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主题:养成问题意识
犹太民族是比较优秀的民族,他们在科学界和商业界作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但在科学界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思考:当他们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时,家长们常问的问题是“今天你向老师提问了吗?”……
诊断评价
看一看
“为什么”的走向
众所周知,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问一问,儿童经常向大人发问,甚至刨根问底。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跟在妈妈身边,问妈妈“为什么……”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且能通过种种方式主动寻求答案,而妈妈总是耐心地给孩子解答。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却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孩童时代的那种自然产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了呢?
你是不是跟大多数人一样?儿童时期的你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但身为高中生的你碰到问题却扔到一边不想问。或者怕问题没有质量而担心别人笑话。或者是想问却苦于不知道怎么问。
问题意识自我测试
1.遇到难题,我一般是深入思考后仍不懂才问别人。是 否
2.我经常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怀疑。是 否
3.我经常怀疑书本上的东西。是 否
4.学习过程中我会产生很多疑问。是 否
5.我发现教材或资料上试题的参考答案有时也会有错误。是 否
6.有些知识与生活现象好像不符。是 否
7.在生活中我经常爱问“为什么”。是 否
8.对弄不懂的问题总想把它搞懂。是 否
9.我的成绩好与我勤问有关。是 否
10.我经常发现人们不太注意的问题。是 否
11.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不断地思考我学习和理解了什么。是 否
12.学习后,常常进行自我提问,以确定哪些内容我还不理解。是 否
13.我常常把自己的疑问和体会记下来进行思考或与别人讨论。是 否
14.我经常回顾学习过的知识,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15.解完题后,我经常总结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测试结果:计算15道题的总分,“是”得1分,“否”得0分,最后分数相加。
结果分析:
总分在0~4分,说明你不善于提问题,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需着重加强。
总分在5~10分,说明你提问题的习惯尚可,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分在11~15分,说明你提问题的习惯很好,继续保持。
观点意识学一学
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发现疑难问题、困惑问题,由此促使自己探究原因和结果。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形成。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影响问题意识的产生呢?
(1)满足于学会解题
大多数学生认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主要是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会做题、多做题的确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学生即使有疑问,也大多只是想知道这道题怎么做,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问“为什么不那样做,而只能这样做”等。总之,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现成的习题展开的,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解题,而没有习题之外的探究。
(2)满足于记住结论
课堂学习中认为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就学会了。觉得学会了解题方法,再经过强化训练,就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学习就是有进步,就会变成好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被动记忆,机械训练,逐渐养成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缺乏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对学科本身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则可能不认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从而缺乏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基本上不会主动提问。
(4)缺乏学习意志品质
有的学生怕艰苦的脑力劳动,遇到问题便退缩,希望别人给他现成的答案。结果是自身问题意识得不到良好的发展,面对问题情境,找不到问题所在,也不能解决问题。
(5)已有知识不系统
知识不系统导致学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样学生连完成一半的学习任务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主动学习,产生问题意识了。
策略训练
策略一:敢问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问问题,是因为我们不敢,而不是没有问题。“有一个问题已经在嘴边,心里来回地倒腾着:到底问不问?问得不好怎么办?他们会不会笑话我?……”这是在提问题时存在的心理障碍。你出现过这种情况么?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之后的1700多年,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他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1590年的一天清晨,伽利略登上了比萨斜塔。他一只手拿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一个1磅重的铅球。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地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问题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利略的实验,揭开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激发、唤醒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有质疑的想法,让自己“敢想”“敢问”。“敢想”是前提、基础,能克服自己的思维惰性,使自己有质疑的想法。“敢问”是对自己想法的认可和肯定,能促进和优化自己的思维。
活动:大声“问”出来
要求:小组内搜集关于名人善于发问的小故事,讨论这些名人是怎么做的,然后与其他各小组交流分享。
1.我搜集到的名人是如何发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换做是我,我敢像名人一样发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还有哪些需要增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同学是如何鼓起勇气发问的呢?鼓起勇气向他们请教一下吧!
