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为了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通过本课训练使学生明白积极提问是勇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表现,消除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恐惧感和羞涩感,鼓励学生能够不懂就问、有疑就问,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好奇善问的品质。
(二)训练目标
1.使得学生能有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倾向。
2.能够评判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3.能够减少回答问题时的胆怯心理,能够克服困难,勇敢回答问题。
4.能够掌握并运用不懂就问和大胆质疑的策略。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生能有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倾向。
(2)学生能够评判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2.难点
(1)学生能够减少回答问题时的胆怯心理,能够克服困难,勇敢回答问题。消除对课堂提问的恐惧感和羞涩感。
(2)能够掌握并运用不懂就问和大胆质疑的策略。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让学生总结平时的听讲习惯,评判自己是不是一个爱积极提问的学生。
(2)让学生回忆在遇到不懂或者有疑问的时候,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3)说出自己不懂不问时的情绪感受。
2.操作程序
导入新课。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听讲的习惯,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学习的态度,它是学生有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本课的导入最好能够唤起学生对提问习惯的反思与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对课堂提问的认识。
(1)心理魔镜。教师可以采用轻松的调查导入法,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我们在课堂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如果你回答“是的”,那么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赞扬的话“我真棒”,看看自己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教师可以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
在课堂上我爱提问吗?
上哪几门课时,我提问不够积极?
当我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我会问一问老师或同学吗?
当我想提问发言时,心里紧张害怕吗?
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平时上课时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平时的听课习惯。
(2)实话实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有疑不问、不懂不问的情况进行讨论,并让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遇到不懂和有疑问的情况下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并了解产生这种情绪感受的原因。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1)了解积极提问的意义。
(2)体会积极提问所带来的积极感受。
2.操作程序
教师在此板块最主要的是一个澄清,遇到疑问是对学习非常有利的事,以打消学生因为怕自己回答得不理想会让老师不喜欢,会受到老师批评的顾虑。教师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观点意识的内容一一澄清,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学会使用“不懂就问”和“有疑就问”两个主要策略。
(2)消除对课堂提问的担忧和恐惧。
2.操作程序
(1)小品扮演:请一个学生扮演“文不识”,一个学生扮演“老人”。表演课本上的《不懂装懂》的故事。
注意:教师应在课前就进行排练,并可以由此故事引出:课堂上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老师讲的问题,但是不提出来,我们会苦恼吗?如果我们不懂装懂,就像我们心中的“文不识”,其他人会怎么说呢?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们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2)锦囊妙计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不懂就问”和“有疑就问”的策略。
①不懂就问:本策略的内涵是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问题没有弄懂时就要大胆地提出来。关键在于打消怕被其他同学嘲笑的顾虑。锦囊妙计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大家找原因。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罗列出种种顾虑,然后让同桌两人模拟咨询。同桌两个同学进行配对,其中一个人说出自己对课堂提问的顾虑,另一位同学扮演咨询师开导他,在模拟咨询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顾虑以及开导内容进行点评。
②有疑就问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质疑困难,不要迷信教师和书本,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就要大胆提出来,哪怕问题把老师都难住了,也不要感到害怕。教师通过讲述戴震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思考,接着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回忆他们在课堂上曾经提出过令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感到吃惊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做鼓励性的总结,称赞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让学生明白“善于提问是善于思考的表现,谁能够提出新异的问题就说明他的听讲是认真的,是动脑筋的”。
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好奇善问。
(3)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随机在班级中进行采访,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引导。
(四)反思内化
1.内容
(1)在课堂上我会勇敢提问吗?
(2)今后遇到曾经提问不积极的课,我会试一试多提问吗?
(3)我再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4)今后当我紧张害怕不敢提问时,要怎么做?
2.训练形式
(1)小结发言式。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式的回答。
(2)故事评述式。教师可以呈现有疑就问的故事,启发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三、活动设计建议
1.小品扮演中扮演“文不识”角色的学生不应由那些平时不爱提问题的学生扮演,避免大家的嘲笑和影射。此处可以挑选平日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大家知道他爱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所以不会产生影射效应。
2.模拟咨询活动。在开展本活动时要求寻求帮助的同学一次只说出一种顾虑或理由。开导也只针对这一种理由开展,一直到理由被寻求帮助的同学所接受。注意,本活动中双方可以交换角色。
四、教育学的反馈评价
通过教学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价。
1.学生能够有积极主动提问的行为倾向。
2.学生能够初步消除对课堂的恐惧感和羞涩感。
3.学生能够认识到在课堂上不懂不问是有害的。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学生课堂提问的界定
提出问题或提问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似乎没有人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着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深化的问题,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更是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或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几乎所有的思维或问题解决模型中,提出问题都是思维过程的首要环节。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学习方法(如PQ4R学习方法)也把提问作为课堂的关键环节。20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本身就是提问题的艺术。
尽管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提问既可以是教师向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提问,但人们对“提问”的理解通常多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提问。《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师提问,对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明显不足。事实上,学生课堂提问的作用是教师提问所无法取代的。弗雷斯和施瓦茨(Frase&Achwarz,1979)发现,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自我提问对学生主动加工文章信息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提问优于教师的提问,而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保持得更好。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生课堂提问是指学生在课堂或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对自己知识领域、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教学中的某些矛盾、空白和不一致提出质疑,寻求问题解决,以主动维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过程。与教师提问相比,学生课堂提问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业成就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帕里斯(Paris,2000)就把积极提问看做是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重要特征。国内有学者(宋振韶,2003)也提出,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卷入。最根本的是,学生课堂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提问的课堂由训诲型、传授型转化为对话型的课堂”。
(摘自:《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杨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这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现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低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爱提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难道学生真的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或者说学生在学习中真的没有丝毫疑问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造成上述现象,其中有一部分根源在于老师平时一些不经意的评价或因不善于正确引导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不少学生成了“入学时是一个问号,毕业时是一个句号”。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教学应当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下分享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问题。
二、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启发引导学生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到实践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三、对待问题,实事求是
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教师不应环顾左右,避而不答,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一些路标,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但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课堂提问能力的提高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摘自:《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彭玉波,王芸,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8期)
(二)问题思考
1.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提问行为与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教师怎么样组织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2.如果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与本课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