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规划编制第一阶段
城市总体规划的第一阶段是现场踏勘、调研分析阶段,这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启动的关键步骤。
5.1.1编制要点
中小城市规模较小,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产业链条稳固系数低,城市发展的风险低,城市受区域的影响较大,所以,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应本着向大环境借力的原则,采用区域分析-区域定位-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明确城市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并依此搭建城市发展的平台,确定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因此,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第一阶段,是将中小城市纳入区域层面分析,编制要点包括两方面内容。
1)区域概况
(1)分析区域范围内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的特色构成从容纳中小城市的区域范围分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概况,便于掌握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成因。
①自然环境。影响城市规划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有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地形、土壤、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态环境要素。
a.地质地貌分析。地质分析是通过对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震情况等,一般将用地划分为三类:一类是适宜建设用地,即通过简单的工程技术措施便可利用或直接可以利用的用地;二类是较适宜建设用地,即通过较高的投入,利用复杂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以利用的土地;三类是不适宜建设用地,即难以利用的土地或珍惜的用地资源,如复杂地质区(地震断裂带、塌陷区等)、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工程地质分析是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一个评价基础,而城市布局还要综合城市的发展方向、用地的最大效益等综合要素考虑用地的规划性质。
地貌分析是通过对城市所处较大的地理单元的地貌综合分析分类,如水域、山脉、自然生态单元或特殊地貌。根据大的自然地貌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路网结构和城市布局,有助于通过城市布局形成的微气候与地貌特征相吻合,实现合理的通风、采光、调节小气候等城市的自然功能。
b.微生态单元。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在过去快速发展的20年中,不断将周边用地环境吞噬,填埋了许多小水系,移平了众多小山包,改变了微生态环境,破坏了大面积微地形,扩大了人工环境,形成了城市恶性开放的蔓延特征。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城市问题突显,城市环境恶化的现状不断加重时,城市规划者、城市经营者和城市建设者不得不以人为的力量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高地价的熟地上高投入规划出众多垫高的坡地绿化景观,挖出规定形状的小湖泊,营造出各种人工自然环境供市民休闲,劳民又伤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而许多中小城市发展较慢,城市扩张速度较缓,城郊用地中尚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安徽宣城周边众多的微地形地貌(海拔100m以下的众多浅丘),江苏江都周边众多的小水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周边特殊的小海子(湖泊)和成片的草原更是风景怡人。在这些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手下留情”,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利用开发。
c.气候条件。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等几个方面,对城市用地布局、道路线型选择、环境保护、城市发展方向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综合上述自然环境要素分析。
②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资源三方面内容。
行政建制历史演化是对城市行政建制和隶属的分析,便于理解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也有助于剖析城市文化习俗的成因。
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沿革是指城市的总体规划历史,通过历版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分析城市现有结构的成因。对于历版总规的评价应当客观,以时代的特点审视当时的规划成果,并针对现状出现的新形势指出本版规划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例如,在对宣城城市历版总体规划的分析中,总结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客观a.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通过各个城市计委、经委、统计局、贸易局、乡企局、农委、商业局等社会经济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及历年资料和数据,测算各项社会经济指标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现状,以此评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城市在区域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
b.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包括城市建设历史、行政建制历史演化、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史是根据所有收集的图形资料,利用GIS技术,以图纸表现的手法描述城市各个年代城市空间的变化,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从1980年到1998年近20年间,宣城的历版总规延续性很强,其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基本符合当时现实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态势。经过几次调整与修改基本明确了宣城的用地功能分区,北部和西部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奠定了宣城市较好的城市建设基础,基本形成面状延伸,指状发展的城市平面布局形态。然而,历版总规受到洪水淹没的现实条件影响,城市发展一直选择西向,促使城市备用地极其匮乏,而且地处丘陵或浅丘区,用地条件较差,工程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城市老城区的建筑密度急剧升高,土地承载力不断加码,对于这个地震不设防的城市来说,存在着潜在的地质活动隐患。自然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就城市建设现状而言,城市用地功能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c.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分别是保护城市文物古迹,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各个区域的保护在总规层面划定分区,其保护的具体措施应在下一个层面的规划中加深控制。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应注重与精神生活的融合,保证地方文化底蕴的良好发挥。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尽可能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中小城市特色。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三项内容:一是避免建设性的破坏,在旧城更新和房地产开发中,不搞不切实际地所谓大手笔、大气魄的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过度开发,保持原有城市文化韵味,珍惜真古董,不热衷于建造假古董。二是协调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不片面,不极端,建立双赢的机制,做好环境衔接。三是完善保护法制,增加执法力度。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管理,一些地方官员一句话就让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化有乌有,所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加快立法,不仅要有行政法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保护。