策略二:会问问题
有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通过给同学发放关于问题意识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问题。他们想问,但却不会问,缺乏提问的技能。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终于鼓起勇气提出的问题却没有问到“点子上”。碰到这种情况,说明现在的你已经具备了提问的勇气,但是还不会问。你需要学习的是掌握提问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质量的高低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己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思考价值。
步骤一:低层次的思考和提问
按下表对所学知识做以下回答。在疑问中形成自己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是什么
为什么
用在哪
怎么用
……
步骤二:高层次思考
对所学知识做了“是什么”“为什么”等系列常规的提问后,做以下尝试:
1.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进行综合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自己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评价、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对自己提出问题的价值做反思哦!这样可以优化你的问题意识,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步骤三: 会提问题的策略指导
1.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法列出自己对新的学习内容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新旧章节、内容及知识点,将它们连在一起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实施奖励
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后我会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户外活动半小时。根据自己希望得到的奖励而定)。
步骤五:习惯成自然
把质疑变成习惯,让自己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当你面临某一学习情景时,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怎样设法去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想法。在一连串的发问中,大胆联想、勇于猜测,有效地激活参与意识,最终让置疑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
方法1.养成提出多种问题的习惯,如提出综合性问题、独创性问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学习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可以是知识性的、理解性的、应用性的,也可以是分析性的、综合性的、评价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3.联系日常生活提出有个人见解且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内化
问一问
1.我有善于提问的习惯吗?
2.我之所以不喜欢提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3.我提问题时,是不是都问到了点子上?
用一用(小组活动)请举一个学习中的例子来练习所学习的问问题的策略。
1.面对问题时,我敢不敢问?如果不敢,可以怎么做?
2.怎样才能问出有质量的问题?
想一想
问对了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吗?
夏威夷是世界上最热门的观光胜地,但鼠患成灾,给人们造成很大的麻烦,最糟的是它们严重破坏了夏威夷的制糖工业。
贾斯麻博士所领导的小组可能是夏威夷的救星。今天他向政府当局说:“我们过去采取的灭鼠方法,花钱多,效果差,现在应该换个方式。对自然的问题,应该用自然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博士?”有人问。
“问对了问题就会找到答案。我们先来问为什么老鼠在夏威夷会繁殖得这么快?”
“因为没有天敌。”
“老鼠的天敌是什么?”
“猫!”
“对,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要好猫。”
“猫还有区别吗?”
“造成我们痛苦的老鼠,是在一般人家里的吗?”
“不,是在甘蔗田里的老鼠。”
“这就对了。现在的猫都靠人养,只吃罐头,都懒得抓老鼠,真叫它抓,搞不好还抓不了。连家里的老鼠都对付不了,怎么可能叫它去对付田里的那些狡猾的鼠辈呢?”
“那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找到比猫更强的天敌。这个天敌要符合下面的条件:一要有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二要有凶猛的攻击性;三要有高度的繁殖力。最重要的,它要喜欢吃老鼠。”
“去哪里找这种动物?”
“各位,我已经找到了。”说着,贾斯麻拍拍手,助理提着一个大笼子走进来,“就是它!”
“这是什么东西啊?”
“它叫猫鼬,精确说法是印第安猫鼬。它够凶,够猛,适应力强,繁殖力快。眼镜蛇都不是它的对手,杀老鼠就太简单了。”
贾斯麻示意助理把三只老鼠放进笼子,只见猫鼬三下两下就把老鼠都干掉了。
大家拍手叫好,就这么决定了。
于是,大批的猫鼬被送到夏威夷各岛去放生。大家都想,老鼠这下死定了。
结果呢?老鼠不但没死,猫鼬也变成了大问题。
怎么回事?原来老鼠是夜行动物,晚上出来搞破坏;而猫鼬却是日行动物,白天出来打猎,晚上呼呼大睡。它们虽是天敌,但就是碰不到一块儿。
猫鼬在夏威夷不仅没有帮忙抓老鼠,当地的野生鸡种、野生鸟类……倒被它杀掉一批,许多动物面临绝种的危机。
问对了问题,并不代表得到了解决的方案。有时候,答案和问题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我们的思路总是走直线,就会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