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疗法是将药液从肛门灌入或滴入大肠,通过保留灌肠技术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汉代,张仲景就有用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具有简单、方便、速效等特点,现已成为一种特色治疗技术,不仅用以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及肛门局部病症,更因其在给药方法上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医急救外治法之一,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数百种常见病症的治疗。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利用中药的特殊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产生解毒排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降脂减肥等作用。有资料表明,相对口服药而言灌肠药不仅胃肠反应少,且吸收率可提高30%以上。
第一节操作方法
将特定的灌肠中药液加热至36~39℃,置于灌肠器或盐水瓶中。病人侧卧在床上,将涂有润滑油的一次性灌肠头轻轻插入肛门,使药液输入到直肠内。拔除灌肠头,擦净肛周药液,让病人俯卧1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按时治疗,一般10~15次为1个疗程。灌肠疗法分为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和非保留灌肠法。
一、保留灌肠法
其目的是保留灌入药液,起到肛肠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操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病人排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头时可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头应煮沸消毒。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液倒入灌肠筒内。病人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或治疗巾,露出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药液。在肛管头上涂抹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用手腕试灌肠筒内液体温度,如感觉微温(药温以39~42℃为宜),即可捏紧肛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10~15cm。漏斗的高低要与臀部齐而略高,使药液慢慢地灌入肠内。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肛管,取下漏斗,稍停一下,然后慢慢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嘱病人留住灌入药液,不要随即排出。必要时可用手纸压肛门数分钟,以助保留药液。
每次保留药液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每次灌入的药液量要因人而异。成人为200~300ml,每日2~3次,一般7~20日为1个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3日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
二、直肠点滴法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由肛门注入直肠的一种方法。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也不复杂。其操作如下。
设备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只是将针头换成导尿管。药物的制备可根据病情情况制成。中草药煎煮2次,纱布过滤混合分成2次;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用开水泡后取汁,纱布过滤;成药灌肠液进行加温后,装入滴瓶,调节药温至42℃以下。嘱病人排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病人取左侧卧,垫高臀部10cm.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12-16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以润滑剂,插入肛门内,成人10~20cm,小儿5~15cm,胶布固定,开始点滴。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每分钟80~110滴;气血两亏及其他慢性病人,点滴宜慢,以每分钟30~70滴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者,可终止点滴。还需根据病情调节药液:高热及阳盛实热病症点滴液宜冷,以4℃左右为宜;虚寒性疾病,药液宜温,以42℃左右为宜;其他病症,以37~39℃为宜。根据病情选用给药时间:阳虚病人,宜早晨点滴;阴虚病人,宜下午点滴。点滴结束后,拔出导尿管,静卧10分钟。每次滴入药量,成人100~300ml,小儿酌减,每日2~3次,急危重症4~6小时1次,7~10日为1个疗程。
三、非保留灌肠法
此法目的在于通腑泻下,刺激肠蠕动,使粪便、肠内积气、毒邪等排出体外。
