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使用零用钱;2.既要让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零花钱的好处,又要让学生掌握安排零花钱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培养初步的理财能力。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零花钱,并了解零花钱的作用。
2.帮助学生意识到合理地、有计划地使用零花钱的好处。
3.教会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使学生养成有计划地使用零花钱的习惯,并能对自己零花钱的使用做出规划。
2.难点
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从认知上转变其对于零用钱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零花钱,使学生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零花钱的具体情况(包括数额、来源、去向);让学生自我检验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的情况是否合理,树立榜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与榜样之间的差距。
2.操作程序
(1)可以用一个故事、一段情景、一首歌曲开始,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沟通师生的情感,在民主、平等、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2)实话实说环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零花钱。实话实说环节由简单的四道题组成,题目虽少,但每一个题目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零花钱。教师可以从这几道题目中让学生认识到零花钱的属性——不宜过多、并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合理使用、取之有道等。
(3)“测一测”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零花钱的使用方面是否合理。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同的学生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的合理性是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这一环节树立榜样,使学生体会到自身行为与榜样之间的差距。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同学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同学们真正明白如何使用零花钱才叫做精打细算,使同学们初步意识到正确使用零花钱的方法。
2.操作程序
“观念意识”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由于小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理解能力较低,教师可以进行辅助性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将正确的观念意识内化。
(1)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叫做“精打细算”,以及怎样使用零花钱才算得上“精打细算零花钱”。在这个词义的理解环节,倘若直接用词典的解释来向学生解释“精打细算”的含义会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建议教师通过故事与实例来告诉学生怎样叫做“精打细算”,以及怎样使用零花钱才算“精打细算零花钱”。
(2)为了增加本版块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勤俭节约的故事。如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他们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就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注意节约一滴水;在我们使用电灯、空调、电脑、饮水机的时候,节约一度电。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需要我们从细节开始。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零花钱的用途。
(2)强化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
(3)让学生掌握不乱花零用钱的一些方法。
2.操作程序
(1)根据鉴别诊断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策略训练灵活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回顾自己以前是怎样使用零花钱的,为自己今后的零花钱使用方面做出规划。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让学生静静的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在使用零花钱上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2)在“回音壁”环节让学生制定书面计划,为自己零花钱的使用做出规划。
(3)教室可以增加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游戏来检验学生在金钱观念方面的变化(“今天我当家”的游戏可以是虚拟的课堂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真实的操作)。
三、策略操作
(一)“认清零花钱的用途”的教学建议
(1)使学生认识到零用钱的正确用途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如果采用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正确的观念会引来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采用调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到零花钱正确的用途。
(2)当今的小学生单单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消费观念比较铺张浪费,所以小小访谈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调查,并从调查的结果中分析出他们这一代与父辈这一代消费观念的差距,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观念。
(3)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6~8人一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访谈及调查结果。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在班级内交流分享。由某一个小组分享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可将学生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二)“积少成多办大事”的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以问题导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钱的用处这一话题。教师先问学生“一分钱”可以买什么呢;再问学生“一角钱”可以买什么呢;接着问学生“一元钱”可以买什么呢;最后问学生“十元钱”呢、“一百元”钱呢?这些问题都请学生自由作答。
(2)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规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提问的过程中由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回答问题,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纪律,又保证了学生的参与。
(3)教师总结:随着钱的数量的增加我们可以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以办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的学生一起计算一下零花钱积少成多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于“积少成多”
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存钱的习惯。我们的零用钱是可以积少成多的,当我们把零用钱积攒到一定数量时我们就可以做许多我们想做的事。
(4)最后,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自己有一万元,怎样用才最有意义?”教师在总结中要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自己挣钱多骄傲”的教学建议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艰辛与钱的来之不易,这是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根本所在。因为个体的认知决定个体的行为,但认知转变最有效的方法是行动,在行动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转变认知。而本环节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式,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获得情绪体验,从认知层面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精打细算零花钱”。
(1)建议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竞争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想出的赚取零花钱的方式最多。
(2)首先教师要求小组内部先进行讨论(限时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3)计算小组得分,选出冠军。
(4)接下来由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哪些方法最切实可行,为什么?”先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思考好的同学举手发言。
(5)教师总结,并建议同学们在课外尝试这些赚取零花钱的方法。
(6)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尝试自己赚零用钱。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3~5组,让每组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尝试用这些方法自己赚零花钱,一周后看看哪个小组任务完成得最好,同时也让学生分享自己赚零花钱的过程中的感受。
(7)建议使用内容:教师可以从父母的工资开始说起,先给学生举出一些职业名称,再呈现这些职业的月薪(选择较为大众化的职业,如警察),让学生来计算这些职业的日薪是多少,算出日薪之后将日薪与市场上一些商品的单价作比较(如警察一天的工资买不到一件衣服)。如此一来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挣钱的辛苦。
(四)“精打细算记好账”的教学建议
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零花钱,并养成记账的好习惯。
(1)“比一比”环节,建议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本环节。在班级内随机抽取5~6名学生作为游戏的选手,让学生把自己对于10块钱的使用计划写在黑板上,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计划”。
(2)教师提问:除了计划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好的方法可以了解自己的零花钱的去向呢?引出“记账”的方法。但教师单纯叙述“记账的好处”,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请曾经有过“记账”体验的学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总结“记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贵在坚持。为了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发起“我的小小记账本”展览活动,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记账习惯的养成。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前完成许多环节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本课的顺利进行。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学生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着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而且到那时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二)问题思考
1.在活动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而不是被动接受?
2.怎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从认知层面转变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