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区发展比较法
社区定位是制定社区规划的基本内涵。社区现状分析,其实就是对社区目前状况的定位;社区发展战略,也就是对社区未来一定发展阶段的定位。社区发展比较包括:纵向的、历史的比较,以确定社区在纵坐标上的位置,横向的、水平的比较,以确定社区在横坐标上的位置。纵横坐标线相交点,就是社区定位所在点。缺纵向或横向比较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社区现状或发展趋势作正确定位。无论纵向或横向比较,覆盖的领域都很广,近代、现代、国内、国际,均可选择比较对象,而在确定比较对象时,则应注重可比性。
5)社会指标法
指标法包括设置指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是制定社区规划十分有效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无论描述性指标,还是评价性指标,其设置和指标体系的建立,都要有充分的根据,包括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还要具有可操作性。
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经过统计、调查可以获取系统的、丰富的、有分析价值的数据资料;而具有这样特征的数据资料,又为定性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6)社区发展数学模型法
社区发展数学模型法指在分别将各类评价指标量化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各自所属上一层次指标下的内在结构关系,包括各自的重要程度等级(即权重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制定社区规划使用数学模型法,可以使社区发展的综合评价比较科学。
5.2.4规划内容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和居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不断变迁和发展着的复杂系统。作为体现社区发展自觉性、能动性的社区规划,相对于以往的城市规划、社区规划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从大的方面看,社区规划分为软件规划与硬件规划,具体而言,包括现状及发展条件解析,社会发展规划,社区管理规划,社区空间、设施规划等四个层面的内容。
1)现状及发展条件解析
现状与发展条件是社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把握和分析社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是制定合理社区规划的必要条件。现状与发展条件解析主要包括社区人口、社区环境、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社区教育与文化、社区公共安全、社区组织管理、相关规划分析、社区性质及功能定位等八部分内容。
2)社会发展规划
针对社区的问题与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社区发展的总目标,对社区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分为社区成员的群体划分、文化与教育、服务与保障、经济与社区就业、共同意识培育等五部分内容。
3)社区管理规划
科学和高效的社区管理是落实社区规划、实现社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社区管理规划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就社区组织管理方面的调整与机制创新提出相应策略,为各种社区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社区管理规划分为社区管理的内容-对象-主体的界定、社区管理的组织调整、社区单元重组、社区管理边界的确认等四部分内容。
4)社区空间、设施规划
社区空间、设施规划属于硬件规划,是社区规划的软件系统在硬件系统上的具体反映,是城市规划范畴内社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没有社区空间和设施,社会发展计划和社区管理规划就无法实施,该项内容是社区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也是进行社区规划研究的城市规划人员的主要着力点。从社区的各类设施和空间环境入手,对社区空间、设施的整治提出详尽的策略,是社区空间、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社区空间、设施规划主要分为功能结构调整、土地使用调整、道路交通系统完善、绿地系统完善、服务网络化、空间环境整治等六部分内容。不同性质的社区,需要结合实际作出不同的规划要求,既要满足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针对各种社区不同性质、特点和问题,确定规划主要内容。
5.2.5社区管理
1)管理模式
根据住区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同,目前中国城市住区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是目前少数得以延续的单位制住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制”模式和企业办社会的遗留,企业对住区内各种设施包括房产、学校、娱乐设施等基础性设施享有所有权,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下,企业直接或间接行使住区经济管理职能。这种模式也正是当前需要变革的住区管理模式。
(2)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住区管理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住区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住区的人口、治安、司法、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社会福利等事务进行管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一种传统的政府办社会的模式,政府的负担加重,从而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
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又称“物业管理模式”。它是在城市综合开发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经营性的住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由物业管理部门依照法规、合同对统一规划开发的新建设住区的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及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环境的清洁、绿化、安全保卫、道路维修实行专业化管理,并向居住人提供服务。第二,住区管理通常采用签订承包责任书和承诺的方式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岗位管理人员身上。第三,住区的社会管理、行政管理职能由街道办事处和有关方面配合进行。
(4)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
住区自治管理模式是以住区居委会或住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联合住区内其他各种主体(非政府组织、新经济组织、企业、个人)一起,共同参与住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住区自治模式的优点:第一,能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住区事务的积极性,真正发扬社会主义的民主,使住区居民真正地成为住区的主人,管理自己的事务;第二,住区内各种主体能广泛参与住区事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有利于住区居民的住区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第三,由于住区各种主体广泛参与到住区建设中,大大减轻了政府在住区建设中的负担,有利于政府转变自己的职能,使政府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解放出来;第四,住区居民积极参与住区事务,使住区的建设易于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住区自治模式的改革方向:政府要积极引导住区各主体参与住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导性。政府要保证各住区参与住区事务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并且把群众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2)管理手段
