滴翠之地,大面积垦荒自汉代以来时断时续,建国以来,在“以粮为纲”的“左”倾错误干扰下,生态环境急转直下。1983年以来,彭阳县坚持以“生态立县”方针使生态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终因历史欠债太多而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扭转恶化的局面。
(3)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彭阳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干旱、冰雹、洪涝、风沙和霜冻“五大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当农业受到灾害威胁时,又导致了脱贫农户重新返贫,在灾害面前,脱贫与返贫形成了持久的拉锯战。
(4)人口过度增殖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彭阳县1983年10月由原固原县(今原州区)分设直县,当年人口为18.7万,到2010年人口达到26.3万,27年间人口净增7.6万,人口密度104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出宁夏9人(全区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里)。在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超载的人口,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根由。
(二)移出区人口状况分析
1.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
近年来,彭阳人口增长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口的基数却在逐年增大,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而言仍然处于矛盾之中,2010年,宁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14‰和9.04‰,而彭阳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分别为21.94‰和16.11‰;彭阳县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8和7.07个千分点,尤其是16.11‰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接近宁夏的一倍。
彭阳县少数民族人口占30%,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宽松,使人口对生态的压力十分巨大。从全县来看,彭阳人口过度增殖已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今后即使现有耕地一亩不减,由于农村人口压力过大,会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为代价。大量事实证明,目前彭阳农村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人口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如不减少农村人口,彭阳的生态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口因生计再次陷于贫困之中,即使我们有回天之力也不可能再建一个像月牙湖这样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因为全区的水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长是持续的。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
彭阳县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与生态存量和生态消费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此长彼消的关系。由于自然的、历史的、体制的、观念的多重原因,从而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逆向运转,人口增长过快和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调查表明,彭阳县回族妇女早婚、早育十分普遍,在15~24岁年龄阶段生育率大大高于其它民族,虽然近年来生育率有所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仍高达21.94‰和16.11‰,早育和密育型的生育,不仅使人口增长速度快,而且缩短了世代间隔,加速了人口增殖。在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态势下,育龄妇女的总量也在持续增加,2010年,育龄妇女总量已达到49717人,未来10年内,彭阳县育龄妇女人数将持续增加;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大,育龄妇女所占比重大意味着潜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过快增长,一是使经济成果大打折扣,尽管年年扶贫,但每年扶贫资金、新增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被不断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二是极大地加重了劳动就业压力,尤其是遇到灾害年份,对于经济底子薄、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就业难度就会显露。三是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四是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质量,由于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3.人口文化素质低,教育不平等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受地理区位的制约和贫困等方面的影响,多年来彭阳县与全区教育水平差距长期累积,导致了人口文化素质低,教育不平等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彭阳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30%(其中回族占29.98%),回族善商经但对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女性的重视不够。二是彭阳县是国定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达64651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因为贫困使许多优秀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三是师资队伍的薄弱和不稳定成为困扰山区基础教育的一大因素,一些山大沟深的乡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差,许多教师纷纷外流,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4.养老问题已成为农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
目前,农村养老方式正在面临着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巨大挑战:一是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加剧了家庭养老功能的萎缩。二是家庭结构趋小化导致宅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张。三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土地资源的不断流失。人增地减逆向发展,使土地已经很难承担起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四是农田耕作成本加大,增产不增收现象十分突出。十年九旱使得广大农民广种薄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土地经营的成本上升,农田劳作只能解决温饱,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正在弱化。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加大了养老保障的难度。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经营的成本上升,今后每年向外转移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这将意味着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会上升,农村社会负担和社会责任也将逐年加大。
5.农村纯女户再生育意愿强烈已成为制约低生育水平稳定的突出因素
几千年来根植于农民灵魂深处的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通过入户调查得知,农民多生多育者95%以上为纯女户,“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生个男孩就是生产力”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多生多育的愿望。生育意愿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很大,纯女户再生育意愿强烈,一是“生个男孩就是生产力”。由于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许多农家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上学机会,即使上了大学也无门路就业,女孩出嫁后家中农田只能依靠男孩,家庭经济收入源于农业生产,赡养老人的义务必然落在男孩身上。二是为了延续血脉而产生的续嗣心理。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对农村群众生育观念的引导和传播力还不够,新型婚育文化还没有占据村居文化的主导地位,出于“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心理需求使得她们对生育男孩的目标坚定而执着。三是农村抚养孩子的成本很低。农村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体现在直接成本的抚养费用上。如孕妇生产时的医疗费比城市低很多,加之近年来对农村学生学杂费用的减免等,至于对孩子后期的养育成本绝大多数农民都不作过多的考虑。间接成本在农村表现得十分模糊,对于违反计生政策带来的特殊成本,许多农民都怀着侥幸心理,即使罚款也因贫困而告终。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农村纯女户的再生育意愿,这已成为制约低生育水平稳定的突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