准备工作同保留灌肠法。在肛管头上涂抹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出管内空气。调节药温在37~39℃,把肛管管缓慢插入肛门内6~10cm。此时术者一手固定肛管,另一手举起灌肠管,筒底高出床面约45cm,使药液缓慢流入肠内。如病人感觉腹胀,可暂停。若药液流入受阻,可挤压或移动肛管。药液流完时,夹紧橡皮管,并迅速将橡皮肛管取出,用纸或纱布包着污染部分,同时用手纸抵住肛门,帮助病人保留药液5~10分钟后嘱病人转侧卧位,或上厕所排便。每次灌入药量因人而异,成人为800~1200ml,小儿1岁以内50~100ml,1~3岁100~300ml,3岁以上300~600ml。
第二节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男科病各种男科炎症,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等。
2.妇科病各种妇科炎症,痛经,颜面斑疹等。
3.其他头痛,发热,腹痛,腹泻,便秘,尿毒症,肥胖,高脂血症,痤疮,神经衰弱等。
二、禁忌证
急腹症严重心脏病(充血性心衰),重度高血压动脉瘤,严重贫血,巨肠症引起的出血和穿孔,精神障碍,严重痔疮肠道手术,肠伤寒,不明原因的肠道出血(肠癌,结肠溃疡),肝硬化,早期妊娠,肠道手术不足半年,疝气。以上病证都不适合灌肠。
第三节临床应用
一、便秘
1.用1000~1500ml的肥皂水,或使用1000ml的生理盐水,或1000ml清水,保留灌肠。
2.用矿物油、橄榄油、棉子油灌肠,用量150~200ml,灌入后要保留1小时才能解出。
二、高热
(一)方法一
1.处方大黄15~30g,朴硝9g,玄参15g,甘草6g。
2.用法煎汤做保留灌肠。最初24小时可灌3次,以后早、晚各1次。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高热。
(二)方法二
1.处方大黄30g,朴硝10g,生地黄、桃仁各15g,麦冬20g。
2.用法煎汤做保留灌肠。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之高热。
三、阿米巴痢疾
用鸭胆子液1000ml做保留灌肠。
四、细菌性痢疾
1.处方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
2.用法煎水做保留灌肠。
五、胆系感染
(一)方法一
1.处方大黄30g,白芍15g,枳壳12g,芒硝、柴胡、半夏各10g。
2.用法水煎40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
(二)方法二
1.处方大黄25g,番泻叶15g,朴硝、木香、甘草各10g。
2.用法煎水做保留灌肠。
六、肾衰竭
(一)方法一
1.处方制附子、生大黄各30g,牡蛎60g。
2.用法浓煎12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二)方法二
1.处方生大黄、生牡蛎各30g。
2.用法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2~3小时后,应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灌肠10日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可再继续1个疗程。
七、溃疡性结肠炎
(一)方法一
1.处方赤芍、丹参、益母草、川芎、牛膝、姜黄、乳香、没药、桃红、三七各10g。
2.用法水煎灌肠。
(二)方法二
1.处方蒲公英、金银花、黄柏、赤芍、当归、甘草各10g。
2.用法水煎灌服。
八、慢性结肠炎
(一)方法一
1.处方苦参18g,黄连9g,黄柏、白及各15g。
2.用法用清水500ml浸泡2小时,然后用文火煎煮,取头煎汁及二煎汁混合,再用文火煎熬至1000ml,每日保留灌肠1次,连续15日为1个疗程。每次灌肠前要排空大便,灌肠后要俯卧30分钟。
(二)方法二
1.处方青皮、陈皮各12g,姜黄、制乳香、没药、附子各6g,桃仁、生薏苡仁、丝瓜络各10g。便血,加白及、地榆、棕榈各15g,降香12g。
2.用法水煎取汁,保留灌肠。
九、腹胀
1.处方牛奶、蜜糖各240ml。
2.用法混合后灌肠。可除腹中胀气。
十、虫积
1.处方苦楝根皮60g。
2.用法加清水500ml煎熬,浓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蛲虫与蛔虫。
第四节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特点
1.中药灌肠主要是利用中药的特殊作用,使药物直达病位,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产生解毒排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降脂减肥等作用,且较口服药物不良反应少,吸收效果更好。
2.治疗时间根据病情确定,急性病治疗时间短一些,慢性病要多做几次。一般1个疗程10~15次。
3.灌肠后一般没什么反应或不适,极少数病人第一次灌肠后可能出现小腹不适、胀气、下坠感、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二、注意事项
1.灌肠液不宜太热或太凉,一般36~39℃为宜。
2.灌肠后应卧床休息10分钟左右,并且较长时间(2小时以上)后再解大便,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3.要坚持系统治疗,慢性病一般10~15次为1个疗程。
4.灌肠药切勿内服,灌肠后如有异常情况请速告诉术者,以便及时处理。
5.中药保留灌肠法疗效是肯定的,病人可根据自觉症状和化验检查情况确定效果。
6.妊娠病人慎用。
7.插入肛门的硬橡皮管头或橡皮肛管要煮沸消毒。
8.根据病情、年龄等确定所用药物,灌肠方法,药量的多少,灌肠次数及疗程。
9.插肛管时,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黏膜。如有痔疮者,更应审慎。
10.灌肠液流出时,要观察流出液的颜色及浓稠度,并加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