传统的住区管理手段单纯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去管理住区的事务。在管理事务的过程中仅仅发挥行政系统的主导作用。这种直接管理方式有它的优势,能集中力量统一办事,便于政府的管理职能的发挥,解决住区的一些特殊问题。但这种管理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向间接管理手段的过渡。
(1)间接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规范手段、制度手段、经济运行手段等。在住区的管理中,首先要做到住区事务依法治理,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确保住区管理依法行政。其次要运用经济的管理手段,发挥市场竞争在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住区事务的管理效率。
(2)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促使城市住区中网络工程的启动,为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提供了前提,使住区管理手段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管理手段成为住区管理的一种新手段。把住区内的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结合起来,使住区内的各种沟通渠道联在网络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住区管理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信息量增大,使住区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这样有利于住区管理者更好地为住区建设服务。
(3)运用情感教育管理手段。住区管理中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管理,政府可以让住区中的市场主体去参与硬件建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使业主的利益得到保障。
住区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目的是综合各种管理手段,系统地去发挥各种管理手段的作用。此外,住区管理手段的创新还表现在管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管理的内容趋于精确化。
3)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通过由下级单位、组织或个人参与管理和决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法。参与管理的方法既可被看做一种特定的激励手段,同时还包含着民主管理的思想。
参与管理是现代城市住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根据参与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住区居民的参与,物业管理公司和驻地单位的参与,自愿者组织的参与,文化教育团体的参与等。按参与管理的领域不同又可分为:住区政治事务的参与,住区文化教育管理的参与,住区医疗卫生管理的参与,住区信息资源管理的参与,住区治安管理和住区环境管理的参与,以及住区服务的参与。
在住区管理中吸收住区内各方包括住区居民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住区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住区公益观念和服务意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推动现代城市住区管理向着高效化、民主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
4)创新方向
加快住区建设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住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城市住区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方向进行创新:
第一,理顺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的关系,规范生活服务管理系统的行为,健全社会自主管理系统的功能。首先要尽快理顺条块关系,确立以块为主,条块协作的新的管理体系。其次,调动住区广大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扶植一批住区中介组织。再次,加快完善生活服务网络和服务管理系统,一方面逐步建立一个项目齐全的生活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使自己的服务管理系统上水平和上档次。
第二,加快建立住区协调委员会和住区议事委员会,完善住区管理体制的协调和咨询功能,增强住区管理运行体制中比较薄弱的咨询、协调、监督的环节,从而保证住区管理体制能够正常、健康地运行。
第三,制定涉及住区管理方方面面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使住区内各系统的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第四,加快住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管理干部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为新的住区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
第五,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尝试建立小区总体协调小组,使居委会管理由行政区划步向自然区划过渡,最大限度地提高住区的整体管理效能。
第六,实行小区居委会管理模式有利于街道向现代化的住区管理的发展,而且在目前的管理中也有助于提高住区管理的效能。
5)案例分析与借鉴
(1)沈阳模式
随着社区的迅猛发展,各大城市开始了对社区管理体制的探索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有代表性的社区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有沈阳、天津、武汉、青岛、上海模式。其中沈阳模式在创新性上值得借鉴,其着重体现了社区地域范围的改变与社区职能的改变。
①社区定位:沈阳市根据时代的需要,本着有利于政府管理,有利于社区主体的自治,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对社区重新进行定位,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全市按照居民实际居住地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小的1000多户,大的2000~3000户。这一方面克服了定位在居委会,以现有的居委会所辖区域作为社区的弊端(规模过小,资源分割,社区内的资源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定位在街道办事处,以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作为社区的弊端(社区组织容易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不利于推进社区的民主建设等)。沈阳对社区的定位有利于社区的成员参与社区建设,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实现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②社区划分:沈阳市根据居民居住地缘关系、心理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为了有利于社区居民行使民主权利,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将社区重新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居民社区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社区的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性社区”。这些社区的划分有助于社区政府因地制宜地去开展社区工作,发挥各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真正做到社区自治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有利于社区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