(2)研究区域发展的整体形象特色
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关系。研究区域整体形象和区域特色有助于把握区域内城市发展背景、城市发展基础和城市性质,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城市自身的SWOT分析。对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和文化。
①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特色因区域资源结构、基础设施条件、科技环境等条件不同而不同,不同规模的城市作为区域相应等级的核心,是局部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区域中其他居民点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程度。城市的繁荣是经济共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反之,区域繁荣是城市再发展的基础和积累。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经济特色的主要素是投资环境,由资源、劳动力、市场和城市设施环境等要素形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详实分析区域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是从更高层次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的经济奠基史。
②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由区域一定群体经过历史的洗礼,逐渐演化形成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独特性的风俗、习惯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其表现方式分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既有融于吃、住、行的日常活动中的文化传统,又有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俗风情、地方方言等有形的实体表现。城市作为区域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区域文化传承的中心之一,也是文化传统演化发展的基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研究、发掘广域的文化传统,有益于突出城市特色,理性化塑造城市形象,以地方文化传统包装城市个性。
(3)研究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内容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通常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起编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作为中小城市,受到行政区域调整的影响,市域范围变动较大,对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研究都比较滞后,因此其内容要加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①全市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全市现状、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对全市基本概况有初步了解。
②全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对全市区域资源结构、基础设施、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分析,明确全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并依此进行宏观经济布局。
③市域城镇发展战略。通过对市域范围城镇发展现状和分布特点的研究,系统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进程,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布局规划,明确城镇的分级体系和不同的规模、职能以及空间发展轴的走向。
④市域城乡发展空间管制规划。通过对市域空间发展管制的地域类型划分,提出城乡空间发展的管制要求和政策建议,明确各类用地的保护和开发等级,必要时补充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⑤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包括市域交通规划、市域给水工程规划、市域水资源平衡规划、市域排水工程规划、市域供电工程规划、市域通信工程规划、市域燃气工程规划、市域供热工程规划、市域环卫工程规划、市域防灾规划、市域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通过合理的需求量预测,明确具体的规划内容。
2)区域定位
(1)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
①区域发展目标即区域一体化目标,是区域共同繁荣的一种表现。作为区域共同发展的理念,必须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共享,生态和基础设施共建,文化文明共创,社会经济共同进步。从理论上讲,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增长极,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与区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等各项要素的交流。中小城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区域范围内只是一个节点,但与区域的其他节点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所受区域的影响比自身对区域的影响要大。在总体规划中,应将区域发展目标作为指导或衡量中小城市发展的目标。
②区域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其中,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包括城镇布局、城镇空间结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与选址、区域城镇职能分工与定位。在掌握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目标预测、产业调整与布局、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等内容。
(2)区域发展机遇和前景分析
即在区域范围内进行SWOT分析。
①优势。区域在自然资源、气象条件、区域位置以及政策等要素中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即为优势条件,对区域及所包含各个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②劣势。相对其他有优势的地区,一些条件的匮乏成为区域的劣势条件,可以此为依据明确中小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和劣势内容,便于中小城市在发展中因地制宜而不盲目追风和仿效。
③机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对突变的国际、国内条件进行分析论证,针对区域资源结构和经济基础,明确现阶段区域内中小城市发展的机遇和紧迫性。
④挑战。在同等条件和形势下,区域和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竞争和挑战,对挑战的详实分析便于提出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化解将面临的各种矛盾。
SWOT分析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可以利用优势,抓住机遇,改变劣势,迎接挑战,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出击,加快城市发展速度。
5.1.2规划重点
从区域的大背景中挖掘中小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空间调整应对战略,把中小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放在区域系统统一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区域领域中的各方面考虑。
1)与区域基础设施的衔接
(1)与区域空间交通网络的衔接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与区域交通网络的良好衔接是城市开放性的保证。区域交通网络不仅影响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还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在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航运等四类。
①民航。对于有民航机场的城市,主要研究城市与机场的交通情况,按预测需求量改良交通状况和等级。此外,结合周边城市总体规划,积极衔接与周边城市(镇)相关的通向道路,提高民航的利用率。对于没有民航机场的城市,按就近原则选择区域内可利用的民航机场,可以在本区域内,也可以跨区,以尽可能方便的通达方式降低交通成本,必要时按时段设置民航通勤车,为客户远路出行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通行效率。
②铁路。铁路规划应与铁路规划部门相协调,服从全国铁路系统规划,中小城市按客货需求可规划支线铁路,增加铁路站场,在城市用地布局中预留用地,规划客货疏解的道路。